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左說春秋

    說漢字5000年己經融入華夏基是對的。

    一、漢字至所以能在中國傳承近5000年,關鍵在於它的功能大全。漢字不同於西方等單純表音的文字,它具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種功能,古稱六書。透過每個漢字,即能將多種功能體現出來。如獨體字多由象形實物演化而來,追其原形就可意會。合體字可以偏旁確定屬性,主體部分表達本體等。還有半標音半表質。比較單純表示讀音的字母豐富多了。民謠稱,有邊念邊,無邊瞎猜就說明漢字的貫通性。比較單純表音字母用途廣,獨立性強,組合性強。

    二、漢字在甲骨文之前即誕生,經過漫長年代的演進,殷商時期已是完美成熟的文字。之後又歷經金文、小篆、隸書、楷書乃至行、草等形式,逐漸脫去象形本貌,變成更加抽象的今字。它承載5000年炎黃子孫血緣和智慧,是全世界唯一連續下來的文字。

    總之,漢字、漢人、漢文化已經凝結在一起,似乎已經變成了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混合體。中華民族的大統一理念等優秀漢文化,都根基於依賴於漢字。

  • 2 # 奕天讀歷史

    漢字融入華人的基因,是有可能的,但不是現在,而是以後,並且有很多限制條件。

    一個很簡單的反證,如果不讓我們讀書受教育,給一本繁體字的古書,認識麼?肯定不認識,絕對是標準的文盲。

    按照基因遺傳的特性,前後代之間是會遺傳一些特定的屬性的,比如物種特徵、趨利避害的特性等等。對於反覆訓練和使用的某項技能,透過許多代的反覆強化,也是有可能遺傳下去的。

    但是,華人對於漢字的認知,應該還沒有達到融入基因的程度,至少不明顯。這是因為有兩個主要的阻礙因素。

    首先,漢字是在不斷變化的。

    從距離今天9000多年前的21個賈湖遺址刻符(文字),到7000多年前的630多個雙墩刻符,再到陶文,然後發展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再進化為繁體漢字和現在的簡化漢字,變化太快了,沒有足夠的時間刻入基因遺傳。

    其次,文盲率太高。

    在中國古代,教育很不發達,一個村子幾百號人,能有那麼幾個人識字就不錯了吧。

    我們說近的,根據建國之初的調查資料,當時人口的文盲率在80%以上。

    在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識字的情況下,遺傳的可能性肯定也不大。

    至於為什麼我們之前沒看到過的一個繁體字,在我們看到後卻認識,這個是因為經驗的作用。

    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之所以稱為簡化字,就是因為它是從繁體字簡化來的,它們之間本來在形體上就有繼承關係。

    再加上漢字是圖形化文字,對於影象的認知能力是存在人類的基因裡面的,但不是對漢字本身。

    漢字的造字方法是“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受過相關教育的人都有相關的經驗,比如不認識的字讀半邊,根據一個字的主體和偏旁來推測新字的意義等等能力,除了極少的情況,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推斷都是正確的。

    但這些不是基因遺傳的作用,而是基於漢字的特點規則,和我們積累的經驗,才讓我們做到的。所以,只要簡化字基礎過關,認識大多數繁體字就沒有問題的,但是你讓一個不識字的人去解讀一下繁體字,肯定是認不出來的。

    這也證明了漢字並沒有加入華人的遺傳基因,全是後天訓練和經驗的結果,應該說目前漢字已經融入了中國文化的基因更確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質量技術監督局,企業標準備案,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