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風戲雨談史
-
2 # 人生如嘵
鄭和七次下西洋,確沒有到大西洋。鄭和七下西洋,大張旗鼓,興師動眾,帶領27000名士兵,船近百艘,往返近30年,所到之處是東南亞及印度洋,關於鄭和七下西洋,目的是什麼,不得而知,有人說是去找建文帝,也有人說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到底是為什麼,不得而知,當然了,七下西洋總是有原因的。
-
3 # 漢水白石言
明鄭和從1405--1433年7次下西洋,最遠達東非、紅海和美洲,主要在太平洋、印度洋航行。
1.天下全輿總圖。網路配圖
2006年展出的一張繪製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天下全輿總圖》(該圖複製明永樂十六年(1418)的《天下諸番識貢圖》),有美洲、歐洲、非洲的輪廓,以及附有澳洲土著(膚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製品)、美洲土著(膚色黑紅、頭和腰戴羽毛)的描述。據此,鄭和7次遠航曾到達過大西洋。
2.鄭和船隊寶船模型。網路配圖
鄭和7次下西洋的目的是“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或“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明史·鄭和傳》。鄭和遠航西太平洋、印度洋,到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3.大明混一圖。網路配圖
鄭和下西洋運用了時中國先進的造船和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天文、地文航海技術,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西洋諸國的貿易往來;傳播了道教、媽祖、佛教、伊斯蘭教等中華文化和宗教;繪製傳世了《鄭和航海圖》,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的位置;宣揚了大明國威,建立起西洋60多國與明的稱藩納貢體系。
4.明成祖朱棣。網路配圖
鄭和7次下西洋分別有,明永樂三年(1405)六月,鄭和率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劉家港(今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瀏河鎮)起錨出發,一下西洋。途經占城國、爪哇島(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麻喏八歇國、三佛齊舊港等,回程剿滅海盜陳祖義所部5000多人。
5.鄭和下西洋。網路配圖
明永樂五年(1407)至永樂七年(1409)夏,鄭和率船隊第二次遠航,途經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渤尼(今汶萊)、暹羅(今泰國)、真臘(今高棉)、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裡等。
6.明東西洋航海圖。網路配圖
明永樂七年九月,鄭和率船隊48艘、2.7萬多人進行第三次遠航。回程途經錫蘭山國時,國王亞烈苦奈兒發兵5萬圍攻鄭和船隊,鄭和率2000官兵取小道奇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
7.《鄭和航海圖》。網路配圖
隨後,鄭和率船隊又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十一月至明永樂十三年(1415)七月初八日、明永樂十五年(1417)五月十六日至明永樂十七年(1419)七月十七日、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三十日至明永樂二十年(1422)八月十八日,三下西洋。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八月,明成祖朱棣去世,明仁宗朱高熾即位。
8.鄭和船隊。網路配圖
明仁宗對外進行戰略收縮,致西洋朝貢體系的鬆散與瓦解。明洪宣宗朱瞻基即位後,於明宣德六年(1431),派鄭和率船隊第7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南端。
-
4 # 大明錦衣衛士
鄭和下西洋,官方說最遠到達非洲,但孟席斯在他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這本書裡講述,鄭和艦隊大航海,在永樂時代第六次下西洋裡,鄭和到達非洲東岸返航,留個一支艦隊繼續遠航,這支艦隊在洪保的統領之下到達好望角,在好望角艦隊分AB兩支隊伍,A支艦隊航向大西洋,這個艦隊的一路沿著大西洋向北,A支艦隊後又分兩支探索未知世界,一支發現了北美洲大陸,西歐,從北極繞回大明,一支越過麥哲倫海峽環繞南美洲航向太平洋,B支艦隊航向澳洲,南極洲,紐西蘭。
按照英國航海學家孟席斯的觀點,華人率先實現了環球旅行,導致了人類地理大發現,點燃了歐洲文藝復興之火。
如果孟席斯是正確的,那麼鄭和艦隊大航海不但到了大西洋,還漫遊了全世界!
回覆列表
鄭和,回族,雲南人,本姓馬,小名三保。祖父和父親都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所以從小就對外洋情況有印象。明軍進入雲南,馬三保等小孩被明軍掠到南京,成了太監,後被分給燕王。“靖難之役”中戰功著著,被朱棣賜姓鄭,任內宮監太監。
1405年為尋找出逃的建文帝,明成祖命鄭和出使西洋。鄭和的船隊十分寵大,王景和為副將,大船六十二艘,兵士三萬七千多人。從蘇州的劉家港出發,遍歷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各地。前後二十八年,先後七次,最遠到達的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鄭和下西洋沒有到過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