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古稱桑泊。原來只是一塊因斷層作用而形成的沼澤溼地,湖水來自鐘山北麓。三國時吳王孫權引水入宮苑後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態。因為玄武湖位於燕雀湖和宮城之北,故又名“後湖”或“北湖”。秦始皇滅楚後改金陵為秣陵縣,玄武湖更名為秣陵湖,因漢時秣陵都尉蔣子文葬地湖畔,孫吳時孫權為避祖父孫鍾名諱,遂名“蔣陵湖”。劉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對玄武湖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疏浚,挖出來的湖泥堆積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島。其中最大的為“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合稱“三神山”,或許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環洲和櫻洲的前身。傳說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湖中兩次出現“黑龍”(很可能是現在的揚子鍔),因而又改稱玄武湖。 六朝時,玄武湖是封建帝王的遊樂之地。宋大明三年曾在湖上設立上林苑,南岸還設立樂遊苑、華林苑。齊大明年間,武帝常半夜出獵,或到鐘山,或到幕府山,上萬宮女嚴裝陪同,天亮時回來剛剛聽到雞叫,“玄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襦回”之句源出於此,至今武廟閘附近還有雞鳴埭的地名。歷史上的玄武湖還是訓練和檢閱水軍的中心基地。宋孝武帝時曾二次在湖上大閱水軍,故又有昆明湖、練湖之稱,民間卻稱之為飲馬塘。陳宣帝太建十年,閱軍湖上,桅檣林立,旌旗蔽日,鼓角震天,雄兵十萬,樓艦五百,雄偉壯觀,後人歌曰:“五百樓船十萬兵,登高閱武陣雲生。定知戰艇橫瓜步,應有軍牙擁石城。湖上秋空絲竹支,江頭潮湧鼓鼙聲。” 玄武湖歷史上曾兩度遭到浩劫,一次發生在隋文帝時,另一次則發生在宋神宗在位時。公元589年隋文帝滅了南陳之後,曾下令夷平建康城,以石頭城為蔣州治所,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隋唐時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隨著都城的北移,玄武湖逐漸冷落乃至遭到廢棄,不在作為歌舞、閱兵場所,一度曾被當作放生池。玄武湖的榮光首度消失了兩百多年。唐人李白曾有“亡國生春草,離宮沒古丘。空餘後湖月,波上對江州”的嘆惜;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調任江寧府尹,倡行“廢湖還田”,南京城遇雨成災的惡夢從此揮之不去。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大肆擴張南京城的範圍,玄武湖從此成為南京城東北城牆外的護城河,湖面僅及六朝時的1/3,且在中洲(梁洲)建黃冊庫,作為明朝政府貯藏全國戶口賦役總冊的庫房禁地,不允許一般人隨便進入。時人乃有“瀛洲咫尺與去齊,島嶼凌空望欲迷。為貯版圖人罕到,只餘樓閣夕陽低”的諷喻。1911年,玄武湖被闢為公園,後又開玄武門,築翠虹堤以通湖上,玄武湖才成為南京著名的遊覽區。1964年仿濟南大明湖樣式重建大門,此後作為景區的標誌儲存至今。
世紀回眸
玄武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22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從公元前221年的先秦到西漢玄武湖分別稱作秣陵湖、蔣陵湖。南朝時,玄武湖進入它在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出於帝王都“四神佈局”的需要,又由於宋元嘉年間湖中兩次出現所謂的“黑龍”,湖名開始改為“玄武”。 從東晉到梁代,玄武湖先後有過昆明湖、飲馬塘、練湖、習武湖、練武湖等名稱。隋唐以後,玄武湖隨著都城的北移,逐漸衰落下來。 宋熙寧八年(1075年),江寧府尹王安石奏準宋神宗洩湖得田,玄武湖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經過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正三年(1343年)的兩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在南京版圖上出現,但面積已大大縮小,大約只有六朝時期的三分之一了。 到明朝玄武湖的命運再度發生變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選中玄武湖作為明朝中央政府黃冊的存放地,建後湖黃冊庫(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檔案館)。玄武湖從此作為一代禁地,與外界隔絕了二百六十多年。 明亡以後,玄武湖重新對外開放,清朝的皇帝康熙、乾隆均曾來此遊歷並留下詩詞。清朝同治以後,玄武湖有了一些園林建築,其兩江總督曾國藩在梁洲重修湖神廟,並增建湖心亭、大仙樓、觀音閣、賞荷廳。後清大臣左宗棠還修築了連通孤悽埂與梁洲的長堤,解決了遊玄武湖“必自太平門出,令舟而行”的不方便狀況。清宣統元年(1909),端方、張人駿開闢豐潤門(今玄武門),築新堤,擴大湖內綠地,徐紹楨又建陶公亭及湖山覽勝樓。 進入民國,玄武湖開始有了相應管理機構,1928年9月又改園名為“五洲公園”。1934年4月,重改“五洲公園”為“玄武湖園”,綠地面積進一步擴大,花卉品種增多,一批建築如玄武廳、諾那塔、凇滬抗戰紀念塔等先後落成。 解放以後,人民政府對玄武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改造,遷出湖民,廣植花草,多增景點,面貌全新。現為江蘇省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江蘇省環境教育基地、南京市三星級公園、南京市青少年綠色環保教育基地。2005年底,景區獲得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
玄武湖古稱桑泊。原來只是一塊因斷層作用而形成的沼澤溼地,湖水來自鐘山北麓。三國時吳王孫權引水入宮苑後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態。因為玄武湖位於燕雀湖和宮城之北,故又名“後湖”或“北湖”。秦始皇滅楚後改金陵為秣陵縣,玄武湖更名為秣陵湖,因漢時秣陵都尉蔣子文葬地湖畔,孫吳時孫權為避祖父孫鍾名諱,遂名“蔣陵湖”。劉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對玄武湖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疏浚,挖出來的湖泥堆積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島。其中最大的為“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合稱“三神山”,或許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環洲和櫻洲的前身。傳說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湖中兩次出現“黑龍”(很可能是現在的揚子鍔),因而又改稱玄武湖。 六朝時,玄武湖是封建帝王的遊樂之地。宋大明三年曾在湖上設立上林苑,南岸還設立樂遊苑、華林苑。齊大明年間,武帝常半夜出獵,或到鐘山,或到幕府山,上萬宮女嚴裝陪同,天亮時回來剛剛聽到雞叫,“玄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襦回”之句源出於此,至今武廟閘附近還有雞鳴埭的地名。歷史上的玄武湖還是訓練和檢閱水軍的中心基地。宋孝武帝時曾二次在湖上大閱水軍,故又有昆明湖、練湖之稱,民間卻稱之為飲馬塘。陳宣帝太建十年,閱軍湖上,桅檣林立,旌旗蔽日,鼓角震天,雄兵十萬,樓艦五百,雄偉壯觀,後人歌曰:“五百樓船十萬兵,登高閱武陣雲生。定知戰艇橫瓜步,應有軍牙擁石城。湖上秋空絲竹支,江頭潮湧鼓鼙聲。” 玄武湖歷史上曾兩度遭到浩劫,一次發生在隋文帝時,另一次則發生在宋神宗在位時。公元589年隋文帝滅了南陳之後,曾下令夷平建康城,以石頭城為蔣州治所,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隋唐時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隨著都城的北移,玄武湖逐漸冷落乃至遭到廢棄,不在作為歌舞、閱兵場所,一度曾被當作放生池。玄武湖的榮光首度消失了兩百多年。唐人李白曾有“亡國生春草,離宮沒古丘。空餘後湖月,波上對江州”的嘆惜;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調任江寧府尹,倡行“廢湖還田”,南京城遇雨成災的惡夢從此揮之不去。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大肆擴張南京城的範圍,玄武湖從此成為南京城東北城牆外的護城河,湖面僅及六朝時的1/3,且在中洲(梁洲)建黃冊庫,作為明朝政府貯藏全國戶口賦役總冊的庫房禁地,不允許一般人隨便進入。時人乃有“瀛洲咫尺與去齊,島嶼凌空望欲迷。為貯版圖人罕到,只餘樓閣夕陽低”的諷喻。1911年,玄武湖被闢為公園,後又開玄武門,築翠虹堤以通湖上,玄武湖才成為南京著名的遊覽區。1964年仿濟南大明湖樣式重建大門,此後作為景區的標誌儲存至今。
世紀回眸
玄武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22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從公元前221年的先秦到西漢玄武湖分別稱作秣陵湖、蔣陵湖。南朝時,玄武湖進入它在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出於帝王都“四神佈局”的需要,又由於宋元嘉年間湖中兩次出現所謂的“黑龍”,湖名開始改為“玄武”。 從東晉到梁代,玄武湖先後有過昆明湖、飲馬塘、練湖、習武湖、練武湖等名稱。隋唐以後,玄武湖隨著都城的北移,逐漸衰落下來。 宋熙寧八年(1075年),江寧府尹王安石奏準宋神宗洩湖得田,玄武湖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經過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正三年(1343年)的兩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在南京版圖上出現,但面積已大大縮小,大約只有六朝時期的三分之一了。 到明朝玄武湖的命運再度發生變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選中玄武湖作為明朝中央政府黃冊的存放地,建後湖黃冊庫(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檔案館)。玄武湖從此作為一代禁地,與外界隔絕了二百六十多年。 明亡以後,玄武湖重新對外開放,清朝的皇帝康熙、乾隆均曾來此遊歷並留下詩詞。清朝同治以後,玄武湖有了一些園林建築,其兩江總督曾國藩在梁洲重修湖神廟,並增建湖心亭、大仙樓、觀音閣、賞荷廳。後清大臣左宗棠還修築了連通孤悽埂與梁洲的長堤,解決了遊玄武湖“必自太平門出,令舟而行”的不方便狀況。清宣統元年(1909),端方、張人駿開闢豐潤門(今玄武門),築新堤,擴大湖內綠地,徐紹楨又建陶公亭及湖山覽勝樓。 進入民國,玄武湖開始有了相應管理機構,1928年9月又改園名為“五洲公園”。1934年4月,重改“五洲公園”為“玄武湖園”,綠地面積進一步擴大,花卉品種增多,一批建築如玄武廳、諾那塔、凇滬抗戰紀念塔等先後落成。 解放以後,人民政府對玄武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改造,遷出湖民,廣植花草,多增景點,面貌全新。現為江蘇省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江蘇省環境教育基地、南京市三星級公園、南京市青少年綠色環保教育基地。2005年底,景區獲得國家AAAA級旅遊區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