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老嗲

    火箭與衛星的研製與發射是高科技行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只要有技術基礎,盈利的可能性比傳統產業要強。

  • 2 # 彧蔚

    最早的時候太空活動、深空探測這種燒錢的事業基本上都是以國家的形式在做,因為航天事業不像我們日常見到的民用技術一樣。發展航天事業是一項既燒錢、技術又複雜困難的事業,所以單單是燒錢和技術門檻就限制了這項貴族專案的開花結果。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原本像航天發射這種高精尖、望不可及的事業已經向民間靠攏,而且國家也都在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航天領域,在這個鼓勵方式上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比如授權技術、提供研發資金等方式,都是在鼓勵私人航天公司的開花結果。的確在很多人眼中,航天發射看起來就是燒錢不盈利的事業,因為發射一枚衛星的成本至少得幾千萬美元以上,當然這還是發射費用,不包括衛星的研發製造費用。如果發射一些更大的航天器輕鬆幾個億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進軍航天發射事業又是為何呢?一般來說很多國家的航天發射事業都是由國家主導,所以在盈利點上本就不太注重,後期的回報收益更多的是利用發射的航天器提供的服務來平衡收支。比如發射一顆氣象衛星,不算這顆氣象衛星本身的造價兩三億美元,單單是將這顆衛星發射入軌的費用就得一億美元左右,所以整個發射費用就高達四五億美元。那如何收回發射成本呢?這就需要這顆氣象衛星發射入軌後透過其提供的天氣預警來收回成本了,當然其他航天器的回本盈利模式也基本上是這樣。其實這種民生工程一般是不談盈利的,所以很多時候虧本也要發射的,因為這關係到地區和國家的發展。但是這種回本模式卻不適用於民營企業,因為民營企業是要靠盈利來維持企業的運轉的,所以民營企業要想在航天發射事業中生存下去就要盈利,但是如何盈利就要看企業自身的發展方向了。一顆航天器的成本主要包括研發製造成本和發射成本兩大類(當然還有後期的運營成本),在研發製造上主要是不同結構儘量採用同樣的裝置(比如火箭一二級和芯級/助推器可以採用同一款火箭發動機),用3D列印技術製造的零部件代替原有的那些定製的零部件來降低製造成本,其次是採用通用、模組化平臺技術來降低研發製造費用,比如採用同一個通用平臺後,可以根據任務的不同新增相對應的裝置從而降低成本,就像現在汽車界主流的同一款平臺可以衍生出不同品牌、不同型別的汽車一個道理(比如奧迪Q7、大眾Touareg、蘭博基尼Urus、賓利Falcon都是共用一個平臺衍生出的不同品牌汽車)。其次在發射成本上,現在主流的是採用火箭一級結構回收技術來降低發射成本,在這個領域的開創者和領先者就是美國的SpaceX(和特斯拉汽車是親兄弟)。因為傳統的火箭將航天器發射入軌後,火箭箭體最後會墜入大氣層燒燬和報廢,屬於一次性使用。在整枚火箭中真正成本高的主要有火箭發動機、整流罩等物件(也可以說最值錢的就是最下面的一級火箭了,因為發動機數量最多),火箭燃料的費用其實只佔整個發射費用的20%左右,所以要想降低火箭的發射成本就要在火箭的箭體成本上下功夫,火箭發射屬於高精尖行業,任何一個細微的誤差和錯誤都有可能導致整個火箭發射失敗,所以在零部件的採購和製造上不能有絲毫馬虎。但是面對每次發射後,最值錢的一級火箭和整流罩最終墜毀報廢的局勢下,如果能夠將這些最值錢的一次性裝置轉換成可以重複多次使用的裝置就可以大幅降低發射費用,而且重複使用的次數越多發射費用越低。比如在SpaceX還沒有成功進行一級火箭回收的時候,美國軍方發射一顆衛星的發射費用至少也得1億美元以上,但是在SpaceX成功將火箭回收技術運用應用到實際發射後,現在單次火箭的發射費用已經降低到6200萬美元,未來可以再降低10%以上到5500萬美元。而且只佔很少一部分的燃料費用也可以用更便宜的液氧煤油或者正在研發的價效比更高的液氧甲烷來降低燃料費用。其實我們把航天發射看簡單一點就像是送快遞,衛星等航天器就是小件或者超大件快遞,比如在發射質量較小的衛星的時候就可以像快遞運輸一樣,一輛快遞車同時裝很多快遞一起運輸,這樣最大的好處就是單件快遞的運輸成本可以做的更低,透過這種方式也就降低了衛星的發射成本。如果發射質量很大或者體型超大的航天器時,也可以像那些不常見的大件車一樣,特殊裝備特殊運輸,雖然運輸麻煩成本高,但是單次運輸的收益也很高,在大件運輸行業有一句話就是“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的諺語。所以只要成功進入了航天發射行業不管是發射質量較小的衛星還是更大質量/體型的衛星等航天器都是可以賺錢的,也可以為一些企業提供整套方案和後續的運營服務,正是因為航天發射雖然技術複雜又燒錢,但是利潤點卻很高,所以也就有越來越多的私人企業進軍航天發射事業。而且儘早進入就可以利用技術優勢佔領市場,抬高市場進入門檻,從而保持行業領先的同時佔領市場且保證自身的高利潤模式。

  • 3 # 喀秋莎61589681

    過去發射衛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而現在中國政府一方面對民營公司開放和鼓勵,二方面提供技術支援和融資參與小型衛星亞軌道發射。在美國民間民營公司參與發射衛星早已不是新鮮事了。中國今年2月份開啟了首家民營公司發射小衛星的先河,足以說明今後會有更多民營公司加入到這個行列之中,發射小型亞軌道衛星。發射衛星的確是燒錢的工程,想盈利是個未知數,尤其是第一顆500多萬的投入,試驗成功也是值得的,等到第二顆再度發射就可能有收益了。因為不冒這個險是永遠不會成功的,更別想盈利。有國家做後盾技術支援,相信中國的民營航天公司在未來幾年在發射衛星一定會越做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開水是軟水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