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0828098489

    《永遇樂》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作品,寫她在一次元宵節時的感受。李清照是宋代一位傑出的女作家(本刊第一期對她的生平有過簡要的介紹),她的早年生活比較安定舒適,作品也多寫婚後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趙明誠短期分離時的“離愁別苦”,這些作品感情真摯,形式優美,風格清新,語言自然,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內容則大都侷限在個人感情的小圈子裡,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到她四十四歲時,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趙明誠一起倉皇南逃,不久明誠因病逝世,她便只得隻身流亡,既遭到國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顛沛流離之苦。這就使得她後期的作品滲透了深沉的故國之思。這種感情,在詩文中表達得比較直率,如《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中的“子孫南渡今幾年,飄流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馬賦》的“亂辭”中的“佛狸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及?耳,時危安得真致此”等等。而在詞中則表達得比較含蓄委婉。《永遇樂》便是其中頗負盛名的一首。 詞的上片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淒涼。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寫晚晴,正是度節日的好天氣,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飄泊異鄉,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這裡的“人”,有的評論者認為指李清照所懷念的親人,從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為好。)前三句寫當時的天氣,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透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詞人看來,畢竟“春意知幾許”,還遠不是很濃郁的。雖是“元宵佳節”,“融和天氣”,可是這些年來國事的變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詞人產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氣”之後,立即指出“次第豈無風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摻進了濃濃的隱憂。以上三小節結構相類,都是兩個四字句,是實寫,寫客觀景色的宜人,緊接著一個問句,反襯出主觀的不同感受。歸結到本篇的主題:身逢佳節,天氣雖好,卻無心賞玩。因此,雖然有“酒朋詩侶”用“香車寶馬”來邀請她去觀燈賞月,也只好婉言辭謝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風雨”,實際是國難當前,早已失去了賞燈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當年,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樣,詩人很自然地轉到當年汴京歡度節日的回憶上來。 詞的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淒涼景象作對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當時宋王朝為了點綴太平,在元宵節極盡鋪張之能事。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從臘月初一直點燈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絃”。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師民有似雲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正月十六日”條也有類似的記載。這首詞裡的“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寫的正是作者當年同“閨門”女伴,心情愉快,盛裝出遊的情景。全是寫實,並非虛構。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飄流異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髮蓬亂,雖又值佳節,又哪還有心思出外遊賞呢?“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悽的心境。 李清照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經寫到過她早年生活中歡樂的一面,如《點絳唇》寫她少女時代盪鞦韆為戲,《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她泛舟流連忘返,等等。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幾何時,夫死之悲,亡國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變化,以至她“試燈無意思,踏雪莫心情”(《臨江仙》)。“雙溪春尚好”,她也不願去泛舟;雖值元宵佳節,又值“融和天氣”,她也無心去觀燈。不僅如此,她還是個關心國家大事、力主抗金的愛國志士。而當時的南宋王朝,妥協投降,苟且偷安,偏居東南一隅,一味尋歡作樂。從吳自牧《夢粱錄》、周密《武林舊事》等書關於臨安過元宵節的描寫,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際,愈加精妙”(《武林舊事》:“元夕”條)。林升的♀臨安邸》一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寫出了南宋時期統治階級荒淫逸樂的生活以及廣大人民對之不滿的情緒。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憂國傷時的女詩人,又安得而不憤懣、不憂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詩侶”駕著“香車寶馬”“來相召”,被她婉言謝絕了;而她躲到簾兒底下聽到的仍然是遊人的笑語。這裡,在平淡的詞句後面,既有用當年汴京繁華來反襯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當前遊人笑語來對比的人我苦樂之別,而在這種反襯對比之中,滲透著作者深沉的故國之思,賦予了這首詞以深刻的社會意義。南宋末年愛國詞人劉辰翁讀了這首詞,“為之涕下”,並按照它的調子填了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情調的詞,足見李易安的這首詞的感人之深。 這首詞不僅情感真切動人,語言也很質樸自然。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說:“易安居士,南渡來常懷京洛舊事。晚年賦元宵《永遇樂》詞雲:‘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已自工緻。至於‘染柳菸農,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氣象更好。後疊雲:‘於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皆以尋常語度入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妙者難。山谷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從上面的分析看來,這個評語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吳瞿安(梅)先生在《詞學通論》中說:“大抵易安諸作,能疏俊而少沈著。即如《永遇樂》元宵詞,人鹹謂絕佳;此事感懷京洛,須有沉痛語方佳。詞中如‘於今憔悴,風鬟霧鬢,怕向花間重去’,固是佳語,而上下文皆不稱。上雲‘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下雲‘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皆太質率,明者自能辨之。”我們認為,吳氏對李清照這首詞的評語是不夠公允的。相反,作者在這首詞的下片中,無論是用當年在汴京賞燈過節來作今昔對比也好,還是用今天的遊人的歡樂來反襯自己的處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劃出詩人當前的淒涼心情。真是語似平淡而實沉痛已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粳米.大米和小米有什麼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