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藝術”一詞近些年經常登堂入室,高雅藝術進校園,高雅藝術下基層等等。這些活動中的高雅藝術往往是指,以西方純音樂為主要內容的演出,如交響樂、小提琴獨奏或協奏等,曲目也大多是西方名曲。在眾多高雅藝術演出中,似乎沒有看到民樂的影子。
何為高雅藝術?這裡與高雅對應的是低俗嗎?
哪些作品是低俗的,比較容易界定,哪些是高雅的,就不是那麼容易達成一致意見,因為在高雅與低俗之間還有一大片空間,曰普通或通俗藝術,而且由於標準不一,眼光有別,經常會出現非常不同的評定結果。如果說交響樂、鋼琴或小提獨奏是高雅藝術,那麼古琴、編鐘演奏是不是高雅藝術?薩克斯、風笛、架子鼓是不是?二胡、揚琴、京胡、嗩吶呢?不同的答案來自不同的評價標準,不同的審美趣味,這在其他文藝作品的審美中差別更為明顯。
在文藝欣賞中,存在著兩種審美趣味,因而在文藝作品中,存在著兩種審美風格。一類比較高雅,如中國的琴棋書畫、古希臘的悲劇和詩;另一類則比較通俗,如傳統民間戲曲、古希臘的喜劇,現當代的小說(《尤里西斯》這類除外)。古今通俗文藝中較廣泛存在著一些特殊作品,包含著相當比例的低俗內容,如色情的,低階趣味的,即低俗文藝。低俗文藝雖然在絕大多數社會都受到限制,但卻一直有一定的市場。
相反,高雅藝術一般具有唯美主義傾向,儘量表達純粹藝術美。這類藝術往往是“非功利的”,並不為著某種現實的目的而存在。人們經常以“純藝術”或“非藝術”、“雅”和“俗”、“精英”和“大眾”、“高階”和“低俗”等詞語來描述高雅藝術與其他藝術的區別,事實上高雅藝術的最本質特點應該是“非功利性”。 高雅藝術以終極性精神探求和有一定深度的藝術嘗試為基本特徵,這一特徵本質性地限定了高雅文藝的接受物件和消費群體不是普通大眾,而是受過專業訓練或具備一定藝術修養的人。
在現實世界中,高雅藝術的真正受眾不是普羅大眾,而是一小群有較高藝術素養的精英。這就使得高雅藝術先天不溶於現當代商品社會,也就註定在這個極度商業化的社會中無法繁榮昌盛,有時甚至出現生存危機。
由此,出現了美聲和民歌演唱者為了得到更多的聽眾,主動向通俗歌手靠攏 。世界三大男高音向麥當娜拋橄欖枝,麥當娜隨心接或拒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相比較而言,通俗最為自然,民族接近自然聲音(老一輩基本自然,新一代則受學院派“專業教育”,不少人的演唱生硬造作),而所謂美聲則最為不自然。藝術要高於生活,但高不等於不自然,如果高的有失自然,則無疑會“曲高和寡”。
在學院派的上升期,主流社會努力去接受這個“陽春白雪”,但一段時間後俗人們發現,那種聲音和水平雖然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但 “高”並不等於美。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還是更喜歡自然的聲音,喜歡看清水中出來的“芙蓉”,所以俗人們慢慢放棄了那些“可望不可即”,繼而望而生畏的高雅藝術,把那些所謂“高雅藝術”留給了越來越少的“高雅人士”。
“高雅藝術”一詞近些年經常登堂入室,高雅藝術進校園,高雅藝術下基層等等。這些活動中的高雅藝術往往是指,以西方純音樂為主要內容的演出,如交響樂、小提琴獨奏或協奏等,曲目也大多是西方名曲。在眾多高雅藝術演出中,似乎沒有看到民樂的影子。
何為高雅藝術?這裡與高雅對應的是低俗嗎?
哪些作品是低俗的,比較容易界定,哪些是高雅的,就不是那麼容易達成一致意見,因為在高雅與低俗之間還有一大片空間,曰普通或通俗藝術,而且由於標準不一,眼光有別,經常會出現非常不同的評定結果。如果說交響樂、鋼琴或小提獨奏是高雅藝術,那麼古琴、編鐘演奏是不是高雅藝術?薩克斯、風笛、架子鼓是不是?二胡、揚琴、京胡、嗩吶呢?不同的答案來自不同的評價標準,不同的審美趣味,這在其他文藝作品的審美中差別更為明顯。
在文藝欣賞中,存在著兩種審美趣味,因而在文藝作品中,存在著兩種審美風格。一類比較高雅,如中國的琴棋書畫、古希臘的悲劇和詩;另一類則比較通俗,如傳統民間戲曲、古希臘的喜劇,現當代的小說(《尤里西斯》這類除外)。古今通俗文藝中較廣泛存在著一些特殊作品,包含著相當比例的低俗內容,如色情的,低階趣味的,即低俗文藝。低俗文藝雖然在絕大多數社會都受到限制,但卻一直有一定的市場。
相反,高雅藝術一般具有唯美主義傾向,儘量表達純粹藝術美。這類藝術往往是“非功利的”,並不為著某種現實的目的而存在。人們經常以“純藝術”或“非藝術”、“雅”和“俗”、“精英”和“大眾”、“高階”和“低俗”等詞語來描述高雅藝術與其他藝術的區別,事實上高雅藝術的最本質特點應該是“非功利性”。 高雅藝術以終極性精神探求和有一定深度的藝術嘗試為基本特徵,這一特徵本質性地限定了高雅文藝的接受物件和消費群體不是普通大眾,而是受過專業訓練或具備一定藝術修養的人。
在現實世界中,高雅藝術的真正受眾不是普羅大眾,而是一小群有較高藝術素養的精英。這就使得高雅藝術先天不溶於現當代商品社會,也就註定在這個極度商業化的社會中無法繁榮昌盛,有時甚至出現生存危機。
由此,出現了美聲和民歌演唱者為了得到更多的聽眾,主動向通俗歌手靠攏 。世界三大男高音向麥當娜拋橄欖枝,麥當娜隨心接或拒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相比較而言,通俗最為自然,民族接近自然聲音(老一輩基本自然,新一代則受學院派“專業教育”,不少人的演唱生硬造作),而所謂美聲則最為不自然。藝術要高於生活,但高不等於不自然,如果高的有失自然,則無疑會“曲高和寡”。
在學院派的上升期,主流社會努力去接受這個“陽春白雪”,但一段時間後俗人們發現,那種聲音和水平雖然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但 “高”並不等於美。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還是更喜歡自然的聲音,喜歡看清水中出來的“芙蓉”,所以俗人們慢慢放棄了那些“可望不可即”,繼而望而生畏的高雅藝術,把那些所謂“高雅藝術”留給了越來越少的“高雅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