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pdkg2657

    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這篇優美的山水遊記透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複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 2 # 使用者6338718972581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寫景抒情的名篇。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因上疏為主張革新的范仲淹辯誣,被貶官到滁州(今安徽滁縣)。這篇文章即作於貶居除州的第二年。歐陽修主張散文要寫得言簡意深,{醉翁亭記》就是言簡意深的典範作品。全文只有四百多字,內容卻豐富深厚,創造出一種詩的意境,讀後使人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強烈感染,得到一種藝術美的享受。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醉翁亭、醉翁亭周圍的景色和遊樂感受。全文分為四段:第一段寫亭的位置、形勢和命名由來。第二段寫亭周圍變幻優美的景色。第三段寫遊樂與宴飲。第四段抒寫太守之樂,並點出《醉翁亭記》的作意。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突出的特點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作者所寫的景色,不是簡單的堆砌和排列,而是在獨特感受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的選擇和提煉,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他筆下的滁州景色,乃是作為滁州太守的歐陽修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因而景中有情,是主觀和客觀的充滿詩意的融合。他恣意用筆,寫山、寫水、寫亭,但不是目的,目的在寫出一個醉翁,並抒發醉翁內心的思想感情。而醉翁之情歸結到一個字,就是“樂”——放情山水之樂,歡宴之樂,與民同樂之樂。

    文章構思精巧,結構嚴謹。通篇圍繞一個“樂”字,一層接一層,有條不紊,自然流暢,寫得從容婉曲,千迴百轉。開始先從亭所在的山水形勢之美,寫出“醉翁亭”命名的用意。末尾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點出一個“樂”字。接下去,第二段就緊承首段寫山水之樂。表現醉翁亭周圍的優美景色,從朝暮和四時的變幻來寫,既生動而又富於特徵。然後說:“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又歸結到“樂”字上,而感情的抒發已深入了一層。在此基礎上,第三段由寫景轉到寫人,寫滁州人民的生活情狀和醉翁亭中的宴飲。以極精練的筆墨,點染出眾多人物的歌呼行止和聲容笑貌,在鮮明生動的畫面中,充分地傳達出除州人民的遊山之樂和太守與眾賓的宴酣之樂。這已經擴大了範圍,“樂”的內容也變得更加充實和具體。但人民之樂與太守之樂還是分開來寫的。而到了最後一段,則景與人,人民之樂與太守之樂,融合到一起,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亭上歸來,歡愉無比,從禽鳥之樂、山林之樂、遊人之樂,層層遞進,最後寫出“太守之樂其樂”一一與山川自然和人民“同其樂”的中心思想。全篇從頭到尾寫景,亦從頭到尾抒情,情景交融,筆酣墨飽,寫得紆徐有致而又暢快淋漓。讀者在對醉翁亭周圍優美景色的欣賞中,就自然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博大的胸懷、閒適的情致和曠達的人生態度。

    以上是就全篇文章的整體來說的,就是各段自身的層次思路,也極有講究。例如第一段。文章的題目是《醉翁亭記》,落筆卻很遠,經過多層曲折才寫到亭上。“環滁皆山也”,在滁州的周圍是群山環繞,這是總寫遊州形勝,是大景。接下去卻如電影攝影師推搖鏡頭:從“西南諸峰”到“蔚然而深秀”的琅邪山,再到“水聲潺潺”的釀泉,復經“峰迴路轉”,這才寫出“臨於泉上”的醉翁亭。由遠及近,由大而小,由虛而實,最後推出了一個特寫鏡頭一一臨泉屹立的醉翁亭,這就顯得格外醒目耀眼,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又如第二段重點在寫山水之樂,但樂字在這一段的最末一句才出現。朝暮四時,景色各異,是一種動態的景,而非靜態的景,跳蕩變幻,生氣勃勃。寫景的字字句句,無一不表現出作者的歡樂情緒,末句明確點出“樂”字,水到渠成,作一收束。

    蘇洵論歐陽修散文,讚美其“條達疏暢”,“容與閒易,無艱難勞苦之態”(《上歐陽內翰書》)。意思是歐文寫得明晰流暢,輕快從容,顯得毫不費力的樣子。這篇文章正是這樣,作者經過精心構思,卻出以平易,像是信筆寫來,毫不經意,真正做到了意到筆隨,自然、輕快、流暢。

    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經作者著意錘鍊,寫貌傳神,十分精練、形象。例如用“翼然”一詞來形容醉翁亭,就寫出了一種凌空飛動的形勢,既生動地表現了亭的客觀形象,同時也傳達出作者對亭的獨特感受。又如第二段寫山景朝暮晦明的變化:“日出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一一太陽一出,林間的霧氣漸漸消散;雲煙聚合,山谷就變得昏暗起來。這裡用了“出”、“開”、“歸”、“瞑”四詞,都是表形態或明暗變化的,放到一起,使靜境變為動境,傳達出一種流動變幻的生氣。

    文章的另一個顯著的藝術特色,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就是文中多用判斷句。一篇短文,共用了二十一個虛詞“也”字,不但沒有給人累贅板滯之感,反而顯得生動活潑,層次分明。一個“也”字構成一個判斷說明,表達一層意思,在相近的語言形式中,表現出內容的差異和變化,造成一種跌宕頓挫、迴環往復的韻調,加強了文章的抒情氣氛。句式上運駢入散,駢散雜用,既有極整齊的偶句,又有長短不齊、富於變化的散句,讀起來音調鏗鏘,錯落有致,兼有整齊與參差之美。《古文觀止》的編者評論此文:“似散非散,但排非排,文家之創調也。”這些特點,都從不同方面顯示了這篇散文的藝術特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宏觀上有量子效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