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不是江南小鎮,自然沒有流水人家,也沒有碧水連天的景緻。
這裡是誕生華夏民族的黃河流域,據說大禹治水時曾經跋涉這裡。
這裡的山水鍾靈毓秀,這裡的山寨幽靜古老,這裡的山林蔥翠濃郁,這裡的池塘波光粼粼,這裡的嵐靄悠悠縈繞在山間,這裡早晚的炊煙裊裊升騰於寨子的上空,這裡的山連著天,水連著山,山水草木、古老建築、民俗風情……都在淳樸自然的生態環境中靈動著。
一
奔騰不息的渾黃河水,從寨子的前面咆哮著滾滾東逝,宛如一條濃濁淫蕩的激流,瘋狂地肆虐、猥褻、侵蝕著承載重負而滄桑無語的河床。
寨子矗立於黃河南岸的山坡上,對岸是巍峨綿延的山嶽,險峰俊秀地深谷急流洶湧。離南岸不遠處的水域裡自然形成一個浪高淵深的漩渦,“嗚嗚”的漩流呼嘯聲晝夜不息地哀號著在山谷間回鳴,悽楚嗡嗡,彷彿向世代繁衍生息在這裡的子民訴說著“水患無情”。
寬大的水面像柔亮的綢,古樸簡陋的小舟似剪,一點點把這綢給裁開。無風的時候看那池塘,微瀾不驚,似在長睡不醒。採蓮、餵魚的簡陋小船攪醒了這裡,那裡又睡了。只有一場風雨過處,這裡那裡地吹了搔了,才能將那看似睡夢恬靜的池塘逗得發出笑聲。魚兒悠閒地遊在池塘裡,看似在淺處,伸手卻無法抓到,倒是攪動了一池的平靜,蕩起了層層延伸開去的波波漣漪。盤盤荷葉上總有那麼一兩個水珠晶瑩地滾,間或被沉浸在塘裡的魚在水中偶然觸動了,晶瑩的水珠便“叭嗒”一聲落入池中。綠荷、寨子、山峰、白雲的倒影在水中顫顫地動,凝眸窺視良久,宛如置身於迷幻般的水晶宮。一簇簇,一片片碩大濃綠的荷葉漂浮在水面,說不上是水中的一片荷,還是荷中的一片水。乍然而起的水鳥,或是偶然躍水而跳的魚,會將山和寨子照映在水中的倩影攪得顫顫如醉。
濟南的秋冬,風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這樣的風在這兒等著,濟南簡直可以說沒有春天;那麼,大明湖之春更無從說起。
濟南的三大名勝,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麼響亮好聽!一聽到“大明湖”這三個字,便聯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現出一幅美景來。事實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現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壩劃開的多少塊“地”。“地”外留著幾條溝,遊艇沿溝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麼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無波。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擋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景,只見高高低低的“莊稼”。艇行溝內,如穿高粱地然,熱氣騰騰,碰巧了還臭氣烘烘。夏天總算還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總能聞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綠葉兒。春天,則下有黑湯,旁有破爛的土壩;風又那麼野,綠柳新蒲東倒西歪,恰似掙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話雖如此,這個湖到底得算個名勝。湖之不大與不明,都因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開土壩,挖深了湖身,它當然可以馬上既大且明起來:湖面原本不小,而濟南又有的是清涼的泉水呀。這個,也許一時作不到。不過,即使作不到這一步,就現狀而言,它還應當算作名勝。北方的城市,要找有這麼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滿可以不算數兒,配作個名勝與否簡直沒多大關係。因為山在北方不是什麼難找的東西呀。水,可太難找了。濟南城內據說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還非有個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備,這才顯出濟南的特色與可貴。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這個湖是少不得的。設若我們遊湖時,只見溝而不見湖,請到高處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則見城北灰綠的一片——大明湖;城外,華鵲二山夾著彎彎的一道灰亮光兒——黃河。這才明白了濟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這樣多呀。
況且,湖景若無可觀,湖中的出產可是很名貴呀。懂得什麼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麼好吃的人多吧,遊過蘇州的往往只記得此地的點心,逛過西湖的提起來便唸叨那裡的龍井茶,藕粉與蓴菜什麼的,吃到肚子裡的也許比一過眼的美景更容易記住,那麼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還真許是它馳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論怎麼說吧,這些東西既都是水產,多少總帶著些南國風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帶著一束束的大白蓮花蓇葖出賣,在北方大概只有濟南能這麼“闊氣”。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突起於華北平原,凌駕於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綿亙200餘公里,盤臥方圓426平方公里,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泰山岩性堅硬,節理髮育。古松與巨石相互襯托,雲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我見識過怪石嶙峋的張家界,瀏覽過風景秀美的桂林山,但卻從來沒有看到過西安這一帶的山。西安的華山真高啊,一座座山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從山腳往山上看,根本就看不到頭;西安的華山真奇啊,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像一匹奔騰的駿馬,又像一位羞澀的少女,真是奇峰羅列,姿態萬千;西安的華山真陡啊,雖然每一條路的兩旁都修築了鐵鏈和欄杆,但是一個不小心還是有可能會栽倒下去。
行至“蒼龍嶺”,路與名字相對應——是修建在陡峭、窄小的山尖上,用工具鑿出的路,它酷似一條神氣的蒼龍停在山嶺上,故而得名“蒼龍嶺”,但我在纜車上遠遠望去,更像一把巨斧劈開一條小縫的痕跡。走上“蒼龍嶺”,我的腳有點發顫,手也不由自主地握住路旁的鐵鏈,連走上一級臺階都要花上三四秒的時間,更不要提向後面張望一下,甚至連身旁那雲霧繚繞的美麗景色都不敢再多看一眼。及至走完“蒼龍嶺”,我長舒了一口氣,轉身向身後望去,才發現原來“蒼龍嶺”是那麼的美麗迷人:遠處的“蒼龍嶺”完全被雲霧給淹沒了,也正因為這樣,前端的“蒼龍”就更像是一架從天而降的天梯。更奇特的是遠處的一些山峰大半個身體被雲霧吞蝕了,只留下了山尖,這就更讓人有種似乎走進了仙境,看到了飄浮在雲霧上空的仙島的錯覺,這也讓我想起了寇準詩中句子“舉首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這裡不是江南小鎮,自然沒有流水人家,也沒有碧水連天的景緻。
這裡是誕生華夏民族的黃河流域,據說大禹治水時曾經跋涉這裡。
這裡的山水鍾靈毓秀,這裡的山寨幽靜古老,這裡的山林蔥翠濃郁,這裡的池塘波光粼粼,這裡的嵐靄悠悠縈繞在山間,這裡早晚的炊煙裊裊升騰於寨子的上空,這裡的山連著天,水連著山,山水草木、古老建築、民俗風情……都在淳樸自然的生態環境中靈動著。
一
奔騰不息的渾黃河水,從寨子的前面咆哮著滾滾東逝,宛如一條濃濁淫蕩的激流,瘋狂地肆虐、猥褻、侵蝕著承載重負而滄桑無語的河床。
寨子矗立於黃河南岸的山坡上,對岸是巍峨綿延的山嶽,險峰俊秀地深谷急流洶湧。離南岸不遠處的水域裡自然形成一個浪高淵深的漩渦,“嗚嗚”的漩流呼嘯聲晝夜不息地哀號著在山谷間回鳴,悽楚嗡嗡,彷彿向世代繁衍生息在這裡的子民訴說著“水患無情”。
寬大的水面像柔亮的綢,古樸簡陋的小舟似剪,一點點把這綢給裁開。無風的時候看那池塘,微瀾不驚,似在長睡不醒。採蓮、餵魚的簡陋小船攪醒了這裡,那裡又睡了。只有一場風雨過處,這裡那裡地吹了搔了,才能將那看似睡夢恬靜的池塘逗得發出笑聲。魚兒悠閒地遊在池塘裡,看似在淺處,伸手卻無法抓到,倒是攪動了一池的平靜,蕩起了層層延伸開去的波波漣漪。盤盤荷葉上總有那麼一兩個水珠晶瑩地滾,間或被沉浸在塘裡的魚在水中偶然觸動了,晶瑩的水珠便“叭嗒”一聲落入池中。綠荷、寨子、山峰、白雲的倒影在水中顫顫地動,凝眸窺視良久,宛如置身於迷幻般的水晶宮。一簇簇,一片片碩大濃綠的荷葉漂浮在水面,說不上是水中的一片荷,還是荷中的一片水。乍然而起的水鳥,或是偶然躍水而跳的魚,會將山和寨子照映在水中的倩影攪得顫顫如醉。
濟南的秋冬,風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這樣的風在這兒等著,濟南簡直可以說沒有春天;那麼,大明湖之春更無從說起。
濟南的三大名勝,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麼響亮好聽!一聽到“大明湖”這三個字,便聯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現出一幅美景來。事實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現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壩劃開的多少塊“地”。“地”外留著幾條溝,遊艇沿溝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麼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無波。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擋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景,只見高高低低的“莊稼”。艇行溝內,如穿高粱地然,熱氣騰騰,碰巧了還臭氣烘烘。夏天總算還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總能聞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綠葉兒。春天,則下有黑湯,旁有破爛的土壩;風又那麼野,綠柳新蒲東倒西歪,恰似掙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話雖如此,這個湖到底得算個名勝。湖之不大與不明,都因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開土壩,挖深了湖身,它當然可以馬上既大且明起來:湖面原本不小,而濟南又有的是清涼的泉水呀。這個,也許一時作不到。不過,即使作不到這一步,就現狀而言,它還應當算作名勝。北方的城市,要找有這麼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滿可以不算數兒,配作個名勝與否簡直沒多大關係。因為山在北方不是什麼難找的東西呀。水,可太難找了。濟南城內據說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還非有個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備,這才顯出濟南的特色與可貴。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這個湖是少不得的。設若我們遊湖時,只見溝而不見湖,請到高處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則見城北灰綠的一片——大明湖;城外,華鵲二山夾著彎彎的一道灰亮光兒——黃河。這才明白了濟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這樣多呀。
況且,湖景若無可觀,湖中的出產可是很名貴呀。懂得什麼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麼好吃的人多吧,遊過蘇州的往往只記得此地的點心,逛過西湖的提起來便唸叨那裡的龍井茶,藕粉與蓴菜什麼的,吃到肚子裡的也許比一過眼的美景更容易記住,那麼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還真許是它馳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論怎麼說吧,這些東西既都是水產,多少總帶著些南國風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帶著一束束的大白蓮花蓇葖出賣,在北方大概只有濟南能這麼“闊氣”。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突起於華北平原,凌駕於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綿亙200餘公里,盤臥方圓426平方公里,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泰山岩性堅硬,節理髮育。古松與巨石相互襯托,雲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我見識過怪石嶙峋的張家界,瀏覽過風景秀美的桂林山,但卻從來沒有看到過西安這一帶的山。西安的華山真高啊,一座座山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從山腳往山上看,根本就看不到頭;西安的華山真奇啊,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像一匹奔騰的駿馬,又像一位羞澀的少女,真是奇峰羅列,姿態萬千;西安的華山真陡啊,雖然每一條路的兩旁都修築了鐵鏈和欄杆,但是一個不小心還是有可能會栽倒下去。
行至“蒼龍嶺”,路與名字相對應——是修建在陡峭、窄小的山尖上,用工具鑿出的路,它酷似一條神氣的蒼龍停在山嶺上,故而得名“蒼龍嶺”,但我在纜車上遠遠望去,更像一把巨斧劈開一條小縫的痕跡。走上“蒼龍嶺”,我的腳有點發顫,手也不由自主地握住路旁的鐵鏈,連走上一級臺階都要花上三四秒的時間,更不要提向後面張望一下,甚至連身旁那雲霧繚繞的美麗景色都不敢再多看一眼。及至走完“蒼龍嶺”,我長舒了一口氣,轉身向身後望去,才發現原來“蒼龍嶺”是那麼的美麗迷人:遠處的“蒼龍嶺”完全被雲霧給淹沒了,也正因為這樣,前端的“蒼龍”就更像是一架從天而降的天梯。更奇特的是遠處的一些山峰大半個身體被雲霧吞蝕了,只留下了山尖,這就更讓人有種似乎走進了仙境,看到了飄浮在雲霧上空的仙島的錯覺,這也讓我想起了寇準詩中句子“舉首紅日近,回首白雲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