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譯文: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2、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我是根據我這個心理來辦事情的,做了之後我回過來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國內的老百姓不瞭解我的心。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4、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
5、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譯文:問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
6、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譯文:項羽於是帶領士兵往東去,到了東城,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
7、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譯文:如果事情不成功,這是天意。
1、一般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譯文: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2、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我是根據我這個心理來辦事情的,做了之後我回過來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國內的老百姓不瞭解我的心。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4、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
5、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譯文:問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
6、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譯文:項羽於是帶領士兵往東去,到了東城,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
7、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譯文:如果事情不成功,這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