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亦何夕
-
2 # 煮酒君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但黃河是一位脾氣比較古怪,暴躁的母親,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在黃河兩岸繁衍生息的歷史有多久,我們與黃河洪水的鬥爭史就有多久。
從上古時代的大禹,一直到近現代修建的各種黃河中上游的水利工程,我們與這位母親的倔強的暴脾氣,抗爭了幾千年。而在這幾千年堪稱抗爭不絕的鬥爭史上,最值得我們大書特書的,就是宋朝的治河工程。
宋朝分為南宋和北宋,南宋的時候與北方的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黃河全流域都不在宋朝境內。因此,宋朝治理黃河的"豐功偉績"基本全部集中在北宋時期。
別看北宋王朝的歷史沒有特別長,但是折騰黃河的次數卻格外的多。
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北宋的都城開封城就在黃河邊上,黃河出了問題,開封會馬上遭殃。
第二個原因,北宋號稱中國古代最富庶最有錢的王朝,不愁沒有錢去好好治理下這條河。
但從歷史的走向看,終北宋一朝對黃河的治理,非但沒有對黃河中下游的頻頻水患有半點的好處,反而讓黃河變得更為暴躁,更為肆無忌憚,給之後的金、元、明、清甚至近現代治理黃河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北宋治理黃河的主要方法,就是讓黃河改道,不按照水流該流的道走,官方稱之為"回河"。
北宋歷史上曾經創紀錄的"三易回河"。北宋"三易回河"政策的實施,與一個叫李垂的人有很大的關係。
李垂這個人在歷史上不太有名,但有一個與他有關的成語卻大大有名,趨炎附勢。
這樣一個小人,提出了一個很奇葩的觀點:黃河的河道會一直北移,最後黃河下游的河道從河南、山東境內,改到河北的燕雲十六州境內,取渤海入海。而河北,那是北宋的死敵遼華人的地盤。這樣以來,黃河就不再是宋人的天險,而變成了遼華人的天險了。
宋朝本來在戰場上就打不過遼華人,現在地利再丟了,亡國就不遠了。
這個想法,真的很玄幻,李垂根本不是什麼水利專家,只不過是一個隨風倒的無骨氣的官僚。然而更玄幻的是,宋朝的皇帝不但信了,而且為此展開了幾十年的"回河"工程,讓黃河別改道。
第一次回河工程是在宋仁宗時期,當時的宰相文彥博突發奇想,要用一條叫六塔河的小河去給分擔黃河的水容量,讓在商胡決口產生的衝向海河的黃河河道恢復到正常狀態。
這個想法剛一提出來就遭到了圍攻,大文豪歐陽修,水利專家河北轉運使周沆都說,從沒聽說用小河流給黃河分擔水容壓力的,這樣一搞黃河不但不會恢復故道,而且六塔河必然潰堤,整個河北都會變成澤國。但文彥博不聽,於是六塔河工程剛竣工沒有幾個時辰,就潰堤了。史料記載:",宋朝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是夕複決,溺兵夫、漂芻藁不可勝計。"
就像歐陽修和周沆寓言的那樣,河北變成了澤國。
宋朝二易回河,發生在宋神宗時期。
在《宋史》中,史官們把這次回河的鍋丟給了王安石,說是王安石慫恿宋神宗再行回河之事的。上次文彥博希望用六塔河讓黃河不要奪海河口入海,這次宋神宗希望黃河不要奪淮河口入海。
結果,適得其反。二易回河工程結束沒多久,黃河曹村口決堤,直接導致黃河奪淮入海,凡灌郡縣四十五,而濮、齊、鄆、徐尤甚,壞田逾三十萬頃。
當時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正好在徐州做官,差點也葬身洪水之中。於是,老爺子拿起筆就寫文章臭罵:"汝以有限之材,興必不可成之役;驅無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橫費之財,猶可力補,而既死之民,不可復生。"
二易回河失敗的直接結果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形成了北起海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的一大片黃泛區,而黃河想從哪裡入海就從哪裡入海,任性。
到了宋神宗的兒子宋哲宗在位,宋朝不得不再易回河,這回是第三次了。
宋哲宗是一個去世的時候才不到二十六歲的小夥子,年輕人總有天馬行空的夢想。他的夢想是,搞一次一攬子工程,把黃河奪海、多淮的河道全部封死,讓黃河重新老老實實的沿著北宋初期的河道,給我乖乖從山東入海。
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經過兩易回河的瞎折騰,當時黃河故道的河床已經非常高了,要把黃河的河道引回故道,完全是不現實的。雖然不現實,但哲宗明顯不信命。結果,一翻工程搞下來,在1099年,黃河又決堤了,河決內黃口,東流斷絕。這次的洪水比前兩次回河更嚴重,連宋哲宗自己都慌了。
"元符二年之水,三門開元所建「聖德頌」並大曆年重修「禹廟」皆在山頂,悉遭漂沒。蓋自開元、大曆以來,水未有如此之大,非堤之過也。"
雖然宋哲宗嘴上不服軟,說是水的問題不是人的問題。
但到了北宋晚期,北宋最為重要的財富來源和國防重心的河北地區,已經被三易回河導致的洪水折騰的不堪入目。"自永靜以北居民所存三四,自滄州以北所存一二,其他郡大率類此。千里蕭條間無人煙!去年雖豐無人耕種,所收苖稼十不一二!河北朝廷根本,密邇強敵.居民流散倉廩空虛,城郭不修甲兵不利,萬一有警何以為計 !"
到了金人南下,河北如無人之境,靖康慘變,北宋滅亡的時候,人們才想到了三易回河的罪魁禍首李垂,送了他一個"文章滅國"的雅號。
-
3 # 裝腔小組
首先,皇帝要下罪己詔,罵一下自己;
官府要組織賑災,開粥廠什麼的;民間也要自己組織起來自力更新;
最後,災害地區免除一些賦稅徭役。
-
4 # 太常吸貓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參考清代雍正年間成書的《行水金鑑》,其中記載了許多中國水利史資料。不同於宋代單鍔的《吳中水利書》、明代歸有光的《三吳水考》,《行水金鑑》主要記載的是發生水患時政府的應對措施,而前兩者則是著者實地考察數年後的心得建議。
以《行水金鑑》中記載的明代政府應對水患的記載為例,其措施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災前預防、災中應急和災後救助。
災前預防是有針對性的,通常是對此前發生過水患,而且情況嚴重的地區進行重點防護,或者是對河流沿岸比較容易發生決口的地區提前修築防洪工程,比如在河岸邊種植林木,以磚石加固河堤。定期通浚河流,清理淤積的泥沙也是防治措施之一。
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河南藩臣有鑑於之前洛河氾濫時,宜陽的田地房屋被洪水破壞殆盡,奏請修宜陽河防。接到奏請後,朝廷即下令用磚石一類的材料,農閒時進行防洪加固工程。
因為水災影響範圍往往不侷限於一地,因此災中應急則往往是數個州縣聯動的。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春天,河南開封府陽武縣等地發生水災,杞十一州縣有司因此奏請令徵發軍民修築隄岸以防水患。除了宏觀層面,對於水災中被困的零散百姓則有令人駕舟救助的記載。
災後的救助則是多方面的,不只侷限於免除莊稼田地的課稅。田地淹沒,莊稼損毀,林木也難以種植,水塘裡養殖的魚類或死或逃,因此不僅要免除田租,還要免除上繳的蠶絲、漁課等項。水患嚴重,百姓生活難以為繼的地區還要發放糧食衣物等賑災,有時還要發放藥材避免瘟疫。(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回覆列表
有記載一般都是用石頭、種樹之類、泥土建築堤壩,挖弄溝渠等,我們一般說的那麼簡單,其實一發生洪澇這是在這個地方是收了半條命。
第一,本地官員的作為,沒有滿意的價格聘請挑夫民工來實行。暴力實行就會怨聲載道。
第二,工藝的簡陋,沒有有效的起到主導作用,如果暴雨連下那麼只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從而從方方面面分析,技術、人工、材料、財政都跟不上,吃虧的總是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