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幸運老辣椒
-
2 # 冬去春來145464578
純屬逗樂!。。。。。。。。。!
秀才腰佩三尺劍,文成武就。
佳人頭梳一雲發,已成貴婦。
-
3 # 仁觀天下
上聯:秀才腰佩三尺劍,下聯:武夫手擎半卷書。
上聯分析:上聯展現了秀才佩劍的不合常規的現象。一般來講,秀才指的是專門讀書的人,這些人雖然不至於“手無縛雞之力”,但一般不會武術,佩劍多為裝飾,或者身份需要。也可理解為沒有這個能力而故弄玄虛。其實,歷史上文采出眾,也能武的也不少。比如李白,劍術造詣很高。曹操也算得上。還有像岳飛、陸游、周瑜等等。
下聯思路:寫一個與上聯相反的現在。用“武夫”來對“秀才”。通常語境下,將武夫看成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一個武夫在哪裡拿著半卷書,裝模作樣的看。與秀才裝模作樣的佩劍相映成趣。其實歷史上多數的有名“武夫”,都是文化程度很高,深諳韜略的文武全才。
以上圖片摘自網路
-
4 # 學如逆水行舟A
……上聯 秀才腰佩三尺劍……下聯 屠戶手持九龍刀
(都是不合常規啊!)
-
5 # 登山釣水
將軍胸藏萬卷書呂蒙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腹有詩書,白衣過江
-
6 # 牛蛙島
一名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為何要佩一把三尺之劍?
“三尺劍,六鈞弓” 出自《聲律啟蒙》 [捲上]
頭兩句如下: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
三尺劍有多長?古代三尺約合0.693米;一把70釐米的劍,可以佩在身上,說明很輕,正適合讀書之人使用。
可是秀才為何要佩劍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誰是“秀才”秀才自漢朝起就是一鍾舉薦人才的科目,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職稱,到了明清時期整個仕途上升通道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 四個過程。
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透過就可取得秀才資格,成為秀才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沒透過的就是童生,像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就是老童生,一輩子沒透過。成為秀才可不用參軍,公堂不用下跪。成千上萬的人懸樑刺股;披荊斬棘只是為了有朝一日金榜題名。
放到今天來看院試就是我們的中考,而這些童生就是廣大的初中生們。只有考上好的高中才能有資格參加鄉試(高考)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八月開考,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這個就好比現在的高考,只有透過高考才能有機會到省城名牌大學(985、211)讀書,
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Quattroporte,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考上一本,就是光明坦途了嗎?錯!現在本科已經不稀奇,大學畢業你不考研,找工作都吃力。
殿試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
透過殿試就好比現在的考博,博士出來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回到主題,一個飽讀詩書的秀才為什麼要配一把三尺劍呢?,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秀才佩得動三尺劍嗎?
首先,我們知道成為秀才是需要付出很多代價的,所謂十載寒窗就是說讀書的辛苦。一個常年累月宅在家裡,兩耳不問窗外事的巨嬰,衣食有可能都是考老婆幫人縫補衣服貼補家用的人,身上佩劍是不明智的,顯然他是打不過練武之人,因為他沒有時間練劍;而一個不會劍術的人身上背把劍更是危險萬分,一旦被歹徒劫去,後果可想而知。那麼既不是比武也不是防身,背把劍幹嘛呢?真相只有一個,古時,秀才進京趕考,跋山涉水,路途遙遠,難免配到個山賊草寇什麼的,背把劍,告訴劫匪我乃練武之人,休想動我。其實起到的震懾和恐嚇的作用更大一些。說白了就是為了嚇人。
其次,一把三尺劍有多重呢?古時的劍一般三尺(90CM左右),重量約三斤十二兩(2.6KG左右)明清時期一把不超過70釐米的劍一般重量都不超過750克,一斤半,屬於比較輕盈的武器,所以秀才是可以佩戴,也就是掛在腰間。(走遠路,腰上掛個一米長的東西晃來晃去是很不舒服的)
上聯:秀才腰佩三尺劍 下聯:和尚頭頂八角傘
回覆列表
學兄高才,我注意過你對的對聯,都很工整,這讓在下甚是敬佩。您這個上聯出的挺有水平,要做到工對還真有些難度。你上聯的三尺劍要對也要是數字,可我實在是找不到以數字開頭又不是三的三字古籍。勉強湊一對,讓學兄見笑了!
上聯:秀才腰佩三尺劍,
下聯:將軍手拿孔孟經。
橫批:位置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