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掉眼淚的太陽

    同域物種是指分佈區域重疊的物種。不同種生物的分佈地區常有全部重疊或部分重疊的現象。同域物種分享相似的生存條件,但仔細觀察,他們在生態位選擇上仍有差別,以減少種間競爭。異域物種是指生活在明顯分離的不同地區的物種。為同域物種的反義詞。根據競爭排斥原則,生物為了減少競爭代價,總是儘可能避免生態位重疊,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選擇不同的生活空間。由於長期適應不同地域的環境條件,因此親緣的異域物種將比其同域物種的形態、習性方面會有明顯的差別。 同域物種:比如一般顱鷀(Phalacrocorax carbo)和綠鸕鷀(Phalacrocorax artistotelis)為兩種形態、習性相似的同域性鳥類,前者雜食但不吃鱔或西鯡魚,在遠離海岸捕食魚類,在大礁石或海岸峭壁高處作巢;後者主要捕食砂鱔和西鯡,在較淺的河口帶尋食,築巢於海岸峭壁低處或較淺礁石上。五種個體相似、嘴長相似,並棲息於北美雲杉林、以毛蟲為食的小鳴禽森鶯(dendroica),仔細觀察,它們取食位置各不相同,有的主要取食杉枝頂端的毛蟲,集中活動在林冠的表面;有的則主要取食杉枝下部的毛蟲,集中活動於林冠的深處等等,雖然都以雲杉毛蟲為食,由於取食部位不同,也減少了取食時的競爭。蜂鳥皆以花蜜為食,但不同種蜂鳥的嘴具有不同的長度的彎曲度,從而適應採集不同種花的蜜,避開了取食的競爭。同域物種形成:雖然沒有布穀鳥那樣有名,但非洲巢寄生雀類同樣有趣,它們與布穀鳥行為方式的差別為我們瞭解兩種動物的演化生物學問題提供了線索。Sorenson等人為在其中的一種這樣的雀類(Indigobird)交換寄主後發生的迅速的同域物種形成現象提供了遺傳證據。同域物種形成是指在同一地理位置從一個祖先物種形成後代物種的現象。有些生物學家認為這是不會發生的,理由是,近親交配會很快消除可能出現的任何遺傳差別。新的遺傳資料顯示,10種截然不同的Indigobird透過行為分離而不是地理分離從一個不久前的共同祖先演化了出來。在這種鳥中,物種形成中的關鍵行為要素是在寄主的歌聲上留下印記、雄性中的歌聲摹仿和以雌性選擇為主要形式的性別選擇。異域物種形成,又稱異域成種、地理物種形成,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機制,發生的條件為一個物種的種群因為地理環境改變(例如造山運動)或社群本身發生改變(例如種群的遷出)而被隔離。隔離的種群會在基因型及/或表形上發生趨異,原因為:隔離的種群與原本的種群面臨不同的選擇壓力,或各自發生遺傳漂變,又或各自的基因池發生突變。這樣,一段時間以後,兩個種群會進化出不同的特徵。即使地理阻隔後來消失,兩個種群之間會變得不能成功交配。這時,這兩個擁有不同基因的群落便成為了不同的物種。地域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重要因素。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雀觀察到的輻射適應,是生活在不同島嶼的種群之間發生異域物種形成的結果。 當一個物種的種群之間出現基因隔離,異域物種形成便會發生。“異域分佈”是生物地理學名詞,指兩個生物的活動範圍完全分隔,它們不會同時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如果這些生物十分類似(即為姐妹種),那麼它們很可能就是異域物種形成的產物。隔離可以透過地質活動或種群擴散發生。地理隔離地質活動隔離種群的途徑包括山脈或峽谷的形成、冰川活動、陸橋的形成或消失和大型水體的沉降。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板塊構造是引致地理隔離的主要因素。大約5萬年前,美國西部死谷一帶的氣候多雨,因此形成了很多互相連線的淡水河流和湖泊。其後1萬年氣候逐漸變得乾旱,河流和湖泊的面積減少,魚類的種群因此發生地理隔離。現在僅存的分隔的泉裡出現的魚類物種基因都十分近似,但都發展出適應各自環境的特徵。地理阻隔物所能隔離種群的程度,取決於生物及其後代的流動性。例如峽谷可以有效阻隔小型哺乳類動物的遷移,但卻不能阻隔飛鳥和靠風傳播種子的植物。種群擴散種群擴散一詞用來形容種群的遷移,遷移可能以範圍擴張(離開父母的自然活動)或跳躍性擴散(越過阻隔物)的形式發生。如果遷出的種群部分的基因與原本種群的基因發生隔離,獨立的基因突變、選擇壓力和遺傳漂變就會出現,這樣兩個種群就會開始各自的進化路徑。動物遷徙或意外的遷移(例如鳥類被風吹到另一個地方)都可能分隔種群,當兩個種群沒有基因流,物種形成就可能發生。生殖隔離當不同的種群的基因被隔離,遺傳變異會積累,這會導致它們與母族群出現差異,最終可能形成生殖隔離。在母族群活動範圍邊緣活動的種群部分有較大的機會形成生殖隔離,這些邊緣種群較有可能擁有與母族群不同的基因。在隔離後,創始種群代表母種群的基因池的機會較小。此外,被隔離的種群大多佔原來種群的少數,它們的基因池因此較易受到遺傳漂變的影響。它們也很可能處於與原來不同的環境,因此也會面臨不同的選擇壓力。邊緣種群的生存環境通常較差,範圍擴張多會受到規限,大部分受到這種隔離的種群都會死亡,只有少數能存活併成種。外部環境改變不是生殖隔離出現的直接原因。生殖隔離的出現更多是隨機的基因趨異的結果。恩斯特·麥爾在1942年給物種作出這樣的定義:“物種種群的個體之間可以產生能成活的後代,但不能與其他物種的個體產生能成活的、可繁衍的後代。”這個定義強調了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基礎。異域物種形成的提出者麥爾的假想是,異域分佈的種群發生適應變異,導致在雜種中發生負異位顯性,它們的後代因此不能生育。如果種群之間雖然有基因或表型的差異,但仍可生產後代,這樣它們通常會分類為亞種。比如非洲象通常被視為同一物種,但因為形態和DNA都出現差異,有科學家把它們分為3個亞種。聖迭戈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員認為,這些趨異的原因是地理隔離,非洲西部的象和非洲中部、東部和南部的早原上的象,或非洲中部森林的象應視為不同物種。亞洲象的情況類似,現發現4個亞種。另外也有其他一些形態相差很大的,在不同大陸生活的種群能夠雜交,這些都分類為亞種。例如當綠頭鴨引進紐西蘭後與當地的灰鴨成功雜交,兩者原來分類為不同物種,對於現在應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爭議很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手機老是發熱這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