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國土面積約43.7萬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區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東鄰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
伊拉克出海口僅在東南端位於波斯灣頭的一小段海岸。海岸線長6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西南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 東部平原傾斜;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
伊拉克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高原與山地間有佔國土大部分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絕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兩河在庫爾納匯合為夏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平原南部地勢低窪,多湖泊與沼澤。平原以東為扎格羅斯山系的西部邊緣。西南部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分佈有敘利亞沙漠。
伊拉克夏季最高氣溫高達50攝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氣溫為0攝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為100至500毫米,北部山區達700毫米。伊拉克常年刮西北風,冬季涼爽、多雨,空氣潮溼,夏季炎熱乾燥,道都巴格達市夏季七、八月溫度45攝氏度左右,冬季一月溫度為4攝氏度。每年六至九月為最乾燥的季節,月平均降雨量為1毫米。最溼潤的季節在三月,平均降雨量為28毫米。
伊拉克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工業是經濟主要支柱。2010年10月伊拉克石油部長稱已探明儲量1431億桶,在 歐佩克和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中分別佔12.0%和9.8%,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已探明儲量3.17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7%,居世界第十位。磷酸鹽儲量約100億噸。
工業主要有石油開採、提煉和天然氣開採。油氣產業在國民 經濟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為伊拉克支柱產業。伊拉克於1973年實現了石油工業的國有化。兩伊戰爭結束到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350萬桶,最高時達450萬桶。
伊拉克70%的天然氣屬於石油伴生氣,主要產於北部基爾庫克油田和 南部魯邁拉油田。伊拉克有9個集氣站,日處理天然氣0.42億立方米。天 然氣透過管道輸送至位於祖拜爾和巴士拉的液化處理站經液化供出口。北部油區透過油管在黎巴嫩、敘利亞與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輸出原油,南部 油田透過油管至沙烏地阿拉伯的紅海岸延布油港輸出原油。伊拉克有煉油與石油化工以及紡織、食品、菸草等工業。
由於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以及國際社會對伊拉克實施全面制裁,其石 油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基礎設施也基本陷於癱疾。石油工業逐步走上正軌,石油產量及出口量穩步增長。2011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 260萬桶,日出口量217萬桶,2012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約290萬桶,日出口量260萬桶。2013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約為300萬桶,日出口量240萬桶。
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兩河平原的灌溉農業 已有數千年曆史。主要農產品有小麥、黑麥、大麥、稻米、棉花、菸草、 溫帶水果與椰棗等。椰棗輸出量居世界首位。畜牧業偏重在東北部地區, 養殖牛、羊、驢、馬,西南部乾旱高原上有遊牧業。
伊拉克的可耕地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27.6%,農業用地嚴重依賴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農業 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糧食不能自給。全國有椰棗樹3300餘萬株,平均年產椰棗約630萬噸。
伊拉克主要旅遊點有烏爾城(公元前2060年)遺址、亞述帝國(公元前910年)遺蹟和哈特爾城(俗名“太陽城”)遺址,位於巴格達西南90公里處的巴比倫是世界著名的古城遺址,盛傳的“空中花園”被 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此外,底格里斯河沿岸的塞琉西亞、尼姆路德等,均是伊拉克著名古城名勝。
主要出口原油、天然氣、椰棗、化肥等,進口各種生產 資料、糧食等生活必需品。2012年伊拉克出口額882.7億美元,其中原油 出口超過80%,進口額568.9億美元。
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國土面積約43.7萬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區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北接土耳其,東鄰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
伊拉克出海口僅在東南端位於波斯灣頭的一小段海岸。海岸線長6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西南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 東部平原傾斜;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
伊拉克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高原與山地間有佔國土大部分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絕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兩河在庫爾納匯合為夏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平原南部地勢低窪,多湖泊與沼澤。平原以東為扎格羅斯山系的西部邊緣。西南部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分佈有敘利亞沙漠。
伊拉克夏季最高氣溫高達50攝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氣溫為0攝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為100至500毫米,北部山區達700毫米。伊拉克常年刮西北風,冬季涼爽、多雨,空氣潮溼,夏季炎熱乾燥,道都巴格達市夏季七、八月溫度45攝氏度左右,冬季一月溫度為4攝氏度。每年六至九月為最乾燥的季節,月平均降雨量為1毫米。最溼潤的季節在三月,平均降雨量為28毫米。
伊拉克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工業是經濟主要支柱。2010年10月伊拉克石油部長稱已探明儲量1431億桶,在 歐佩克和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中分別佔12.0%和9.8%,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已探明儲量3.17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7%,居世界第十位。磷酸鹽儲量約100億噸。
工業主要有石油開採、提煉和天然氣開採。油氣產業在國民 經濟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為伊拉克支柱產業。伊拉克於1973年實現了石油工業的國有化。兩伊戰爭結束到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350萬桶,最高時達450萬桶。
伊拉克70%的天然氣屬於石油伴生氣,主要產於北部基爾庫克油田和 南部魯邁拉油田。伊拉克有9個集氣站,日處理天然氣0.42億立方米。天 然氣透過管道輸送至位於祖拜爾和巴士拉的液化處理站經液化供出口。北部油區透過油管在黎巴嫩、敘利亞與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輸出原油,南部 油田透過油管至沙烏地阿拉伯的紅海岸延布油港輸出原油。伊拉克有煉油與石油化工以及紡織、食品、菸草等工業。
由於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以及國際社會對伊拉克實施全面制裁,其石 油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基礎設施也基本陷於癱疾。石油工業逐步走上正軌,石油產量及出口量穩步增長。2011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 260萬桶,日出口量217萬桶,2012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約290萬桶,日出口量260萬桶。2013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約為300萬桶,日出口量240萬桶。
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兩河平原的灌溉農業 已有數千年曆史。主要農產品有小麥、黑麥、大麥、稻米、棉花、菸草、 溫帶水果與椰棗等。椰棗輸出量居世界首位。畜牧業偏重在東北部地區, 養殖牛、羊、驢、馬,西南部乾旱高原上有遊牧業。
伊拉克的可耕地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27.6%,農業用地嚴重依賴地表水,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農業 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糧食不能自給。全國有椰棗樹3300餘萬株,平均年產椰棗約630萬噸。
伊拉克主要旅遊點有烏爾城(公元前2060年)遺址、亞述帝國(公元前910年)遺蹟和哈特爾城(俗名“太陽城”)遺址,位於巴格達西南90公里處的巴比倫是世界著名的古城遺址,盛傳的“空中花園”被 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此外,底格里斯河沿岸的塞琉西亞、尼姆路德等,均是伊拉克著名古城名勝。
主要出口原油、天然氣、椰棗、化肥等,進口各種生產 資料、糧食等生活必需品。2012年伊拉克出口額882.7億美元,其中原油 出口超過80%,進口額568.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