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話歷史課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雖然他很殘暴,但是不得不說,他對待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卻是非常好的,他在位沒有誅殺過功臣,這點是很難能可貴的。縱觀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沒有幾個不殺功臣的,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秦始皇不殺功臣,我認為主要是有以下原因。第一點;年齡,劉邦,朱元璋等人建立政權的時候都已經過了四十多歲了,在古代平均年齡只有四十歲的環境下,那麼必然要考慮自己死了之後,繼任者能不能駕馭這些功高蓋主的開國功臣。而秦始皇不存在這一點,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才三十多歲,身強力壯,功臣大多死在他前面,況且長子扶蘇深得人心,秦始皇是想讓扶蘇繼承皇位的。所以秦始皇沒必要誅殺功臣。第二點;個人魅力,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雖然殘暴,但他不昏,能力極強,他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不願意做出自毀長城的事來。

    第三點;秦國是老牌諸侯國,中央集權有完整的體系,權力牢牢把控在君主手中,王室有極強的向心力,功臣就是打工的,沒有股權,要是功臣想造反,肯定掀不起多大風浪來,參考嫪毐造反的例子,呂不圍雖然權力極大,但是也不敢造反,他知道自己造反,沒人跟著乾的。綜合以上三點,秦始皇沒必要但心功臣造反,奪權,所以他敢大膽放權,也犯不著誅殺功臣,作動搖國家根基的事來。

  • 2 # 郭來說歷史

    秦始皇作為一統天下的皇帝,他有很強大的一自信!

    首先說一下,秦始皇並不殘暴,殘暴之名不過後代君主為了維護統治,給他加上的。其實他們比秦始皇好不到哪裡去,比如,漢武帝經常抄家、殺光三族九族的;而開皇之治的隋文帝為了修都城和宮殿,徵發幾十萬的百姓,最後只活了一半,對主持此事的楊素也只不過是口頭批評。而唐朝時的律法就規定,主家打死下人也只不過是罰款了事。所以,古代皇帝是一個樣,只不過,秦始皇是個失敗者,他的秦朝二世而亡,他就被塑造成了暴君。

    關於他殺功臣。是因為第一,秦國建立了幾百年,從一個邊陲的小國,經過商鞅的變法,逐步強大,最後統一了六國。是經過了幾百年幾代人,一國上下艱苦卓絕的奮鬥的結果,上上下下都非常珍惜他們奮鬥的果實,這些功臣良將們都非常忠心,不會叛國。之後的扶蘇、蒙氏家族等那麼多功臣的死,恰恰也說明了這點,功臣們忠於秦國。

    其次,秦始皇也認為他認為自己的威望能夠壓制那些功臣,不必殺死他們。我們知道秦始皇在時確實能壓制那些功臣和反對者。比如被兼併的六國,秦始皇在時,他修長城、建宮殿,濫用民力,但是那些人都不敢反。等秦始皇一死,那些六國後人就開始反了。

  • 3 # 時間的河Omnis

    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其實僅僅道出了一個表面現象。而最內在的原因簡單概括起來,是“跟你打天下的人或許並不適合跟你治天下”。

    每一朝的開國皇帝面前,其實都擺著一個問題:巨大的軍事比重。新王朝是建立在軍事勝利之上的,軍事機器在被混亂的戰爭場景的錘鍊下,已經成為最可怖的力量。軍功集團的能量,加上其手下的兵將極有可能引發新的內部衝突,輕者國家內亂重者江山易主。

    處理軍功集團其實是一門藝術,並非一定要採取屠殺的方法。

    秦王朝建立後,始皇帝收六國兵器造了十二個銅人,其實就是對軍事力量的提防。隨後嬴政南建驪山陵墓、北接戰國長城,再廣徵民力建阿房宮,修築馳道(這也是秦始皇被後代儒生經常黑的原因之一),這一系列的動作的背後代表著秦始皇擔憂。而且中央集權對於全天下的百姓和就貴族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新東西,別看大秦一統天下,但各方勢力其實只是在蟄伏罷了。如果不安排好全天下的兵力問題,那麼後面就極易產生動亂。只可惜,始皇帝也終究未能徹底讓新帝國脫離危機便早早過世,原本就未被消化的軍事威脅加上僵化的法律、怨氣沖天的農民和反撲舊貴族,導致秦王朝二世而亡。

    (ps:我是不承認秦始皇是暴君的,相較於北朝高氏,秦始皇根本稱不上“暴虐無度”。)

    大秦的繼承者大漢在剛剛建立的也一樣:漢初封建制“起死回生”本質就是“皇權向各方軍事力量的妥協”。但這與秦始皇建陵戍邊一樣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過度膨脹了的軍事力量。韓信功高震主,一代兵神,被殺本質其實也就是劉邦在“去產能”。

    而且,統一王朝大規模屠殺功臣的現象出現在兩個時期,一個是漢,一個是明。而二者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都是成功翻盤的農民起義軍。其他一統江山的王朝,不論是秦、晉、隋、唐還是元、清,在坐鎮江山前都擁有自己的領導班子,他們的出身無外乎封建貴族、士族或是非中原地區的遊牧民族:他們都是“形成系統的利益集團”。

    但是擺在劉邦、朱元璋二人面前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他們是農民軍領袖,但屬下來源各異,統一之後唯一的目標也逐漸消失,加上帝國繼承人又較為軟弱,為了維穩政權,最安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幹掉軍功功臣——誰是忠臣誰是奸臣不好區分,也不用區分;但只要能分辨誰有能力造反即可。

  • 4 # 楊朱學派

    嬴政了了個大功臣——呂不韋。

    嬴政及父親異人原本是庶出別支。根本沒有資格繼承君位。異人能夠繼承君位。嬴政被立為太子。全是呂不韋的功勞。

    後來嬴政即位後,呂不韋平定公子交的叛亂。

    呂不韋受嫪毐之亂的牽連。被貶至蜀地。本來嫪毐之事已經平息。秦王嬴政又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呂不韋收到信後。就自殺了。

    嬴政在信中說:君何親與秦。號稱仲父。你和秦贏沒有任何干系。居然稱是寡人的第二個父親。

    呂不韋心領神會。知道嬴政讓他死。便喝毒酒自殺。

  • 5 # 河東白雲飛

    狡兔死,走狗烹,鳥盡弓藏,是說古代開國皇帝忌憚功臣的功勞,而誅殺大臣的事。其實,誅殺大臣是開國皇帝對自己不自信的一種典型表現。他覺得憑自己的能力和威嚴不能服眾,他們覺得他們和功臣的能力相差無幾,他們掌權只是機緣巧合,隨時可能被其他大臣篡位。所以只能先下手為強,殺之而後快,然後再實行愚民統治。可是對於一個極度自信的開國皇帝來說,他認為他的天下是他一手打下的。就是說權力的合法性不容置疑,當然不會怕功臣了,在他們眼裡,功臣都是小嘍囉,成不了大器,為什麼要殺他們?秦始皇,唐太宗等帝王就是這樣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有違章能審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