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933125843701

    《格林童話》蘊涵著深刻的道德主題,濃縮了十九世紀樸素的善惡觀。《格林童話》以兒童視角和敘事口吻講經驗性、例項性的故事,我把它叫做故事體倫理學、幽默體倫理學、魔幻體倫理學。這幾乎是倫理學罕有的一次,脫下道袍,在沙灘上與兒童戲水。用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兒童快樂地作出倫理選擇,不獨《格林童話》,一切高明的童話都在做蘇鮑姆林期基和陶行知的工作。

    《格林童話》中的形象粗略地分為三種:非人全獸形象、半人半獸形象和人的倫理形象。兒童就是另一種形式的三位一體,是獸類、半人半獸、人類的三位一體,而且這三類形象按時間順序發展變化。當然凡事旨有例外,它們有時也不按時間顧序而是直接以三位一體示人。兒童身上有原始初民的影子,有動物本真的影子。格林兄弟在處理這些形象時,大都寫得善惡分明,好壞黑白,一目瞭然,沒有灰色地帶,善惡好壞向兩極誇張。這顯然在照顧兒童的認知能力。《格林童話》的故事讓兒童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故事中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經歷與冒險,而這些奇妙的經歷正是兒童在可以獨碰的日常環境中難以實現的。這些內容豐富又飽含趣味性的童話故事擴充套件了兒童的思維世界,在輕鬆愉說的閱讀中總結經驗教訓,喚起兒童對生活的熱愛與期待,激發兒童善惡觀的形成。

    《格林童話》用富有象徵意義的形象來影射善與惡,將生動有趣的故事來表達善惡觀,讓兒童引發對自我的追問,形成正確的善惡觀。童話中對童話形象的設定和對話的建構,體現了格林兄弟對兒童的成長和人類自身的關注,《格林童話》遵循了兒童本位,重視JL童的內在需求,關注入的成長,幫助構建兒童正面的倫理觀善惡觀。其著眼點在於讓兒童成長為真正的“人”,教人“揚善避惡”,進行正確的倫理選擇。對“人”的強調、關注和尊重無疑在任何時代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吸引讀者的注意,引發讀者的思考。在物質文化越來越發達的現代社會,對“人”的再發現變得日益迫切,走出伊甸園太久而迷失了自我和天性的人們尋求著精神上的迴歸。《格林童話》對人和社會都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還原,使人遠離塵囂,迴歸人最本真的狀態。《格林童話》童話的純真、原型的靈性為兒童創造了一個倫理的伊甸園,具有精神啟蒙和文化迴歸的意義。 結婚母題具有象徵性與隱喻性特點。有關結婚的童話故事主要注重整個事件的敘述過程,尤其是英雄的冒險過程,開端、發展、結局等,而不注重其中個別人物性格的刻畫。母題部分地割裂了和現實的聯絡,不關注現實生活的邏輯,很多故事講得並不圓滿,呈現出來的甚至只是一個片斷,難以理解。因而故事中的結婚母題並非為人們提供現實的婚姻狀況,它僅僅被當做故事的結局,是獲得幸福達到圓滿的標誌。結婚母題往往表現出棄惡從善的道德意識。

    《格林童話》中的童話往往是十分簡單、明晰的故事,品德高尚的主人公最終以結婚作為其幸福生活的開端,歌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觀念,童話故事重在於教育孩子們要棄惡從善,提高道德倫理觀念。在《格林童話》中,許多故事經常用主人公和反面角色的鮮明對比宋體現善惡意識,善在主人公身上體現的是他得到結婚的美好結局是由於他具有善良、樂於助人、品德高尚的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傳承了基督教的傳統思想一一愛人。如《林中的聖約瑟》中三女兒幫助化成平民的聖約瑟,獲得了一大袋金錢而大女兒由於自私不願幫助別人而被爍蠍和毒蛇咬死。第三是要誠實守信。誠實也是故事中人物的重要美德,這種美好的品德和善良的氣質緊密結合在一起,善良的人必然誠實,不欺瞞、不好詐,即使他完全不知道面臨的結果,做任何事情都要對上帝負責,否則就失去一切。《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得到了仙女的幫助,但要信守承諾,要在午夜12點前離開王子。如果做不到,就什麼都得不到了。 在《格林童話》中,主人公多受到迫害或驅趕被迫進入森林,獲得棲居之所和安全的依靠,這樣的意象體現在《格林童話》半數以上的篇章中,例如《灰姑娘》 《雜毛丫頭》等。

    守護型的森林形象在《聖母瑪利亞的孩子》的故事中如是體現小姑娘由於貧困被聖母瑪利亞收養,打開了禁忌之門被聖母驅趕。女孩在森林裡度過了無數個夜晚她鑽進枯葉堆尋求保暖,採摘野萄子和果子充飢。與其相似的還有《雜毛丫頭》: “……她終於走進了一片大森林,因為很疲倦,便奪進一根空樹幹裡,睡著了。”這個樹林成為了她的另一個家,帶給她的不只是物質上的充盈,更是精神絕佳的依靠。森林的神秘感源於人類對森林“未知”的探索,這種神秘印象透過童話傳承了下來。《格林童話全集》對於神秘意象的表現有《苗芭姑娘》 《森林中的三個小人兒》《勇敢的小裁縫》等。

    在《勇敢的小裁縫》故事中,小裁縫在森林打敗了危害不法的巨人,獨角獸,野豬,贏得了榮譽與半個江山。相同的奇遇在《六好漢走遍天下》和《斯默裡山》等故事的森林中,神奇的人和事物層出不窮。人們無法解釋森林的迷霧中閃爍的浮光掠影,也無法解讀人類走進森林緣何下落不明,出此當森林意象世界在人的審美觀照中湧現出來時,也必然帶有了人的情感一一對森林的神秘探索。《格林童話》經過威廉·格林的多次潤色,“賦予一般的東西以高尚的含義,給普通以神秘的外表,給已知以位置的價值,給有限以無限的表象”。主人公與魔幻世界得到了融合,次元性趨於統一,平行世界變戊了交叉世界。 《格林童話》中的形象的特徵鮮明,價值取向明顯,表現出對真善美的追求,同情弱小,歌頌善良勇敢,諷刺虛偽愚塞,鞭撻貪婪自私,符合人類社會一致的道德價值觀,這種善惡觀透過直觀生動的形象顯現出來,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與理解能力。格林童話中所宣揚的倫理道德觀,有利於培養兒童的是非觀、善惡觀、真偽觀、道德觀甚至人生現。《格林童話》寄託了人世間最美好的善,也揭示了人本身潛藏的惡。它指引兒童進行正確的倫理選擇,形成正確的善惡觀,故事的完美結局為兒童構建了充滿希望和理想的烏托邦。有學者認為“在童話中,假、惡、醜雖然常常與其、善、美並存於世,並互相發生衝突,但最終的結局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從整體上來看,童話展示的正是一個從衝突走向和諧的過程,從中我們看到了其對現實社會和諧倫理觀的追求”,《格林童話》中非人全獸形象、半人半獸形象、人的倫理形象三個型別代表了兒童理性成熟的三個階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劍俠八仙前傳主第二集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