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老97287

    寫字不是書法。那是《寫字匠》。所謂書法。它包含:《氣、神、骨、肉、內功》等因素在內。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力。方叫《書法》。

    不然往往有些人光寫,就是寫不會。見不得太陽,更見不得專家評定呢。

    一一一墨人:鄭老,見解。

  • 2 # 師範小王子

    你提的這個問題是書法愛好者最容易混淆的問題。我們平時說的”書法”實際上是指的“書法藝術”。我們按照嚴格的筆法臨帖,臨的是別人的“書法藝術”。筆法也是人家的筆法,對臨寫者而言,那不是自己的東西,這種臨寫可以叫“寫字”。不論你練得多麼純熟,多麼逼真,因為它不是你的創造,沒有你的靈魂,其意義只能是屬於”寫字”的範疇。書法必須有“法”,但對於書法家而言這種法必須是自己的法。館閣體之所以不入書法之林,是因為它沒有自己的個性,是其他書家的影子,只能作為實用字來看或作為實用體來用。

  • 3 # 抱庸詩書

    館閣體肯定是書法,而且是非常“標準”的書法。從書法藝術角度而言,館閣體“亦正亦邪、功過參半”。

    館閣體衍生於明清兩代計程車子科舉考場,因其規律制式、易於識讀、形體優美,一度極其風行。明朝稱為“臺閣體”,清人謂之“館閣體”,最鮮明突出的特點就是黑亮、方正、制式、規矩。

    (沈度書法)

    館閣體的形成,“一沈三楊”發揮了重要作用。大明朝永樂年間的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可以追溯為館閣體鼻祖,其書工俊妍美,大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遂名震朝野,片紙千金,天下讀書人無不爭相仿效。遂後,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先後執掌翰林院和文淵閣,大量書寫制誥碑版,均以工整流美為上,世稱“博大昌明之體”。到了大清朝,乾隆皇帝極力推崇趙孟頫董其昌,以致館閣之風更甚,天下舉子無不以書寫“館閣體”為榮為傲。

    (沈度書法)

    “凡事須有度”,館閣體雖然頗具氣象工俊妍美,但難免過於僵化而流俗,其後果就造成書法藝術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沈括《夢溪筆談》有云:“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一筆是也。”清人洪亮吉在《江北詩話》一書亦言:“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言詞更為犀利:“自帖括之習成,字法遂別為一體,土龍木偶,毫無意趣”。

    館閣體本身就是科舉考試的產物,是讀書人爭取“卷面分”使然,本身的藝術性層次站位就十分之低。尤其是明代,人人皆書行楷,尊楷書妍美靈秀,不屑取法乎上,歡至篆書、隸書、八分書幾成絕跡。就像古代的“八股文”一樣,會衝擊並扼殺書法的多元性,也必然對書法藝術會造成系統而深遠的傷害。

    (沈度書法)

    抱庸妄談。

  • 4 # 老陳聊書法

    是的,不然我們管它叫什麼呢?

    館閣體本身也是從唐楷從趙體逐漸脫化而來,目的就是作為標準的官方文書和科舉應試的字樣。有些人認為館閣體不是書法,因為太統一太工整缺乏變化,而書法要表達情感展現風格。那麼我們仔細想想,標準化、整齊化一不也是一種風格嗎?不也是一種情緒表達嗎?

    從楷書的歷史演變發展來看,一個方向趨於標準、規範,另一個方向是繼續保持風格化、個性化。標準規範的楷書今天有田楷,可以說主要脫胎於歐楷。而個性化的楷書依然停留在唐楷,並不再有新的大家名貼產生,為什麼呢?一千多年不動地。

    楷不藏拙,發展到館閣體是大方向,把這種標準書法作為基礎,真正在行書和草書上下點功夫才是書法正道,畢竟行草書才是主戰場。

  • 5 # 林慶逢358

    如果說寫字就是書法,那麼館閣體不就是標準的書法嗎?是的,館閣體是有法之書法,即使印刷體也是書法的藝術,它們都法度森嚴,書寫時絕對不容許減劃欠點,字型不許歪歪鈄鈄,整齊、劃一、端正、僵硬、嚴肅是館閣體所追求的型體,是書法的另一類境界,也是一種書法美,是書法之藝術。館閣體才是草根書法,是萬萬生靈之保護神。假設沒了館閣體,你我他真不知道如何活下去。無法之書法,是追求靈性的表達,創造性地擺脫"有法"的束縛,書寫者運用筆法的變化來渲洩情緒的"心畫",這種"無法的書法",在不違背漢字型體辨知的"公序良俗",也是另一類書法藝術,卻是少數人的藝術,很有"得一知己足兮"的偉大情懷。

  • 6 # 張崗18

    官閣體是明清高考的專用體。黑,亮,狀如運算元,排列整齊劃一。近現代評家多說不好,沒濃淡變化,沒幹溼變化,沒筆鋒變化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研究生學歷當老師有什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