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菇涼耶

    南北朝以前,中國傢俱中尚無現在意義上的桌椅,人們要坐,都是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腳面朝下,屁股落在腳跟上,這種坐式叫跪。如果屁股不著腳後跟,上身聳直,這種坐式叫長跪。如果不採用這種姿勢,而是像現在這樣兩腿前伸,屁股在後的坐姿(叫踞坐),就會帶來相當嚴重的問題——由於古人的衣服與現在的裙子比較類似,這種坐姿難免走光,而且也不雅觀。

    跪和長跪都是一種坐式,與通常所說的跪下磕頭求饒的“跪”,姿式雖然相似,含義卻不相同。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詩,寫荀媼向他薦食:“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李白當時是坐在席子上的,荀媼要想把飯菜放在席上或矮几上,就必須跪下身子才行,這個長跪,沒有一點兒卑賤、屈辱之義。

    在古代,長跪也叫“跽”,秦漢時使用頻率很高。在一篇文章裡“跽”字出現最多的當數《史記·範睢傳》。秦昭公接見範睢,先後對范雎跽五次,拜一次。一上來,他急著要聽範睢的高見,跽三次。範睢發了一通議論,很投他的脾氣,又兩跽和一拜。秦昭公對範睢一連串的長跪,只不過是充分表達他當時或急切,或懇誠,或信服,或倚重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沒有也不可能有絲毫跪下求教的意思。

    南北朝之後,隨著桌椅的出現,人們已經基本上不採用跪坐的姿勢,於是跪,就成了晚輩向長輩、下級向上級等表示謙卑、恭敬、敬畏的禮儀姿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漢字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