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曾經在在能耗監測的廠家做過幾年,所以對這個行業還算有一定的瞭解,就我所知來回答一下吧。
一、先簡要的回顧一下能耗監測系統行業的發展歷程:
1、得益於微控制器技術和計算機程式設計技術的迅猛發展,微機型繼電保護裝置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應用於電力行業,發展至今中國的繼保技術已經攀上了世界最高峰。大家都看到中國的高鐵賣到了全世界,其實中國的繼電保護裝置也在全球暢銷,和超高壓系統一樣成為國網的金字招牌。南瑞、南自這都是中國產技術的翹楚,某老總更是光榮入選國家工程院院士,因此南京也被稱為電力自動化裝置的大本營,這些單位的牛人也有很多出來創業,做的都不錯。
2、出來創業的這些牛人,因為資本背景和技術實力的緣故,在國家電網這一市場上無法與國企抗衡,所以很多轉型開始在其他行業或民用市場上發展,做10KV等級的繼電保護和400V的電力監控裝置,繼電保護的大牛們開發電力監控產品簡直是灑灑水,小菜一碟。正好新世紀以後中國開始了房地產和基建狂魔的狂暴之路,所以35KV、10KV的變電站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著實滋潤了一大批電力監控企業,很多都已上市。
3、能耗監測系統也從這時開始萌芽,主要參與者包括兩方面:做水錶電錶的(把表裝上了通訊晶片)和做電力監控的(把電力監控裝置裝上了計量晶片),然後與通訊管理機和後臺軟體組網,採集諸如照明、空調、動力等供電迴路的引數(電壓、電流、功率、電度等),最後統一在計算機上用各種形式(報表、曲線、餅圖、柱狀圖等;分項的和彙總的、實時的和週期的)展現給客戶,讓他們能直接瞭解到建築內部各種用電負荷的使用情況,也省去了電工跑來跑去人工抄表的麻煩,還是非常實用的。
4、國家在08年後日益建築節能和綠色能源的使用推廣,也出臺了許多強制性條文,加上地方政府的響應,能耗監測系統完美的契合了這些政策,成為公共建築和民用建築智慧化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二、再說說當前的行業現狀
1、技術不再神秘,價格日趨透明。我以前的單位,在某專案上,一臺三相能耗監測儀表賣8000塊錢,現在能賣上1000就很開心了。客戶們的手機通訊錄裡,這方面的供貨商也有很多了。
2、雖有大廠,但無巨頭。競爭非常激烈,以專案型銷售為主。光我所知,南京做能耗監測的廠家就有上百家,老闆的背景往上追溯,不出三代,基本上是南瑞南自系列的,可謂一脈相承。他們有自己研發產品的,也有找人貼牌的。這個行業,年營業額超過10億的屈指可數,就那麼一家兩家,一年能做個兩三億就算大廠了,畢竟池子還是有點小。外國品牌比如ABB和施耐德,也沒有辦法突圍。
3、部分廠家開始專注於行業,有廠家專注於高校、還有廠家專注於醫院、還有做交通系統、商業綜合體的等等,他們一般也都做智慧照明和預付費電錶,還有一步跨到樓宇自控上的。畢竟這些產品在功能上和技術上是有關聯的。
4、產品趨同,靠定製化方案拉開差異。在硬體上其實大家都沒有很多區別,畢竟核心晶片都是買的。真正體現技術水平的是軟體,做的好的廠家,定製化開發能力較強,深度紮根於某個行業,對客戶需求瞭解較深,因此產品的體驗較好。
5、能耗監測系統能用起來,產品只是一方面,實施和運維也很重要。很多做砸了的能耗監測系統,不是因為軟硬體產品不過關,而是死在了設計和實施上。最簡單的例子,一棟建築,共有36臺配電箱的360個迴路需要進行能耗計量,可是後期業主增容,多加了幾臺配電箱幾十個迴路,沒納入到能耗監測系統中,那您說這樣的系統如何能呈現給客戶準確的資料?總能耗和分項累加能耗根本就對不上!
三、最後再說說我眼裡這個行業的趨勢吧
1、硬體看感測器和晶片,軟體看平臺。這個行業肯定會出現巨頭,為什麼?因為雲!雲管理平臺太重要了,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一個總部型企業,最終就那麼一套雲平臺。誰佔據了雲平臺,誰就可以制訂標準和介面,玩死後來者。
2、物聯網技術對行業的影響,現在能耗監測系統組網還是以有線為主,多采用ModBus協議或者TCP/IP協議,透過通訊管理機彙總終端資料,最後上傳到平臺。畢竟能耗監測佔用的流量是很低的,延時要求也不高,所以後期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5G的興起,IPV6協議的使用,肯定會大規模使用無線傳輸。
3、管控更加細化,但對廠家未必是好事。現在是對某一個迴路進行管控,將來直接會對某一盞燈、某一臺空調、某一個插座進行管控(現在也有單燈單空調單插座監控,但是手段太笨拙)。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市場份額會不會被燈具廠家、空調廠家和插座廠家直接給切走?直接整合進去就完事了,我看完全有可能!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樓宇自控系統,就比如現在的VRV空調,樓控廠家可做的事就不多了。
4、託管運維大有可為。能耗監測系統畢竟專業性較強,而且能著實給客戶帶來利益,所以第三方託管運維還是很有前景的,目前已經有不少廠家在這麼做了。多是採用“平臺+運維+技改”服務的模式,基於裝置與能源管理服務平臺、結合專業運維服務團隊,為客戶提供能源託管、機電運維託管、節能診斷與審計、節能技改與裝置更新、分散式能源站建設等多種裝置與能源管理服務,實現使用者的安全可靠高效用能。
你好,我曾經在在能耗監測的廠家做過幾年,所以對這個行業還算有一定的瞭解,就我所知來回答一下吧。
一、先簡要的回顧一下能耗監測系統行業的發展歷程:
1、得益於微控制器技術和計算機程式設計技術的迅猛發展,微機型繼電保護裝置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應用於電力行業,發展至今中國的繼保技術已經攀上了世界最高峰。大家都看到中國的高鐵賣到了全世界,其實中國的繼電保護裝置也在全球暢銷,和超高壓系統一樣成為國網的金字招牌。南瑞、南自這都是中國產技術的翹楚,某老總更是光榮入選國家工程院院士,因此南京也被稱為電力自動化裝置的大本營,這些單位的牛人也有很多出來創業,做的都不錯。
2、出來創業的這些牛人,因為資本背景和技術實力的緣故,在國家電網這一市場上無法與國企抗衡,所以很多轉型開始在其他行業或民用市場上發展,做10KV等級的繼電保護和400V的電力監控裝置,繼電保護的大牛們開發電力監控產品簡直是灑灑水,小菜一碟。正好新世紀以後中國開始了房地產和基建狂魔的狂暴之路,所以35KV、10KV的變電站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著實滋潤了一大批電力監控企業,很多都已上市。
3、能耗監測系統也從這時開始萌芽,主要參與者包括兩方面:做水錶電錶的(把表裝上了通訊晶片)和做電力監控的(把電力監控裝置裝上了計量晶片),然後與通訊管理機和後臺軟體組網,採集諸如照明、空調、動力等供電迴路的引數(電壓、電流、功率、電度等),最後統一在計算機上用各種形式(報表、曲線、餅圖、柱狀圖等;分項的和彙總的、實時的和週期的)展現給客戶,讓他們能直接瞭解到建築內部各種用電負荷的使用情況,也省去了電工跑來跑去人工抄表的麻煩,還是非常實用的。
4、國家在08年後日益建築節能和綠色能源的使用推廣,也出臺了許多強制性條文,加上地方政府的響應,能耗監測系統完美的契合了這些政策,成為公共建築和民用建築智慧化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二、再說說當前的行業現狀
1、技術不再神秘,價格日趨透明。我以前的單位,在某專案上,一臺三相能耗監測儀表賣8000塊錢,現在能賣上1000就很開心了。客戶們的手機通訊錄裡,這方面的供貨商也有很多了。
2、雖有大廠,但無巨頭。競爭非常激烈,以專案型銷售為主。光我所知,南京做能耗監測的廠家就有上百家,老闆的背景往上追溯,不出三代,基本上是南瑞南自系列的,可謂一脈相承。他們有自己研發產品的,也有找人貼牌的。這個行業,年營業額超過10億的屈指可數,就那麼一家兩家,一年能做個兩三億就算大廠了,畢竟池子還是有點小。外國品牌比如ABB和施耐德,也沒有辦法突圍。
3、部分廠家開始專注於行業,有廠家專注於高校、還有廠家專注於醫院、還有做交通系統、商業綜合體的等等,他們一般也都做智慧照明和預付費電錶,還有一步跨到樓宇自控上的。畢竟這些產品在功能上和技術上是有關聯的。
4、產品趨同,靠定製化方案拉開差異。在硬體上其實大家都沒有很多區別,畢竟核心晶片都是買的。真正體現技術水平的是軟體,做的好的廠家,定製化開發能力較強,深度紮根於某個行業,對客戶需求瞭解較深,因此產品的體驗較好。
5、能耗監測系統能用起來,產品只是一方面,實施和運維也很重要。很多做砸了的能耗監測系統,不是因為軟硬體產品不過關,而是死在了設計和實施上。最簡單的例子,一棟建築,共有36臺配電箱的360個迴路需要進行能耗計量,可是後期業主增容,多加了幾臺配電箱幾十個迴路,沒納入到能耗監測系統中,那您說這樣的系統如何能呈現給客戶準確的資料?總能耗和分項累加能耗根本就對不上!
三、最後再說說我眼裡這個行業的趨勢吧
1、硬體看感測器和晶片,軟體看平臺。這個行業肯定會出現巨頭,為什麼?因為雲!雲管理平臺太重要了,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一個總部型企業,最終就那麼一套雲平臺。誰佔據了雲平臺,誰就可以制訂標準和介面,玩死後來者。
2、物聯網技術對行業的影響,現在能耗監測系統組網還是以有線為主,多采用ModBus協議或者TCP/IP協議,透過通訊管理機彙總終端資料,最後上傳到平臺。畢竟能耗監測佔用的流量是很低的,延時要求也不高,所以後期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5G的興起,IPV6協議的使用,肯定會大規模使用無線傳輸。
3、管控更加細化,但對廠家未必是好事。現在是對某一個迴路進行管控,將來直接會對某一盞燈、某一臺空調、某一個插座進行管控(現在也有單燈單空調單插座監控,但是手段太笨拙)。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市場份額會不會被燈具廠家、空調廠家和插座廠家直接給切走?直接整合進去就完事了,我看完全有可能!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樓宇自控系統,就比如現在的VRV空調,樓控廠家可做的事就不多了。
4、託管運維大有可為。能耗監測系統畢竟專業性較強,而且能著實給客戶帶來利益,所以第三方託管運維還是很有前景的,目前已經有不少廠家在這麼做了。多是採用“平臺+運維+技改”服務的模式,基於裝置與能源管理服務平臺、結合專業運維服務團隊,為客戶提供能源託管、機電運維託管、節能診斷與審計、節能技改與裝置更新、分散式能源站建設等多種裝置與能源管理服務,實現使用者的安全可靠高效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