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工業傳統上與農業緊密相連。二戰後至50年代後期,主要有碾米廠、鋸木廠、蔗糖廠、製冰廠、紡織和麻袋廠、捲菸廠,以及家庭作坊式的工業,如紡布、編籃等,以滿足本地需要。這些工業都是在自由的市場機制下發展起來的,並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援。
現代工業在二十世紀60年代早期才開始起步。雖然在1954年就頒佈了第一部工業促進法,但是該法只是在1960年投資促進委員會(BOI)成立後才正式執行。1962年為了促進一些行業的外商投資,對該法進行了修改,主要是關稅保護、免稅、以及對原材料和機器的進口實行減稅等。1972年,根據政府進口替代型經濟向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政策轉變,實行了新的法律。
自1960年起,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1979年製造業還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1%,1998年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9.2%。(根據2000年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製造業解決了14.5%的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並佔整個出口的84%,成為國民經濟的最大行業。
1960年,工業生產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佔整個製造業產品的三分之一。其它較為重要的產品有飲料、菸葉、服裝和化工。在60年代,發展最快的是石化行業,以年均103%的速度增長,但是到了80年代,該行業的增長速度下降至年均5%的水平。
中間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子機械、鋼鐵、金屬製品和非金屬製品也發展得較快。不僅如此,這些行業的工業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製造業非但沒有集中到幾個少數的行業,相反卻向其它新的行業發展。這樣到1970年,泰國可以生產更多品種的產品,如電子機械、交通工具和紡織服裝等,這些商品不僅替代了進口,還大量出口到國外。
紡織服裝在80年代曾是泰國最重要的行業,佔出口的比例將近30%,但1999年所佔比例不到5%。目前,在製造業,泰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為自動資料處理機和積體電路,這兩項商品的出口佔出口總額的19%。出口增長最快的商品為汽車及零配件,增長率為44.3%。
綜觀泰國工業發展的短暫歷史,可以看到泰國工業的幾個特點:工業領域高度分散化,行業分佈更加均衡;60年代製造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進口替代,消費品和製成品在進口中所佔的比例逐年下降,而中間商品和資本物資的進口逐漸上升。70年代,泰國可以生產零配件和其它的一些中間商品,進口的商品部件逐漸下降;60年代早期,泰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級產品,70年以後,由於製造業的發展,工業製成品在世界上開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這樣,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開始在國民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形成這一轉變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泰國國內的市場需求有限,而且,在當時的國際市場上,也呼籲由國內市場生產轉向為出口而生產的政策轉變。紡織業的發展始於1972年,美國對日本的配額限制使泰國的紡織業抓住了美國市場的更多份額。製糖業的發展是由於70年代早期世界食糖市場的價格突然飈升。其它如食品、動物飲料、化工產品、醫藥品、鋼鐵、和電子零配件也因國內外的需求而得到了發展。
70年代後期,由於泰國的投資促進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泰國工業更加多樣化,汽車、自動資料處理、積體電路等在90年代成為泰國工業的主要生產和出口產品。
受益於該地區製造業的結構轉變和轉移。外商投資潮使中間物資的產品生產得到發展,除了美國和歐洲,日本、臺灣和其它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的工業轉移使泰國的一些工業得以發展。
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快速反應。主要表現在60年代以來進口和出口製成品的結構變化上。1955年,泰國進口的製成品佔進口總值的75%,1999年該比例已下降至28%,但是資本物資如機械和交通工具的進口比例上升至45%。進口原材料也增長較快。在出口方面,1957年泰國的製成品出口只佔出口總額的2.4%,近幾年,超過50%。機械佔出口總額的比例也不斷不升,現在已超過30%。
以農業為基礎的工業:
泰國的農產品供應十分豐富,因此建立大型的食品加工工業的益處顯而易見。大型的商業牲畜生產提供了無窮的增長潛力和機會。現在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凍雞、凍蝦出口國之一,其它前景看好的農工業包括棕櫚油、菜籽油、罐頭水果和紙漿。
非金屬建築材料
泰國的水泥工業規模目前在東南亞位居首位,1975年以前,泰國是水泥的淨出口國,但是石油危機期間,泰國政府採取措施如凍結主要商品包括水泥的價格來控制通貨膨脹,因此,對該行業的投資萎縮,泰國變成了水泥的淨進口國,1979年中,由於政府的鼓勵,對水泥生產能力的擴張使泰國自1982年起又重新成為該產品的淨出口國。其它有發展潛力的建築材料有鋁、玻璃和陶瓷。在80年代後期及至96年,建築行業一直在快速增長,但由於97年突發的經濟危機,該行業一直不景氣,目前仍呈蕭條狀態。
輕工業和裝置:
1986年7月,泰國政府宣佈從1987年1月起,當地的客車生產組裝廠必須使用54%以上的當地生產零部件。這一項措施促進了泰國的汽車零配件生產。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使泰國的汽車生產前景進一步看好。其它如農業機械、柴油發動機等商品的市場也將因AFTA而擴大。
但是由於泰國工業產品受到其它發展中國家的競爭,今後發展前景尚難預料,不可能說是遍地開花,只能是將社會和經濟的資源集中在一些較有優勢的行業進行發展,才能保證在將來的世界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泰國的工業傳統上與農業緊密相連。二戰後至50年代後期,主要有碾米廠、鋸木廠、蔗糖廠、製冰廠、紡織和麻袋廠、捲菸廠,以及家庭作坊式的工業,如紡布、編籃等,以滿足本地需要。這些工業都是在自由的市場機制下發展起來的,並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援。
現代工業在二十世紀60年代早期才開始起步。雖然在1954年就頒佈了第一部工業促進法,但是該法只是在1960年投資促進委員會(BOI)成立後才正式執行。1962年為了促進一些行業的外商投資,對該法進行了修改,主要是關稅保護、免稅、以及對原材料和機器的進口實行減稅等。1972年,根據政府進口替代型經濟向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政策轉變,實行了新的法律。
自1960年起,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1979年製造業還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1%,1998年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9.2%。(根據2000年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製造業解決了14.5%的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並佔整個出口的84%,成為國民經濟的最大行業。
1960年,工業生產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佔整個製造業產品的三分之一。其它較為重要的產品有飲料、菸葉、服裝和化工。在60年代,發展最快的是石化行業,以年均103%的速度增長,但是到了80年代,該行業的增長速度下降至年均5%的水平。
中間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子機械、鋼鐵、金屬製品和非金屬製品也發展得較快。不僅如此,這些行業的工業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製造業非但沒有集中到幾個少數的行業,相反卻向其它新的行業發展。這樣到1970年,泰國可以生產更多品種的產品,如電子機械、交通工具和紡織服裝等,這些商品不僅替代了進口,還大量出口到國外。
紡織服裝在80年代曾是泰國最重要的行業,佔出口的比例將近30%,但1999年所佔比例不到5%。目前,在製造業,泰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為自動資料處理機和積體電路,這兩項商品的出口佔出口總額的19%。出口增長最快的商品為汽車及零配件,增長率為44.3%。
綜觀泰國工業發展的短暫歷史,可以看到泰國工業的幾個特點:工業領域高度分散化,行業分佈更加均衡;60年代製造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進口替代,消費品和製成品在進口中所佔的比例逐年下降,而中間商品和資本物資的進口逐漸上升。70年代,泰國可以生產零配件和其它的一些中間商品,進口的商品部件逐漸下降;60年代早期,泰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級產品,70年以後,由於製造業的發展,工業製成品在世界上開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這樣,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開始在國民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形成這一轉變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泰國國內的市場需求有限,而且,在當時的國際市場上,也呼籲由國內市場生產轉向為出口而生產的政策轉變。紡織業的發展始於1972年,美國對日本的配額限制使泰國的紡織業抓住了美國市場的更多份額。製糖業的發展是由於70年代早期世界食糖市場的價格突然飈升。其它如食品、動物飲料、化工產品、醫藥品、鋼鐵、和電子零配件也因國內外的需求而得到了發展。
70年代後期,由於泰國的投資促進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泰國工業更加多樣化,汽車、自動資料處理、積體電路等在90年代成為泰國工業的主要生產和出口產品。
受益於該地區製造業的結構轉變和轉移。外商投資潮使中間物資的產品生產得到發展,除了美國和歐洲,日本、臺灣和其它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的工業轉移使泰國的一些工業得以發展。
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快速反應。主要表現在60年代以來進口和出口製成品的結構變化上。1955年,泰國進口的製成品佔進口總值的75%,1999年該比例已下降至28%,但是資本物資如機械和交通工具的進口比例上升至45%。進口原材料也增長較快。在出口方面,1957年泰國的製成品出口只佔出口總額的2.4%,近幾年,超過50%。機械佔出口總額的比例也不斷不升,現在已超過30%。
以農業為基礎的工業:
泰國的農產品供應十分豐富,因此建立大型的食品加工工業的益處顯而易見。大型的商業牲畜生產提供了無窮的增長潛力和機會。現在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凍雞、凍蝦出口國之一,其它前景看好的農工業包括棕櫚油、菜籽油、罐頭水果和紙漿。
非金屬建築材料
泰國的水泥工業規模目前在東南亞位居首位,1975年以前,泰國是水泥的淨出口國,但是石油危機期間,泰國政府採取措施如凍結主要商品包括水泥的價格來控制通貨膨脹,因此,對該行業的投資萎縮,泰國變成了水泥的淨進口國,1979年中,由於政府的鼓勵,對水泥生產能力的擴張使泰國自1982年起又重新成為該產品的淨出口國。其它有發展潛力的建築材料有鋁、玻璃和陶瓷。在80年代後期及至96年,建築行業一直在快速增長,但由於97年突發的經濟危機,該行業一直不景氣,目前仍呈蕭條狀態。
輕工業和裝置:
1986年7月,泰國政府宣佈從1987年1月起,當地的客車生產組裝廠必須使用54%以上的當地生產零部件。這一項措施促進了泰國的汽車零配件生產。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使泰國的汽車生產前景進一步看好。其它如農業機械、柴油發動機等商品的市場也將因AFTA而擴大。
但是由於泰國工業產品受到其它發展中國家的競爭,今後發展前景尚難預料,不可能說是遍地開花,只能是將社會和經濟的資源集中在一些較有優勢的行業進行發展,才能保證在將來的世界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