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鑲嵌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晶,它將金銀等貴重金屬加工成細絲,以推壘、掐絲、編織等技藝造型,並在金銀絲上鏨出花紋,再鑲嵌上色澤美麗的珠、玉、寶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這類精美的產品,當時只是比較普通的金銀工藝晶。花絲鑲嵌工藝可分為兩大類、即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
花絲是在方寸飾片上,用銀絲掐製出各種不同的圖案,花絲工藝晶是用不同型號的金銀或銅絲,經過加工製成的。鑲嵌則是把珠寶翠鑽、精石美玉鑲在金銀飾品上,再把金銀、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組合在一起,鑲嵌到帶鉤、壺、樽、燈、車軸等器物上。鑲嵌的活要求鑲好、鑲平、鑲俏,同是一塊寶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外觀俏麗與否,就能夠導致在價格上的懸殊。
早年多為“抱鑲”。飾品底胎採用“開金”配方,取其質地堅硬,做成把爪將石面抱住。以後鑽石礫興,抱鑲不能勝任,則改為採用白金(鉑)鑿擠鑲固,名為“擠鑲”。到了明代銀作局製作的金冠、鳳冠和各種首飾,都達到了很高藝術水平。1772年在江西南城明益珠祜檳夫婦墓中,發掘出一對明朝銀作局製造的金鳳釵,鳳高10.5釐米,釵腳高12.5釐米,重2兩2錢。
金鳳釵都是用粗細不等的金錢、金片纏繞。金鳳的腳趾有力抓住的一朵雲彩,也是用粗細不等的金絲編織而成的。從雲彩中伸出的釵足,造型生動,技法纖細秀麗,顯示了明初金銀工藝的水平。明代藝人用極細的金絲編織成的萬曆皇帝金冠,高24釐米、冠身薄如輕紗,空隙均勻,金冠上端有龍戲珠圖案,造型講究,堪稱一代傑作,其複製品如今陳列在北京定陵的展覽室裡。
清代時期,金絲鑲嵌業分工更細,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全行業分為實作、鑲嵌、鏨作、攢作、燒藍、點翠、包金、鍍作、拔絲、串珠等11個專業。其中實鑲和攢作是行業的主要部分,有獨立產品和完整的生產過程,其餘行業均屬加工型別,但是協作關係非常密切。
清代宮廷裡的金銀工藝、風格與明代不同,較深厚,以鏨、嵌為主。如故宮珠寶館陳列的“金枝玉葉”大盆景,“點翠花鳥”大掛屏、銀質燒藍“鶴鹿同春”等,藝術形式是創新的,工藝製作則把實鏨、攢煉、鑲嵌、點翠、燒藍等技術手法結合起來。金銀工藝和玉雕工藝也相互結合,運用自如。
至此,中國的金銀工藝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大量金銀外流,尤其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很多貴重工藝晶被掠奪出國。金銀工藝因而停滯不前,特別是日本軍隊入侵中國,使花絲鑲嵌行業處在岌岌可危的境況中。在1949年以後,人民政府對工藝美術行業採取低利貸款,供應原材料,統購、包銷等一系列措施,組織起生產合作社。
產品種類、表現手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較快的發展。產品的種類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首飾品類,包括手鐲、項鍊、耳墜、胸針、吊墜、袖釦、領帶卡、領花等;第二類是陳列晶類,主要是室內裝飾物品,如小掛屏、花瓶、爐、燻、建築、動物各種造型等;第三類是實用品類,以中小件產品為主,比如平鏡、煙盒、菸灰缸、粉盒、糖罐、藥盒、燈臺、酒具、蓋碗、牙籤盒、小刀等。
解放以後出現的傑出人物,如張廣和、王金翱、畢尚斌是花絲行家,現儲存著用金絲、銀絲編制起來的“天安門”、“九龍壁”、“長江大橋”、“故宮角樓”、“蟈蟈簍子”、“花絲紀念碑”、“龍鳳插盤”十分引入矚目,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金光燦爛,巧奪天工,給人一種別緻富麗之感,這種手工藝晶華人叫“花絲鑲嵌”,外華人稱“掐絲琺琅”。
在白孔雀藝術世界展覽室裡,珍藏著這些作品。
1956年北京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時,張廣和、畢尚斌為大會精心製作了花絲紀念碑,並請郭沫若題詞:“保衛世界持久和平”。接著他們又做了一件銀座龍宮燈,方型透空銀花絲,龍嘴刁宮燈,龍盤旗杆柱,精緻、古雅、美觀、大方,此作品在英國展覽時受到了好評。
畢尚斌、張廣和從事花絲工藝60餘年,不僅有高超技術,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被北京工藝研究所聘為研究員,他與滿族藝術家白靜宜設計過上百種工藝晶。其中“鳳鳴鐘”是以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為題材的花絲鑲嵌產品,在設計上,用金光四射的鐘代表太陽,以珍貴的青金石製作成繚繞的祥雲託太陽,一隻金鳳凌空啼鳴,形象多姿、生動傳神,在製作上採用掐絲和鑲嵌相結合的工藝,以細如髮絲的黃金、白金編制出鳳的全身,鳳頭鑲有18塊紅、綠寶石和88粒鑽石,羽毛上鑲嵌著110粒鑽石,鳳尾嵌有9塊紅、綠寶石,作品金光閃耀,寶石映輝,巧妙地把藝術欣賞和生活實用結合起來,是一件優美的工藝佳品。
大型作品“南京長江大橋”,在花絲鑲嵌工藝史上第一次採用主體帶透視的表現方法,在1.13米的尺寸內,表現出了橋頭堡、鐵路橋身、米字的橋架、橋墩、兩端公路行橋及大、小襯景建築物20個,還有江中客、貨輪8只,汽車7輛,火車兩列,成功地表現出大橋雄偉的氣魄和精密的結構。
從前金銀製作人物,只能用素坯鏨作,工藝較差。工藝美術師反覆研究,大膽試驗,克服頭、手、體形、外衣等造型難點,採用象牙做頭、手,黃楊木做內胎(體形),花絲做衣服,用分部位組合、花絲實鑲結合等技術,成功地製造出花絲人物產品“方百花點將”,既表現出人物的質感,又有細緻玲瓏剔透的特點,藝術上也是上品,為花絲製作人物闖出了一條路子。
1985年9月北京工藝美術作品展覽會展出的珍品“龍的傳人”以獨有的藝術魅力,征服了觀眾。一條巨龍和龍體上的5個孩童,全部採用22K金為材料,龍身鑲有1600餘顆各色寶石,每塊寶石都用一個小金碗牢牢托住並接在一起。飛龍吐出的火球則是一塊塊紅寶石鑲嵌的。
據設計師白靜宜講,此火球就用了200多塊寶石。孩童身上披的綵帶採用花絲工藝製作而成,龍底下是五彩祥雲,金綵帶隨風飄曳,煞是逼真。“龍的傳人”以紫晶原石做底,與作品整件渾然一體,表現了中華民族和當代炎黃子孫騰飛向上的風貌。構圖造型,惟妙惟肖,堪稱佳作。
花絲鑲嵌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晶,它將金銀等貴重金屬加工成細絲,以推壘、掐絲、編織等技藝造型,並在金銀絲上鏨出花紋,再鑲嵌上色澤美麗的珠、玉、寶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這類精美的產品,當時只是比較普通的金銀工藝晶。花絲鑲嵌工藝可分為兩大類、即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
花絲是在方寸飾片上,用銀絲掐製出各種不同的圖案,花絲工藝晶是用不同型號的金銀或銅絲,經過加工製成的。鑲嵌則是把珠寶翠鑽、精石美玉鑲在金銀飾品上,再把金銀、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組合在一起,鑲嵌到帶鉤、壺、樽、燈、車軸等器物上。鑲嵌的活要求鑲好、鑲平、鑲俏,同是一塊寶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外觀俏麗與否,就能夠導致在價格上的懸殊。
早年多為“抱鑲”。飾品底胎採用“開金”配方,取其質地堅硬,做成把爪將石面抱住。以後鑽石礫興,抱鑲不能勝任,則改為採用白金(鉑)鑿擠鑲固,名為“擠鑲”。到了明代銀作局製作的金冠、鳳冠和各種首飾,都達到了很高藝術水平。1772年在江西南城明益珠祜檳夫婦墓中,發掘出一對明朝銀作局製造的金鳳釵,鳳高10.5釐米,釵腳高12.5釐米,重2兩2錢。
金鳳釵都是用粗細不等的金錢、金片纏繞。金鳳的腳趾有力抓住的一朵雲彩,也是用粗細不等的金絲編織而成的。從雲彩中伸出的釵足,造型生動,技法纖細秀麗,顯示了明初金銀工藝的水平。明代藝人用極細的金絲編織成的萬曆皇帝金冠,高24釐米、冠身薄如輕紗,空隙均勻,金冠上端有龍戲珠圖案,造型講究,堪稱一代傑作,其複製品如今陳列在北京定陵的展覽室裡。
清代時期,金絲鑲嵌業分工更細,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全行業分為實作、鑲嵌、鏨作、攢作、燒藍、點翠、包金、鍍作、拔絲、串珠等11個專業。其中實鑲和攢作是行業的主要部分,有獨立產品和完整的生產過程,其餘行業均屬加工型別,但是協作關係非常密切。
清代宮廷裡的金銀工藝、風格與明代不同,較深厚,以鏨、嵌為主。如故宮珠寶館陳列的“金枝玉葉”大盆景,“點翠花鳥”大掛屏、銀質燒藍“鶴鹿同春”等,藝術形式是創新的,工藝製作則把實鏨、攢煉、鑲嵌、點翠、燒藍等技術手法結合起來。金銀工藝和玉雕工藝也相互結合,運用自如。
至此,中國的金銀工藝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大量金銀外流,尤其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很多貴重工藝晶被掠奪出國。金銀工藝因而停滯不前,特別是日本軍隊入侵中國,使花絲鑲嵌行業處在岌岌可危的境況中。在1949年以後,人民政府對工藝美術行業採取低利貸款,供應原材料,統購、包銷等一系列措施,組織起生產合作社。
產品種類、表現手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較快的發展。產品的種類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首飾品類,包括手鐲、項鍊、耳墜、胸針、吊墜、袖釦、領帶卡、領花等;第二類是陳列晶類,主要是室內裝飾物品,如小掛屏、花瓶、爐、燻、建築、動物各種造型等;第三類是實用品類,以中小件產品為主,比如平鏡、煙盒、菸灰缸、粉盒、糖罐、藥盒、燈臺、酒具、蓋碗、牙籤盒、小刀等。
解放以後出現的傑出人物,如張廣和、王金翱、畢尚斌是花絲行家,現儲存著用金絲、銀絲編制起來的“天安門”、“九龍壁”、“長江大橋”、“故宮角樓”、“蟈蟈簍子”、“花絲紀念碑”、“龍鳳插盤”十分引入矚目,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金光燦爛,巧奪天工,給人一種別緻富麗之感,這種手工藝晶華人叫“花絲鑲嵌”,外華人稱“掐絲琺琅”。
在白孔雀藝術世界展覽室裡,珍藏著這些作品。
1956年北京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時,張廣和、畢尚斌為大會精心製作了花絲紀念碑,並請郭沫若題詞:“保衛世界持久和平”。接著他們又做了一件銀座龍宮燈,方型透空銀花絲,龍嘴刁宮燈,龍盤旗杆柱,精緻、古雅、美觀、大方,此作品在英國展覽時受到了好評。
畢尚斌、張廣和從事花絲工藝60餘年,不僅有高超技術,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被北京工藝研究所聘為研究員,他與滿族藝術家白靜宜設計過上百種工藝晶。其中“鳳鳴鐘”是以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為題材的花絲鑲嵌產品,在設計上,用金光四射的鐘代表太陽,以珍貴的青金石製作成繚繞的祥雲託太陽,一隻金鳳凌空啼鳴,形象多姿、生動傳神,在製作上採用掐絲和鑲嵌相結合的工藝,以細如髮絲的黃金、白金編制出鳳的全身,鳳頭鑲有18塊紅、綠寶石和88粒鑽石,羽毛上鑲嵌著110粒鑽石,鳳尾嵌有9塊紅、綠寶石,作品金光閃耀,寶石映輝,巧妙地把藝術欣賞和生活實用結合起來,是一件優美的工藝佳品。
大型作品“南京長江大橋”,在花絲鑲嵌工藝史上第一次採用主體帶透視的表現方法,在1.13米的尺寸內,表現出了橋頭堡、鐵路橋身、米字的橋架、橋墩、兩端公路行橋及大、小襯景建築物20個,還有江中客、貨輪8只,汽車7輛,火車兩列,成功地表現出大橋雄偉的氣魄和精密的結構。
從前金銀製作人物,只能用素坯鏨作,工藝較差。工藝美術師反覆研究,大膽試驗,克服頭、手、體形、外衣等造型難點,採用象牙做頭、手,黃楊木做內胎(體形),花絲做衣服,用分部位組合、花絲實鑲結合等技術,成功地製造出花絲人物產品“方百花點將”,既表現出人物的質感,又有細緻玲瓏剔透的特點,藝術上也是上品,為花絲製作人物闖出了一條路子。
1985年9月北京工藝美術作品展覽會展出的珍品“龍的傳人”以獨有的藝術魅力,征服了觀眾。一條巨龍和龍體上的5個孩童,全部採用22K金為材料,龍身鑲有1600餘顆各色寶石,每塊寶石都用一個小金碗牢牢托住並接在一起。飛龍吐出的火球則是一塊塊紅寶石鑲嵌的。
據設計師白靜宜講,此火球就用了200多塊寶石。孩童身上披的綵帶採用花絲工藝製作而成,龍底下是五彩祥雲,金綵帶隨風飄曳,煞是逼真。“龍的傳人”以紫晶原石做底,與作品整件渾然一體,表現了中華民族和當代炎黃子孫騰飛向上的風貌。構圖造型,惟妙惟肖,堪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