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東歷史

    姜維的個人能力是比不過諸葛亮的,這點毋庸置疑。除了個人能力以外,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總結為一下幾點

    1、蜀國的不支援

    姜維北伐,蜀國都在反對,要不然也不會在諸葛亮死後的15年才開始北伐。諸葛亮北伐戰略目的是:以攻為守。這種大戰略全國上下都懂,要是蜀國支援姜維,早就應該開始行動了

    2、蜀國的國力太弱

    諸葛亮在的時候,靠著這個偉大的管理人才,蜀國管理的不錯,但是諸葛亮死後,蜀國就不像樣了,是三個國家裡面最弱的。國力太弱,北伐就困難,即使北伐,規模也很小,支援力度也不夠。姜維怎能成功?

    3、蜀國的人才不夠

    蜀國缺人才。這個也是眾所周知的。不僅缺武將,也缺謀士和管理人才。姜維北伐的時候,能叫得出名字的武將幾乎沒有?難道靠姜維一個人北伐?

    4、沒有諸葛亮在蜀國的影響大,調動不了相關資源

    姜維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在蜀國說話是管用的。姜維是無法調動蜀國的資源的。

  • 2 # 明天145801721

    區別很大,諸葛亮北伐時魏國還沒有設立北方防線,兵源只夠防禦。姜維北伐時,魏國已經防禦體系完整,具有初步動員滅亡蜀國軍事力量。而姜維兵力只夠一次戰役力量。

  • 3 # 碧水青山0

    諸葛亮與姜維同是北伐,是表面形式一樣,但實質有天壤之別。

    三國後期,諸葛亮七次北伐,影響很大,但敗多勝少。姜維十一次北伐,將蜀漢送上不歸路。(《三國演義》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為了解時局,還提一下東吳,陸遜四次北伐,無一失利。)

    諸葛亮與姜維同是北伐,是表面形式一樣,但實質有天壤之別。

    首先是二人的聲望與地位,在軍民中,不是一個級別。再看時局,目的及其他因素。

    劉備亡故,曹魏主要方向是孫吳。當時魏主流策略是據守險要,韜光養晦,待國力強盛,蜀吳必定會不戰而降。

    在此情況下,諸葛亮北伐

    1、想擴大生存空間,避免坐以待斃;

    2、接應盟友,穩固兩國聯盟。自己不彰顯實力或沒實力,就不會有盟友;

    3、當時曹魏的關中、隴西等地邊防鬆懈;

    4、彰顯蜀漢的力量,讓曹魏捉摸不透,不敢冒然進兵。

    5、諸葛亮北伐,有機會就打,沒有機會就撤。雖勝少敗多,但在承受範圍之內;

    6、穩定邊界,讓漢中老百姓有歸屬感,

    7、轉移國內矛盾。

    姜維北伐,初期有蔣琬、費禕制約,人馬往往在一萬人左右。所以在244年,秉承諸葛亮風格的費禕帶領姜維找準機會,能大破曹幾十萬大軍。故而姜維北伐開始有一定成效、例如接應羌族。

    而姜維北伐後期,沒有蔣琬、費禕制約,則為所欲為。

    1、姜維北伐,已無民意基礎。諸葛亮北伐高舉“討賊興漢”的旗幟。當時普遍對曹丕代漢議論紛紛,有一定民意基礎,例如北涼等地歸附蜀漢。而到姜維北伐後期,漢已離生活久遠,百姓對天下姓劉姓曹漠不關心。

    2、姜維北伐就是為了個人私慾,為了軍權。例如躲避黃浩,不回成都。

    3、做事也不留後路。例如擅自更改了魏延在漢中部署的防禦體系,門戶開始鬆動。

    4、違背國家利益,不僅是黃皓反對,還有忠心為國的諸葛瞻、廖化也反對北伐。

    5、單獨行事,一意孤行。內部有人反對,外部沒人策應。例如東吳沒有大的伐魏動作。讓曹魏有精力專門應對姜維。

    綜上所述,就是是姜維北伐一次比一次輸得慘,而讓蜀漢亡國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狗生孩子.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