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hongjiu99

    1939年12月4日,北洋集團裡的惟一儒將、性情倔強的吳佩孚魂歸蓬萊仙山,惟餘他手書的那幅長聯在故宅正堂的牆上瑟瑟而泣:“得意時清白乃止,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抱甕,真個解甲歸田”。

    經大量史實證明,吳佩孚一生可以算得上是言行一致的。

    董必武曾對記者發表談話說過:“吳佩孚雖然也是一個軍閥,但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是關(羽)、嶽(飛);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勢時還能自踐前言,這是許多人都稱道他的事實。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起當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

    吳佩孚在結髮妻子李氏病故後,始終只與其母為他所納的張佩蘭相伴,從不拈花惹草,終其一生再未納妾。這在當時那個時代是非常難得的,想想袁世凱、曹錕、張作霖哪個不是三妻四妾,妻妾成群,而吳佩孚作為一代梟雄,卻能與糟糠之妻廝守一生,值得尊敬。

    吳佩孚一生不置產、不貪汙、不索賄、不受賄,廉潔自律、衣食儉樸。吳佩孚的飲食起居都很簡單,吃麵食、米飯,每餐只喝少許山東黃酒和紹興酒。

    當時,軍閥混戰,今天你打過來,明天我打過去。勝者攻城掠地,大發橫財;敗者下野出洋,暫避鋒芒,以期捲土重來。因此,戰敗出國已是軍閥們司空見慣的手法。而吳佩孚卻堅持“不出洋” ,甘當寓公。

    吳佩孚素以雲長、武穆自詡,最重民族氣節。他痛恨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管形勢多麼嚴峻,不願依靠外華人,堅持“不進租界”,從不“託庇外人”。

    1935年,日本侵略者策動漢奸搞華北自治,請吳佩孚做“華北王””,吳佩孚憤然道:“自治者,自亂也。”理直氣壯地加以拒絕。

    1937年“七七事變”後和1938年,對於日本人的先後兩次拉攏,吳佩孚也都凜然拒之,並且曾對前來拉他的土肥原賢二說:“叫我出來也行,你們日本兵必須全部撤出中國去。”吳佩孚的嚴詞拒絕,使得日本人的陰謀沒有得逞,只能悻悻而歸。

    1938年汪精衛投敵後,極力拉吳佩孚與他合作,一塊賣國。汪派親信陳中孚赴北平見吳佩孚,委婉地轉達了汪的意思,說如能與汪合作,就讓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任北平“政治委員會委員長”。

    陳中孚還沒說完,吳佩孚霍然站起,毫不留情地破口大罵:“誰跟汪精衛合作,這人必定下賤!”吳佩孚邊罵邊順手拿出一個手卷,遞給陳中孚說:“這是我親筆寫的文天祥的《正氣歌》,你替我帶回去,送給汪精衛!”陳中孚滿臉通紅,落荒而逃。

    見汪精衛拉攏不成,日本人只好再一次自己出面了。1938年12月的一天,吳佩孚的老朋友岡野增次郎登門拜訪,此人過去擔任過吳佩孚的顧問,可在岡野身後卻還跟著川本少將,顯然這次來訪的目的並不單純。

    果然,川本先是對吳佩孚大加讚賞,接著提出要拜吳為師的懇求,還以孝敬師母為名送給吳佩孚夫人一大筆錢。其實這是川本對吳實施的所謂“聯絡感情式”的拉攏方式。同時,川本還提出了“汪主政,吳主軍”的方略,繼續對吳佩孚實施誘降。可吳佩孚仍不為所動,而且連夜差人把錢退還給了川本。

    日本人見利誘不成,又開始威逼,以死來威脅吳佩孚。吳佩孚請川本他們看了一樣東西,原來是一具黑漆棺材,吳佩孚已經在上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只空了年月日。最後,吳佩孚送給川本一句孟子的話:“小國不可以敵大,寡國不可以敵眾,弱國不可以敵強。”告訴他:“中國國大、人多,日本終必失敗,這就是我對中日戰爭最後的看法。”

    日本人的利誘威逼均告失敗,但仍賊心不死,之後,日本人又讓汪精衛出馬說服吳佩孚,以實現所謂的“汪吳合作”。汪精衛於1939年6月26日親自飛往北平,邀吳佩孚在鐵獅子衚衕日本侵華軍參謀長山下奉文的公館裡會晤。

    吳佩孚對報界稱:“吾與汪先生皆華人也,如商國事,當相見於華人住所。”拒絕了汪的請求。汪精衛又提出在顧維鈞寓所會面。吳佩孚又以“在外面晤談不方便”為由,請汪“來敝舍會談”。其實他就是根本不願與汪精衛會談,堅決不做賣國賊。

    吳佩孚拒絕合作,決不賣國的態度,終於讓日本人失去了耐心,並且讓名譽掃地的日本人動了殺心。1939年底的一天,吳佩孚在吃餃子時,肉餡中的一根骨渣插進了牙縫,幾天後便腫了起來,疼痛異常。家人請德國醫生診斷,認為必須住院手術,並讓其家人趕快送往東交民巷德國醫院。但吳素有 “不入租界”的誓言,德國醫生只好嘆息而去。

    家人十分著急,就請日本醫生來家裡治療。12月4日下午,川本和日軍醫處長石田,以及齊燮元、符定一等人驅車來到吳的住所什錦花園,當時還有一隊日本憲兵,他們拒絕任何人進入什錦花園。吳佩孚看到川本時,表情非常憤怒。就在這時,石田拉開皮包掏出鉗子、鋼條等,然後用力撬開吳的嘴望了一下說:“要動手術把膿放出來。”

    吳夫人及其僕人極力阻攔也沒有結果,無奈吳夫人只好抱著吳的頭,其子抱著腳,石田掏出一把狹長銳利的手術刀。這時,吳的五姑爺張瑞豐見狀大喝道:“慢著!”川本氣勢洶洶地走過來問:“什麼事?”張怒目問道:“為什麼不打麻藥?”一句話提醒了夫人,她也大聲說:“既然開刀,為什麼不打麻藥?”石田苦笑著在皮包內翻了半天,才找出針劑,並給吳注射了一支,然後又撬開吳的牙齒。

    據說,當時張瑞豐親眼看到,石田那把狹長鋒利的手術刀並沒有指向脹腫的牙齦,而是刺向了吳的喉嚨。只聽吳佩孚“啊”地一聲慘叫,鮮血從口裡噴射出來。頃刻間,鮮血汩汩地向外流,吳佩孚怒視了川本一眼,最後氣絕身亡。終年66歲。

    巧合的是,汪精衛和吳佩孚均死於日本醫官的刀下。不同的是,汪精衛是做了漢奸,而被世人所唾棄;吳佩孚則是至死都不肯做賣國賊,當得起“豪傑”二字。一汪一吳,人格高下,可立判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洋和大西洋,誰是海洋文明的發端?拋開西方中心論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