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內科李白醫生

    中醫經典的學習,很難。一部《傷寒論》,從它撰寫出來後已有1800多年,研究《傷寒論》的醫家成百上千,真正成名者,少之又少,為什麼呢?因為很多醫家研究《傷寒論》及其他經典大都以經釋經,從理論到理論,沒有把經典的理論與臨床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故不能有很好的成效。我認為學經典,去提高自己古文和醫理的水平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對於年輕人,背誦古文和經典著作是必須要做的基本功,而對於中年以上的學習者,多看古文和經典著作,不要去看註釋,讀書不求甚解,一次讀不懂,沒關係,多看幾遍,其義自見,把經典當成小說來讀,反覆看幾遍,古人不是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關鍵要有鐵棒磨成針的毅力,持之以恆。

    2、當把經典看了幾遍以後,再看著名醫家對經典的註釋條文,及當代醫家學經典的心得,參考書目如《醫宗金鑑》、《陳修園醫學全書》、婁紹昆的《中醫人生》、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名老中醫之路》等。

    3、它是學習經典提高理解能力的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學經典,用經方,多臨證,只有把經典經方用於臨床,才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並提高自己診療疾病的水平,達到一劑,二劑已的效果。

  • 2 # Y雪上一枝蒿

    中域教育為你解答:

    醫古文,是學好中醫的一門必修基礎課,是通向開啟祖國古典醫學寶庫的一把金鑰匙。因此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是至關重要的。筆者在醫古文學習中,根據親身體會,總結出一些學習方法,用其學習古典經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供初學者參考,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中心概述法:

    是指學者在學習每篇課文前應首先了解課文前“說明”中交代的時代背景、作者、文章出處、中心大意等。這樣,學者不但能做到胸中有數,在學習中逐步深入,而且對不同時代的字詞大意和文章風格還能有所鑑賞。

    例如學習“《脈經》序”時,就必須知道本文出自《脈經》,作者王叔和,魏晉之際的醫學家。《脈經》共十卷,是中國最早的脈學專著。本文指出了脈診的重要性和複雜性,說明編著《脈經》的原因及其內容體例,勉勵後學者深入鑽研,趕上前賢。知道了這些後,就能很輕鬆地邊閱讀邊理解到文章大意。

    其次,根據文章“說明”,還可提供兩種學習方式:一是根據交代的年代,可將文章按時代先後次序排列一下,然後可按文言的接近程式歸為三大類。一類是先秦兩漢文章,如醫師章、秦醫緩和、“素問”三則、異法方異論等;二類是晉代至宋金時期的文章,如《脈經》序、《甲乙經》序、養生論、極言篇等;三類是明、清兩代的文章,如贈醫師葛某序、醫原、諸醫論、《本草綱目》原序等,透過這種由古到今、承上啟下、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可以瞭解和鑑賞到不同時代的文言變化和文章風格。

    二是根據說明中交代的體裁和內容,可將文章分門別類,常可分為醫史文獻,如秦醫緩和;醫家傳記,如華佗傳、李時珍傳;醫著序文,如《傷寒論》序、《類經》序;醫學論文,如標幽賦、小兒則總論;醫案醫話,如醫案三則、醫話二則等等。

    透過這種分類學習,綜合對比,便於集中學到同類有關知識和寫作技巧,可以提高古漢語的閱讀能力,上述從縱橫兩個方面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初學者從宏觀上把握到學習門徑,利於知識積累、比較,便於掌握語法規律。

    二、準確朗讀法:

    是指透過準確、熟練、富有感情的閱讀,體會文章的感情含義。準確朗讀是獲得古代漢語感性認識的主要途徑,而感性認識是學習醫古文的必要條件,感性知識越豐富,越深刻,理性知識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練。

    正如俗話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現代漢語是這樣,古代漢語更應如此。

    初學者在閱讀的時候,不僅要默讀,更重要的是要朗讀,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含義,才能理解得深,記得牢。對於一些文理優秀的文章,最好能全篇背誦,如“大醫精誠”、“《傷寒論》序”等都是較好的思想教育篇。既學到了語言,又學到了思想,實為一舉兩得。

    醫古文是學習古典醫籍的文學基礎,如初次印象錯誤,將貽害不淺。特別是古漢語中的古今字、假借字通用,它們有音同字異的,有音同義否的。如“解蔽”篇中“水動而景搖,人不以定美惡”句子“景”字(同“影”)就得念影,方能譯出原文的真實意義。故在閱讀的時候,要準確把握每個字的字音,切不可望文生義,對於一些生字,要藉助古漢語字典予以解決。

    三、詞彙集錦法:

    古代醫家很多都具有較深的文學修養,從每篇課文中可見一斑。全國統編《醫古文》收錄文章體裁廣泛,語言比較典範,且詞彙豐富,對於我們寫文章時佈局、措詞等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對於好的詞彙要分類的摘錄在筆記本或卡片上,以備今後參考。

    如學習類:“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傷寒論》序)”、“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大醫精誠’)”“抗志以希古文,虛心而師百氏(《溫病條辨》敘)”“耽嗜典籍(‘李時珍傳’)等,編寫類;如“奮切編摩,心殫釐定,凡有攸關,糜不收掇(‘李時珍傳’)”,“述先賢之格言,攄生平之心得(《溫病條辨》敘)”等等都是很好的詞彙。另外醫古文中引用的成語和典故也相當多,如《醫方集解》序中“金針不度”“空谷足音”、“致遠鉤深”“嘗鼎者不僅一臠”“得魚者忘筌”,《類經》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壁影螢光”“竹頭木屑,曾利兵家”“河海一流”“泰山一壤”,《溫病條辨》敘中“按圖索驥”“指鹿為馬”“當名辨物”“聽然而笑”“陽春白雪”等要在理解原義的基礎上記憶,集中摘錄,可以解決醫古文很多障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鵝蛋怎麼蒸好吃又不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