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號中醫

    中藥熬製在中醫治療過程中是一項不可或缺和重要的環節。《本草綱目》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古書已多次提起藥材熬製的程式和對藥效的促進作用。

    熬製的作業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煮前處理。一般不用清洗藥材,個別藥材實在太髒的可以洗一下。處理個別藥材,比如藥方醫囑有寫要把大棗破開,半夏敲碎等等。

    第二步:兌水。一般是下4到5碗水(吃飯的碗),煮成2到3碗。組方藥材太少的可以放少一點水。

    第三步:煎煮。一劑中藥只煮一次,去渣,如有其他和服的,這時可以兌入藥湯;原則上有毒藥材至少需要煮滿1小時,無毒藥材一般只需40分鐘即可(熬製時間長短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這個是從經濟又確保療效的角度考慮)。

    第四步:服藥。先把藥湯均分為2—3份,每次喝藥湯至少隔4小時。

    說明:一劑中藥只煮一次,不要反覆煮,組方藥材加水再透過火加熱的作用使藥力融合在一起,煮藥過程中會蒸發水份和一些藥份,再次煎煮組合結構、藥力、藥量會發生改變。

  • 2 # 藥事健康

    熬中藥主要分為三個步驟,分別如下:

    一、浸泡

    中藥的浸泡這一步驟涉及了器具的選擇、浸泡用水量以及浸泡的時間等問題。

    古代醫家對煎藥器具的選擇都特別有研究,陶弘景說“溫湯勿用鐵器”,李時珍也說過“煎藥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一般來說,煎藥器具忌用鐵鍋、銅鍋、鋁鍋、鉛鍋或者有害塑膠製品,這是因為這些器具容易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藥物療效。可以選用一些性質穩定、導熱均勻、不容易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的器具,如陶器、砂鍋、不鏽鋼器皿、玻璃器皿等等。現代比較方便的家庭用的有自動煎藥鍋,醫療機構有大型的自動煎藥機了,用起來比較方便。

    中藥浸泡一般使用自來水,不建議使用熱水,宜使用涼水浸泡,水量第一次為沒過藥物3-5釐米左右,第二次沒過1-2釐米即可。當然,如果中藥是質地疏鬆的花、草、葉或者是含粘液質、澱粉多,吸水量大的根莖、種子等藥材,浸泡的數量宜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加大。浸泡的時間一般為20-30分鐘,對於一些質地堅硬貝殼、化石、礦石、種子、果實等藥材也可以浸泡60分鐘,但是不推薦浸泡時間過長,以免藥物酶解和黴敗。

    二、煎煮

    在煎煮這一過程中,主要涉及煎煮的火候以及煎煮的時間等問題。

    一般來說一劑藥可以煎2-3次,個人比較推薦煎煮兩次。第一次煎煮的時間是30分鐘左右,第二次煎煮的時間在20-25分中左右,如果還進行第三次煎煮,煎煮的時間跟第二次差不多。煎煮的火候主要分為“武火”、“文火”,煎煮時一般先武火至藥物煮沸然後改為文火保持微沸的狀態急需煎煮,這樣可以使得有效成分充分的溶出。

    三、服藥

    在服藥方面,主要是涉及服藥的時機和服藥溫度的問題。

    一般我們將經過兩次或者三次煎煮的中藥藥液一起混合,一般一次喝300ml左右,可以一天和一次或者一天喝兩次,這主要是看病情的需要,遵醫囑即可。

    對於健胃消食的藥物,宜在飯前半小時服用;對於治療胸膈以下疾病(如胃、肝、腎等)以及一些制酸藥均應在飯前服用;對胃腸刺激大的藥物宜在飯後服用,如破瘀消積、活血化瘀類藥物,病在胸膈以上者,也應在飯後服用;對於瀉下藥、滋補類以及驅蟲藥等均宜空腹服用;對於安神類藥物宜在睡前服用。對於平喘藥,宜在發作前2小時服用;截瘧藥宜在發作前3小時服用,對於急重症宜立即服用。

    為了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一般的中藥宜溫服。對於止血收斂、清熱解毒、祛暑的藥物,一般宜冷服;對於理氣、活血、化瘀、解表、補益等藥物,一般宜熱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說“隨你怎麼想”,該怎麼理解她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