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魏國持續的霸業時間短嗎?

    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左右開始任用李悝為宰相,實行變法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強國,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後開始衰弱,稱霸時間60年左右。

    秦國崛起是在魏國馬陵之戰失利後,也就是秦國是踩在魏國的後來上崛起的,從公元前341年到公元前221年是120年。

    但是這120年間,秦國不是絕對的霸主,也就是前期和齊、楚、魏實力相當,樂毅伐齊後,秦和趙實力相當,而秦國達到魏國的巔峰狀態其實是在長平之戰後,也就是公元前260年左右,到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其實也才40來年,加上秦朝的十四五年,秦國稱霸其實也不過55年。

    所以,魏國前期的六十年霸業根本不算短。

    那麼,為什麼魏國會衰敗呢?

    其實魏國衰敗是必然,魏國之所以在戰國前期能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曉,是因為魏國佔率先改革便宜,正是因為魏國的變法才奠定了魏國的六十年霸業。但是,魏國改革不是封閉壟斷的,別人看你強大了,肯定要和你學習的啊。

    像秦國的商鞅變法和楚國的吳起變法,都是建立在魏國變法的基礎上,加以借鑑和學習才得以強國。

    商鞅時在魏國得不到重用,所以到秦國去實行變法,有人說魏惠文王如果當初殺了商鞅就不會有秦國的強大,其實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秦孝公想要變法,說網羅天下賢士赴秦變法,其實就是要找一個明白魏國變法知識的人而已,而當時懂得魏國變法知識,能夠拿一本法經走到秦國的法家人士肯定不止一個。

    而吳起是在魏國遭到排斥,所以才到楚國去進行變法,也有人說魏國要是留住吳起,早就把秦滅了,楚國就得不到變法,其實這也是不現實了,魏武侯想要發展的方向就是圖謀中原,秦國根本不入魏武侯的法眼。

    所以,當魏國的變法經驗向外傳輸之時,到馬陵之戰時,不止是齊國強大,楚國和秦國都發展起來了,就連小小的南韓還整了一下申不害變法。

    在從公元前40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的180年裡,各國相互傾軋,魏國有機會,楚國有機會,齊國和趙國都有機會一統天下,但是為什麼秦國最後能夠一統天下呢?

    還是在於地理位置,魏國身處四戰之地,想要強必須以中原大國的身份震懾四方,若是弱,則被各國欺負,但是你再強也強不過各國圍攻多線作戰,而你一弱,必然遭到打擊,你想要靜下心來發展發展經濟,搞搞休養生息,人家的軍隊早就迎上門來了,今天是齊國,明天是楚國,後天是秦國,打你都得排隊。而秦國是,我若強,必然東出奪取天下,我若弱,則保境安民守住函谷關就可以了。

  • 2 # 歷史風暴

    如果不是魏惠王自己作,魏國的霸業將會再保持至少20年。

    戰國時期的魏國所處的地區是四戰之地,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地理位置上的劣勢,讓魏國最初的幾位君主,不得不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於是魏文侯開始了戰國時期的第一次變法,李恪變法。

    變法之後的魏國國力大為增加,再加上招攬了很多仁人志士比如吳起、樂羊、西門豹等,讓魏國更加的強大。尤其是吳起搞的魏武卒制度,讓魏國擁有了當時天下最強大的軍隊。

    魏武卒一共有10萬人,這10萬人訓練有素,在任何一位將領的帶領下,都足以在正面戰場上擊敗當時的一切對手,除非他面對是的他的締造者吳起。

    當君位傳到了魏惠王時期。魏惠王仗著手中強大的魏武卒四處征戰,結果引來了當時幾乎所有列強的圍攻。除了燕國,秦國、楚國、齊國、趙國、南韓都曾經派兵和魏惠王打過仗。可以說,當時的魏國就相當於是後來的秦國是眾矢之的,但是秦國的位置好啊,他只要守住函谷關,山東六國就沒辦法,即便如此,秦國也還有遠交近攻呢。而魏國的位置太差了,各國在攻打他的時候,魏國必須要分兵防守,而魏國要攻打其他國家的時候還要防止被周邊任意一國抄後路,那麼為什麼魏惠王之前沒事呢?因為魏惠王之前的國君和有趙國和南韓魏盟友,魏自己作為策應,少了兩個強大的敵人,多了兩個強大的盟友。

    (三晉互為犄角就能遏制住周邊強國)

    可惜魏惠王時期,卻先把這兩個小兄弟得罪了,這就為自己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而且當時正趕上秦國、齊國、楚國三大強國強勢崛起,任意一國都不是魏國能夠輕易擊敗的,更不要說幾大強國聯合攻打了。列國的崛起和魏惠王的四處樹敵,讓魏國永遠失去了霸主地位。

    其實只要魏惠王繼續以前的策略,與南韓、趙國互為犄角。向西就能輕易遏制住崛起的秦國,因為有10萬魏武卒在,秦軍光靠敢於戰鬥的勇氣是不夠的。沒有三晉之間的大戰,齊國也沒有機會偷襲魏國,因為他怕三晉聯軍的報復。南方的楚國更不敢隨意北上,他可能會把注意力放在西部,與秦國爭奪巴蜀兩國。這樣魏惠王最少能夠保持霸主地位20年。

  • 3 # 江郎說史

    首先感謝回答,魏國的霸業是指文候、武侯還有魏惠王早期。惠王早期時魏國已經到了巔峰,俗話說物極必反,自魏惠王稱王以後,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在馬陵之戰中魏太子殉國,龐涓自刎,魏武卒全軍覆沒,自此魏國退出了時代舞臺。

    魏國文候時期,因為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所以魏文侯率先變法,之後魏國獨霸中原。魏武侯時期魏武侯任用吳起,訓練魏武卒一路南征北戰,讓魏國國力迅速走上巔峰,但是後期因為逼走吳起,導致魏國一時沒有可以獨當一面的武將。但是到魏惠王時期,因為魏惠王守著祖業,家大業大的所以就沒有什麼大的作為。

    魏惠王時期秦國有商鞅變法,南韓有申不害變法,齊國有鄒忌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但是唯獨魏國還在走魏文侯時期的道路,並且魏惠王好大喜攻,最先和齊國稱王,把魏國推上風口浪尖。之後就是兩敗齊國,魏武卒全軍覆沒,龐涓自刎。這個時候魏國國力出現了口子,死對頭秦國趁機發動河西之戰,奪走河西;南方楚國也不甘落後開始大肆進攻魏國。

    魏國衰敗的原因就是魏惠王沒有改革,反而一味的坐著魏國霸主夢。導致魏國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而退出歷史舞臺

  • 4 # 日慕鄉關

    魏國的霸業是戰國初期一個現象級的大事,許多人為魏國的衰敗感到惋惜,筆者也不例外,下面就來說說魏國!

    坦白的說,這個提問不是很準確,因為按照時間來看魏國的霸業並不算短,史學界一般認為,魏國的霸業始於魏文侯斯(前445年—前396年),先後經歷了魏武侯擊(前395年—前370年)魏惠王瑩(前369年—前319年),直到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也就是孫臏龐涓的同門之戰以後,魏國才開始衰落,前後持續一百年左右,一百年間,魏國都被公認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帝國,在此期間,魏國向西擊敗秦國,向東把齊國打的丟盔棄甲,向南打的楚國老老實實,向北越過趙國把中山國給滅了。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統統收拾一遍,如果把戰國初期看做是華山論劍,魏國就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當之無愧的中神通!

    翻開戰國初期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魏國的地理位置劣勢十分明顯,東南西北都是對手,缺乏戰略縱深和地理防禦優勢,面積狹小,這在軍事上都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為什麼魏國可以在戰國初期取得如此出色的成果呢,筆者認為魏國的成果首先是政治經濟和外交上的勝利,三家分晉以後,魏國和趙國南韓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形成了實質上的盟國,尤其是與趙國的友好關係,保障了北方邊境的穩定,確保至少四方有一方是平安的,南韓由於力量弱小,在於魏國的外交關係中處於附庸國的地位,不會對魏國造成威脅,這樣,魏國相當於部分代替了晉國的江湖地位,實力遠遠不止國土面積體現的那麼弱小。

    從經濟實力來看,魏國處於純正的中原地區,土地肥沃,人口較多,農業發達,物產也比較豐富,物流上的便利在軍事上是劣勢,在經濟上就是優勢,由於魏國交通發達,外來流動人口較多,帶來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尤其是魏國的冶金工業,十分發達,魏國也是戰國時期最早以鐵器代替青銅器的國家,魏國的弓箭,盔甲在戰國初期都是最好的,經濟的發達為軍事實力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在位的幾位國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魏國是最早實行軍事變革的國家,各軍兵種齊全,裝備精良,訓練水平高,後勤保障有力,在戰國初期,軍事實力是首屈一指。

    除此以外,魏國的人才優勢十分明顯,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皆曾在魏國效力,為魏國的崛起獻計獻策。

    天時地利人和,魏國想不強大都不行!

    但是正如許多家族企業一樣,隨著魏國的發展,各種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在經歷了早期各種軍事上的勝利以後,魏國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明確的戰略方向,軍事上的勝利除了確立了魏國霸主地位以外,並沒有帶來很多實惠,比如削弱對手,吞併對手,長此以往,戰爭並沒有帶來自身實力的增長,而隨著秦國齊國等的變革,尤其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力暴漲,國土面積和地理位置的優勢逐漸體現,魏國逐漸被拉開差距,失去了霸主地位。

    除此以外,魏國的內部鬥爭也是衰敗的重要原因,

    吳起為是魏國崛起的絕對功臣,卻因為猜忌逃到楚國,對魏國反戈一擊,犀首投奔了秦國,為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商鞅曾經被推薦到魏國卻不受重用,孫臏來投奔卻被整殘廢,范雎被逼出走秦國,信陵君不受重用,這些人無一不是獨當一面的大才,卻不能為魏國所用,反倒便宜了對手。

    除此以外,魏國後期的外交政策發生了明顯的偏移,四面出擊,四面樹敵,連趙國也反目成仇,這才有了後來的圍魏救趙,至於最終在馬陵之戰中,大將軍龐涓戰死,太子申被俘,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前期矛盾積累的總爆發。

    總結起來,魏國本不具備稱霸的要素稟賦,但是因為自身的制度優勢在戰國初期先人一步,獲得了先發優勢,如果魏國可以充分利用這種優勢,進而轉化為領土和綜合國力的優勢,完全可以在統一天下的大業中有一番作為,但是魏國後期的發展缺乏戰略眼光,浪費了幾十年的積累,當秦國,楚國,齊國等大國反應過來,魏國的政治優勢,經濟優勢蕩然無存,軍事上的失敗就成為一種必然。

  • 5 # 鐵馬冰河wu

    史載,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姬(魏)斯即位,他任用李悝為相,進行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變法, 曾經羸弱的魏國首先強盛起來。

    魏國地處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帶。自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後,強大起來的魏軍東征西討,攻城略地,勢不可擋。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魏軍攻佔了原屬秦國的河西地區;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魏國軍隊攻滅了弱小的中山國;此後,魏國軍隊南擊楚國,東壓齊 國,後與趙、韓二國結盟,在二國軍隊的協助下,一躍而成戰國早期的霸主。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前342年,害怕魏國繼續強大對己不利的南韓暗中投向了魏的死敵齊國之懷抱。彼時在位的魏惠王大怒,他命大將龐涓率十餘萬軍隊討伐南韓,魏軍兵鋒所指,勢如破竹,很快便抵達韓都陽翟(今河南許昌禹都)城外。南韓向齊國求援,齊王派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率十多萬齊軍火速來援,雙方軍隊在韓都陽翟郊外對峙了近一年的時間。

    公元前341年, 齊軍軍師孫臏利用魏軍將帥多年來南征北戰、無往而不勝所產生的驕橫、輕敵心理,用“減灶計”製造齊國軍隊因畏懼而相率逃亡的假象,誘騙龐涓率魏軍大舉深入,並在地勢險要的馬陵道地區設下埋伏。

    驕橫的龐涓果然不疑有詐,他督促十餘萬魏軍大舉襲來,準備追殲齊軍。最終,十幾萬魏軍在馬陵險地遇伏,因猝不及防幾乎被齊軍全殲,龐涓見大勢已去,拔劍自盡。值得一提的是,孫臏、龐涓曾同窗求學,他們的老師就是高深莫測的世外奇人鬼谷子。

    魏國率先變法,因此化繭成蝶為戰國最早的霸主。但馬陵一戰,因魏軍主力遭到殲滅,此後,實力大減的魏國一蹶不振、雄風不再 ,面對昔日的手下敗將齊、韓、楚、秦四國聯手攻擊,魏軍已無力抵禦,只好收縮防線甚至割地求和。魏國率先變法,最先強大,卻也最早衰落,可用“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來形容。

    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比春秋時大得多,各交戰國動輒出動十幾萬甚至數十萬軍隊,一個國家一但被徹底擊敗,人員與物資損失極其慘重,沒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休養生息是無法恢復國力的。魏軍一戰被消滅掉十幾萬精銳,其國力從此沉淪下去,只能苟延殘喘,並無奈地退出戰國早期霸主名單。

    魏相李悝透過變法使魏國由弱變強,雖然稱霸時間不長,但其示範效應讓其他諸侯國紛紛效仿變法。之後,吳起在楚國發起變法,韓昭侯、燕昭王、齊威王也分別在其國發起了變法改革,而其中將變法進行得最徹底、成效最顯著的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

    插圖源於網路

  • 6 # 立志成蟲

    魏國能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強國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一代雄主魏文侯,一方面是時運真不錯。魏文侯在位時重用李悝變法,同時任用翟璜樂羊西門豹等賢能,魏國率先強大。另一方面當時周圍的國家都不強,秦國原本就不是強國,何況還要應付血拼背後大大小小的遊牧部落;衰落的齊國連姜氏國君都被田氏取代了,齊國的國力還在恢復中;楚國在春秋晚期被吳國重創連首都都丟了,楚平王還被伍子胥掘墓鞭屍,兵聖孫武和《孫子兵法》由此成名,元氣大傷的楚國也在恢復中。魏文侯以後的魏國國君逐漸開始忽視人才了,建立了精兵“魏武卒”的名將吳起被猜忌逃往楚國,孫臏被身為魏軍主將的同窗龐涓構陷挖了膝蓋骨逃回齊國,連著弄了兩回“圍魏救趙”,龐涓死魏軍遭重創軍力就此衰竭了。犀首商鞅張儀樂毅范雎等人,還有後來的李斯尉繚等人都從魏國流失了。被魏國打的吐血的秦國以“商鞅變法”崛起強大了,反過來把魏國打的吐血;楚國在楚宣王和楚威王時代再次恢復了大國強國的實力,齊國也逐漸雄起了。夾在強國中的魏國地處中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又無尖端大咖力挽狂瀾,甚至戰國晚期抗秦聯盟的領袖信陵君魏無忌都是以酒色自保而終。魏國是越捱打越衰,越衰越捱打,終被秦國所滅

  • 7 # 文史宴

    魏國的霸業持續時間這麼短,最大的原因就是魏國的地緣劣勢 ,沒有之一。

    三家分晉以後,魏得山河,趙得良馬,韓得精鐵,原來晉國總體上的資源變成了三國分享,每一國都遠不如晉國強大。但是在魏文侯的時代,其外交手段十分圓熟,經常帶著趙、韓兩國以三晉的名義與齊、楚、秦交戰,戰後魏國吃大頭,韓趙吃小頭,壯大了不少。

    但是到了魏武侯的年代,年輕氣盛的魏武侯仗著國力強大,四面開片,先後跟秦、楚、齊大戰,還跟韓趙掰了關係,基本上戰國七雄除了燕國意外都在跟魏國交戰。這就導致地緣形勢全面惡化,而魏武侯也沒能趁優勢較大時,在齊、楚、秦裡先滅一家,給自己在角落上佔據一個穩定的後方。等到魏惠王即位,齊國有孫臏強兵,秦國有商鞅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三大國都強起來了,魏國就成了夾心餅乾,只有衰弱的份了。

    因為魏國佔的地盤在天下正中,圍棋中有金角銀邊草肚皮之說,如果不在開始有優勢的時候趕緊佔據一個角落,日後就只能變成夾心餅乾。相比之下,四角的國家則往往可以變成一極霸權,笑到最後,魏國北邊的趙國,南邊的楚國,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日後在戰國時代都有唱主角的時候,而魏國在初期獨領風騷之後很快就淪為二流國家,淪為各位霸主的棋子。

    魏惠王即位後,想要打服韓趙兩國,恢復舊日類似宗主的關係,卻因為齊國的插手而難以如願以償,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魏武卒損失極其慘重。秦國商鞅變法以後,秦軍強大,商鞅又用詐術騙取了魏國的西河,從此秦國憑藉函谷關和黃河據守,立於不敗之地。楚軍也在吳起的率領下一度打穿魏國,把魏國分割為兩塊,最終,魏國的霸業在魏惠王幾十年的奮鬥中無奈的衰弱下去。

  • 8 # 楊帆老師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分到了山西西南部的河東地區,這裡農業發達,經濟基礎雄厚,加上魏國經過李悝變法,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並且建立了一支以武卒製為基礎的強大武裝力量,因而魏國在戰國初期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

    到了魏惠王時代,又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遷都大梁,加強對東部的控制。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對外團結三晉,聯合南韓與趙國對其他諸侯作戰。魏國一度成為諸侯的霸主,甚至率領東方各國,討伐秦國,一度使秦國險些亡國。

    但是魏國的霸業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衰落了,原因很多。

    首先,魏國的國土先天上就存在一個致命的劣勢,那就是東西國土分散,中間夾著一個南韓,無法集中防禦。儘管魏國早期非常注意外交,聯合韓,趙,三晉團結對外,但是國土分成兩部分畢竟還是制約了魏國的進一步發展。而且魏國東臨齊國,西臨秦國,南有楚國,處四戰之地,地理位置一般。

    其次,一系列的策略失誤,窮兵黷武,四面受敵。

    合縱伐秦,半途而廢。對秦國的戰爭,是在魏國的主導下進行的,一度將秦國逼到了亡國的境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伐秦半途而廢。你要麼打死打殘,打的他再也不能翻身,俯首稱臣,要麼就不要打,否則他一旦恢復過來,第一個想的就是你。秦國在瀕臨亡國之際,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商鞅變法,很快恢復過來,而在秦國強大之後,矛頭第一個就對準了魏國,不斷的對魏國用兵,是魏國被迫重兵防禦強秦,甚至一度為了防禦秦國還修建了長城。

    魏國在建立霸業之後,迅速調整了外交,把矛頭對準了“自己人”趙國,同為三晉,之前趙國一心一意的跟著魏國,但是魏國在強大之後,迅速開始入侵盟國,這種策略應該說是失敗的。這逼迫趙國與齊國走到了一起,而齊國此時也因為之前對魏國作戰的失利復仇情緒很高,因而圍魏救趙,在桂陵對魏國取得了軍事勝利。

    對趙國的行動沒有得逞之後,魏國又開始針對南韓,南韓也是一直以來聽命於魏國的,是個真誠的小弟,可惜魏國的兵峰再次指向了盟國。南韓也被逼到了齊國的一邊,齊國又一次出兵大梁,圍魏救韓。

    軍事上接二連三的失利,不僅嚴重消耗的魏國的力量,也使魏國霸主的地位逐漸喪失。到了魏惠王后期,隨著秦國的再次崛起,和齊國的日益強盛,魏國霸業迅速結束。

    總的來說,魏國的迅速強盛和霸業的迅速衰敗,有自身地理位置的先天缺陷,更有對外策略的失誤。國雖大,好戰必亡,再強的國家,如果不講究外交,一味地窮兵黷武,那麼等待他的只會是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立筆記本換什麼樣的高效能顯示卡玩遊戲很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