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1388017712

    很簡單,主要就是為了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

    首先介紹一下什麼是推恩令。

    簡單來說就是要求諸侯王將封地分封給自己的孩子們。讓他們分土建制。

    為什麼實習推恩令呢?

    一大家都知道西漢是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的,諸侯王的勢力很大,有一定的政治軍事實力,而且曾一度威脅中央政權。例如文景兩代。如何限制和削弱諸侯王勢力曾成為當時的嚴重問題。甚至差點顛覆中央政權。在文帝時淮南王和濟北王就先後起兵造反。而景帝時更是發生七國之亂,差一點就顛覆當時的中央政權。所以解決諸侯王問題是中央政府一直想要完成的任務。

    二,諸侯王雖然經過文景兩代的打壓,但其勢力仍然強大,而且不少諸侯王驕淫奢侈,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威脅中央。是一個極不穩定的因素

    三透過文景兩代的修養生息。造就了文景之治。人口增多。但開發的土地卻無法供養太多的人口。而且土地兼併問題嚴重。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不斷髮展。而諸侯王的土地卻比較多。連城數十,地方千里。

    三攘外必先安內

    重所周知漢武帝的最大功業便是北逐匈奴,漠北無王庭。而當時匈奴不斷南下入侵,邊境不寧。為了讓朝廷有充足的準備完成北驅匈奴的大業。武帝必先解決內患。避免匈奴還未進攻,而西漢已經分裂。或者匈奴與諸侯王勾結消滅中央集權。

  • 2 # 春愁曉夢—V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漢武帝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實行“推恩令”。

    漢朝剛剛建立之時,由於中央政府力量有限,一下子又找不到穩定局勢的方法,就部分沿用了周朝的分封制。可到劉邦晚年,異姓封王已被各個擊破消滅。到景帝時,同姓王中勢力較大的已全部被剷除,餘下的只是些力量有限的王侯。但是,漢武帝還是擔心這些王侯聯合起來與自己作對,於是就在這一年採納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開始推行“推恩令”。具體規定是,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都要在原封國內受封為侯。新封的侯國直接受各地郡的管理。而不再受原王國管轄。這樣一來,地盤本來就有限的封國,就更加支離破碎,勢單力孤了。所以,這個“推恩令”,看上去是把王國的恩澤推及更多的人,其實是為全部消滅王侯做準備。

    為了防止王侯們結黨營私,網羅人才,武帝又規定,凡是在諸侯國為官的,絕不能再仕於王朝。同時,嚴禁封國官吏與諸侯王相互串通,發展勢力。與此同時,漢武帝又想盡一切辦法,運用各種手段,逐個剝奪諸侯的爵位。比如在公元前112年的一次宗廟大祭時,武帝就以諸侯的獻祭物品數量不夠、質量不好為由,一次剝奪了106個諸侯的爵位。漢初因軍功封侯者有140多人,而到武帝太初年間(公元前103—公元前101年),已經所剩無幾,只有5人了。

  • 3 # 河東來

    “推恩令”屬於典型的“道術”,因為主父偃屬於破落貴族形成的平民儒家,所以這個“道術”也由“貴族術”變成了“平民術”。

    “推恩令”思想起源於老子《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思想中的“小國”,實際上就是“邦聯”思想,而“寡民”則是“廢奴主張”,因為古語中的“民”指的就是“被琢瞎一支眼的奴隸”。

    劉邦進行的分封是儒家平民勢力為了對抗呂雉代表的道家貴族勢力,本來就是為了給漢惠帝劉盈這個便宜兒子統治挖坑,根據《史記》記載,漢惠帝劉盈的生父是呂雉的“男妾室”審食其,劉邦作為“男妻子”只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心有不甘,所以對劉氏後裔進行了大肆分封,把呂雉這個道家貴族手都殺軟了,最後漢文帝得以脫穎而出,半恢復了儒家江山,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平民勢力才得以翻身,所謂漢族,由此就確定了平民當家做主的族群定義。

    漢王朝推行“推恩令”,就是儒家帝王上臺之後,對大型分封進行的約束和限制,儒家分裂勢力用來對付道家傳統可以,用來對付儒家傳統則不行,分封這種儒家方法用來對付道家貴族,“推恩令”這種道家方法也類同用來對付儒家平民,這就叫“以毒攻毒,一物剋一物”!

  • 4 # 紹興李珍

    漢武帝為什麼要實行“推恩令”?

    答:所謂“推恩令”是把本來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的世襲制,變成了有子都能繼承的世襲繼承新模式。本來一塊蛋糕可以由一個家族安排,資金集中,家族的自由裁量權非常大。被漢武帝這麼一搞,他親自來切割您家族中的蛋糕了,分成了若干塊。換句話說,家族的概念被弱化,社會的概念被強化。家族弱化意味著沒有能力集中財力,家族不能辦多少事了;這樣,社會就相對安定。因為,家族與國家遠遠不在一個檔位上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過去的家族肩負著社會的教育、體恤鰥寡孤獨的職責,托住的是整個家族的底層。所以,殺起人來也是整族論之,相當於滅一個小諸侯國。

    “推恩令”只是術,或者說陽謀吧。社會的穩定在於普羅大眾對於衣食住行恆定性的確認、在於對社會的認可度、在於心中對當時時代人情世故的溫暖度,不在於其它。何況,能夠使社會變色的是接近權力中心的人物,不在於普羅大眾。農民造反在歷史長河中,畢竟只是個案的存在,都是政權腐朽到生不如死之下的產物。

    社會越是細分,個人、家族的力量越是薄弱,不能抵擋多少風雨,對社會的依賴性就會越高,社會壓力越重。如果個體單個人出現,防禦力量幾乎成為零了,不能再說好,家族的親情還是需要提倡的,這是一種向心力。敬奉!2022年3月19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濱遜漂流記優美句子4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