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凱哥講史

    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女屍千年不腐的原因:

    1.密封和深埋是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女屍千年不腐的重要條件,女屍共用了六層棺槨,內三層是棺,外三層是槨,一個套一個,棺槨板是整料,最大的槨板達3000斤,它們封閉非常結實,嚴密,裡外都塗有油漆,槨的外面 有白膏泥封固,外層有5000多公斤木炭鋪成20釐米厚的木炭層,封土層深達26米。

    2.屍體經過七竅灌酒,衣物噴酒處理,即可殺菌又可防蟲蛀,再加上死者生前服硃砂,有抑制分解酶的作用。

    3.棺中有大量香料,有殺菌作用,而且石膏和木炭可以產生防溼作用,使整個墓穴保持一個穩定的乾燥環境。

    素紗襌衣複製出來了啊。之前沒複製出來的原因是因為古代素紗襌衣是三眠蠶的絲織的,我們現在蠶都是四眠蠶,後來用病毒讓蠶退化到三眠做出來的,只可惜因為蠶身體太好,所以比西漢的絲還是重了些。

  • 2 # 請叫福子

    提到屍體不腐,就要談談屍體不腐,是偶然產生的,還是人們故意而為之的,答案當然是人們故意弄成的,古代人比較重視屍體的完整性,據說不完整的屍體中的靈魂也是不完整的,死後不能去投胎。

    一些很富有的人或帝王將相總希望千秋萬代 想有朝一日復活,也搞一下重生在未來之類的把戲,想盡一切辦法和手段,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屍體永不腐朽。自漢代的人們普遍相信人死後靈魂尚存,只要留住魂魄,人還是可以像活人一樣吃喝玩樂。而魂魄只能依附於身體而存在,所以當時的皇室貴族對如何能使身體永不腐朽十分熱衷。

    查有關資料瞭解到,在馬王堆女屍出土的時候,棺材裡注滿了一種紅色的棺液。科學家們相信,這種液體是使辛追2000多年來不腐的“神液”。

    羅學港告訴記者,經過化驗可以證實,紅色棺液成分複雜,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為摻加了硃砂,硃砂的化學成分對人體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還檢測出了許多中藥的成分,這些東西泡在一起就成了深紅色。可以肯定,這種紅色液體具有殺菌作用,可以保證屍體不腐。

    紅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機汞,也就是水銀。專家推測,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藥的習慣。在古代中國,煉丹術是人們追求長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煉出的丹藥,本身都含有汞等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當時人們意識不到,但是汞對於細菌卻有殺滅作用。所以,雖然辛追生前濫服丹藥沒能長壽,身後卻陰差陽錯,丹藥的毒性卻使得她的屍骨長久儲存下來。

    羅學港介紹,在紅色棺液中還發現了一些中藥的成分。據介紹,在陪葬品裡,人們發現了大量的中草藥,從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古人能夠配製防腐藥水的觀點。“這些化學物質的結合,是古屍儲存的基本原因。”羅學港說。

    為什麼當時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沒有保留下屍骨,而辛追卻可以?這起碼說明這種防腐藥水的配方是一個偶然因素形成的。羅學港認為,辛追2000年不腐“充滿了偶然性”。除採取了得當的防腐措施之外,當時的環境一定非常乾燥,有利於儲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氣隔絕避免了細菌對屍體的侵蝕,再者,馬王堆墓一直沒有被盜。地質條件加上人為因素,使得辛追的屍體奇蹟般儲存下來。

    科研人員加強了對辛追的檢測,利用更新的防腐措施讓她“延年益壽”

    “我個人認為,如果不是因為考古把辛追挖出來,在那樣一個恆定的環境中,女屍再有一個2000年也應該可以繼續儲存。”羅學港說。

    但是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屍體儲存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怎樣才能繼續保持好屍體?怎麼才能完成周總理的囑託滿足華人的厚望,讓馬王堆女屍繼續儲存下去呢?羅學港坦言:壓力很大。

    在給辛追搬家時,30年來使用的固定液已經首次全部換掉,現在儲存仍然是採用以福爾馬林為主的固定防腐液。保護液的配方還包括甲醛、乙醇、甘油等。羅學港介紹說,目前雖然女屍儲存尚好,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體檢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主要是屍體的細胞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於固定液的PH值偏酸,使得骨頭的鈣離子流失很多,由於骨組織只有有機質,而沒有無機質,時間長了,骨頭就有可能變成“麵條”,辛追也就只剩下一張皮。他認為,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是防止女屍體的蛋白質加速降解,以及讓細胞結構保持穩定。目前他們採用的辦法是加入緩衝液,中和固定液的酸鹼度。

    羅學港介紹說,目前辛追棺材中早已經不是當初出土時的紅色棺液,儲存的液體經過了蒸餾水的稀釋都是無色透明的。30年來,由於浸泡,辛追的面板有些發白。他們將不定期為辛追更換棺液。其儲存環境也一直模擬發現時的環境:恆溫是0到4攝氏度,恆溼是70%到80%之間,為了保證相對無菌,還要不定期給辛追進行紫外燈照射消毒,殺死細菌。

    除此之外還加強了檢測,其中包括對固定液的濃度、PH值、離子、氨基酸含量的檢測,科研人員還會從形態上取材料檢測,隨時觀察辛追的變化。

    “目前總體來說是一邊觀察研究,一邊保護。我們能做的只能如此。”羅學港說。“很多人對馬王堆的儲存給予厚望,但是環境變了,對儲存增加了更大的難度,我們將盡心盡力,讓老太太‘延年益壽’。”

    1977年,國家文物局決定複製借鑑素紗蟬衣,作為一項重點的科研專案,他們培養了一批特殊的桑樹,完全採用西漢時的值桑工藝,空氣,水,肥料都儘可能的接近2000年前的環境,最終透過採用藥物控制蠶的生長的辦法。研究人員得到了現代社會最細的蠶絲,最終形成11個“丹尼爾”這麼細的絲,重新制造了一臺特殊的織機。在經歷植桑,養蠶,繅絲,織造一道道複雜的工藝之後,一件全新的素紗禪衣出現在人們面前,無論是在款式,還是製造工藝來看,似乎都和原件沒有任何差別。但是最讓人關注的重量,仍然是一個遺憾的49.5克。比西漢時重了0.5克,可我們花了20年的時間也沒有跨越0.5克的距離,2000年的精髓濃縮在這個0.5克。透過素紗蟬衣讓我們知道漢代絲綢紡織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而這個高度讓今天的我們都望塵莫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展大資料和氫能源,哪個更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