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理論,我認為是心理學的一門最發達的分支學科,是對學習規律和學習條件的系統闡述,它主要研究人類和動物的行為特徵和認知心理過程。由於心理學們各自的觀點、視野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種學習理論的流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學習理論是完全與事實相吻合而能排除所有與之競爭的學習理論。但是,這些學習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探討學習基本問題的不同視角,使我們有可能比較全面地理解學習的性質、學習的條件和學習的規律。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學習和研究學習理論,不僅使教育、教學有更堅實的理論基礎,還可以據此改進自身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要做到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的區別,我建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通常這也是基本格式吧!呵呵!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們會寫這個東西,不過我認為,這已經有點過時了!因為現在已經到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階段。真不知道你們XX怎麼想,太應試了! 以下簡單說明一下: 一、定義分析及概況介紹 1、行為主義定義及概況介紹。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由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就創立,隨後在格思裡、赫爾、桑代克、斯金納等的影響下,行為主義理論不斷完善及發揚,在美國佔據主導地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其中斯金納更是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推向了高峰。 2、認知主義定義及概況介紹。 認知主義又名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研究。認知主義源於格式塔心理學派,這個學派認為學習是人們透過感覺、知覺得到的,是由人腦主體的主觀組織作用而實現的,並提出學習是依靠頓悟,而不是依靠嘗試與錯誤來實現的觀點。該理論關於“學習”的觀點是:關於學習的心理現象,否定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絡是直接的、機械的。 二、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主要內容 1、行為主義 關於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種環境,儘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以用刺激-反應-強化來概括,認為學習的起因在於對外部刺激的反應,不去關心刺激引起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根據這種觀點,人類的學習過程歸結為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接受和消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有以下的一些侷限性: 第一,它否定了人的複雜性、豐富性,認為透過環境的刺激就能使學習者獲得知識,得到發展。認為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就是刺激與反應連線的過程。 第二,它強調了知識的本質性,認為學習者就是掌握知識的,只能對刺激做被動的反應。知識就是理性的存在。 第三,強調強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變化。比如有名的戴爾的經驗之塔所強調的正是媒體技術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促進作用,它並沒有認識到學生自身的複雜性。它一味地強調了二元性,認為環境與學習者都是確定的,忽視了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關聯性,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後現代主義所不能接受的。 2、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誕生於行為主義高峰——斯金納理論時期,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有格式塔、托爾曼、 布魯納、奧蘇貝爾、加涅等。 20世紀6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統治地位被認知心理學所代替,認知學習理論得到快速發展。其中,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資訊加工的學習理論等都有很大影響。在環境與個體的關係上,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決於人的內部心理結構,是人根據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做出的選擇。個體透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賦予經驗以意義,並對經驗進行組織和再組織,從而修正或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因此,認知學習理論要研究的是個體處理環境刺激時的內部心理過程。例如,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智慧和道德結構都不是環境直接內化的結果,而是環境與個體圖式之間建立聯絡,透過內部的協調、創造而得到建構的,這是一個個體利用自己已有圖式(即認知結構)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透過同化和順應而達到與環境的動態平衡的過程;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資訊加工者,他在對知覺和思維、認知和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發現學習理論,認為教師應當透過指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透過主動探索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認知生長;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這種學習是透過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其結果是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 認知主義在強調外界環境的刺激的同時,也強調了學習者對知識的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說它開始重視了人在學習過程中的複雜性及豐富性,認知主義顯然在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沒能擺脫客觀主義的束縛,它認為知識是客觀的,仍然存在著某種權威,知識是理性的反應,我們是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的。 三、 兩者的區別 認知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最大區別在於:認知理論家們只關心人類的學習,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這與行為主義者只關注外顯行為、無視心理過程的觀念有顯著區別。
關於學習理論,我認為是心理學的一門最發達的分支學科,是對學習規律和學習條件的系統闡述,它主要研究人類和動物的行為特徵和認知心理過程。由於心理學們各自的觀點、視野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種學習理論的流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學習理論是完全與事實相吻合而能排除所有與之競爭的學習理論。但是,這些學習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探討學習基本問題的不同視角,使我們有可能比較全面地理解學習的性質、學習的條件和學習的規律。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學習和研究學習理論,不僅使教育、教學有更堅實的理論基礎,還可以據此改進自身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要做到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的區別,我建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通常這也是基本格式吧!呵呵!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們會寫這個東西,不過我認為,這已經有點過時了!因為現在已經到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階段。真不知道你們XX怎麼想,太應試了! 以下簡單說明一下: 一、定義分析及概況介紹 1、行為主義定義及概況介紹。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由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就創立,隨後在格思裡、赫爾、桑代克、斯金納等的影響下,行為主義理論不斷完善及發揚,在美國佔據主導地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其中斯金納更是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推向了高峰。 2、認知主義定義及概況介紹。 認知主義又名認知學派,是一種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相對,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研究。認知主義源於格式塔心理學派,這個學派認為學習是人們透過感覺、知覺得到的,是由人腦主體的主觀組織作用而實現的,並提出學習是依靠頓悟,而不是依靠嘗試與錯誤來實現的觀點。該理論關於“學習”的觀點是:關於學習的心理現象,否定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絡是直接的、機械的。 二、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主要內容 1、行為主義 關於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種環境,儘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以用刺激-反應-強化來概括,認為學習的起因在於對外部刺激的反應,不去關心刺激引起的內部心理過程,認為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根據這種觀點,人類的學習過程歸結為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接受和消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有以下的一些侷限性: 第一,它否定了人的複雜性、豐富性,認為透過環境的刺激就能使學習者獲得知識,得到發展。認為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就是刺激與反應連線的過程。 第二,它強調了知識的本質性,認為學習者就是掌握知識的,只能對刺激做被動的反應。知識就是理性的存在。 第三,強調強化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變化。比如有名的戴爾的經驗之塔所強調的正是媒體技術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促進作用,它並沒有認識到學生自身的複雜性。它一味地強調了二元性,認為環境與學習者都是確定的,忽視了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關聯性,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後現代主義所不能接受的。 2、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誕生於行為主義高峰——斯金納理論時期,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有格式塔、托爾曼、 布魯納、奧蘇貝爾、加涅等。 20世紀6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統治地位被認知心理學所代替,認知學習理論得到快速發展。其中,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資訊加工的學習理論等都有很大影響。在環境與個體的關係上,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決於人的內部心理結構,是人根據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做出的選擇。個體透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賦予經驗以意義,並對經驗進行組織和再組織,從而修正或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因此,認知學習理論要研究的是個體處理環境刺激時的內部心理過程。例如,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智慧和道德結構都不是環境直接內化的結果,而是環境與個體圖式之間建立聯絡,透過內部的協調、創造而得到建構的,這是一個個體利用自己已有圖式(即認知結構)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透過同化和順應而達到與環境的動態平衡的過程;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資訊加工者,他在對知覺和思維、認知和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發現學習理論,認為教師應當透過指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透過主動探索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認知生長;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這種學習是透過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其結果是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 認知主義在強調外界環境的刺激的同時,也強調了學習者對知識的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說它開始重視了人在學習過程中的複雜性及豐富性,認知主義顯然在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沒能擺脫客觀主義的束縛,它認為知識是客觀的,仍然存在著某種權威,知識是理性的反應,我們是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的。 三、 兩者的區別 認知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最大區別在於:認知理論家們只關心人類的學習,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內部的心理過程,這與行為主義者只關注外顯行為、無視心理過程的觀念有顯著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