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論語》中強調要有謙虛求實的態度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作品簡介: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仲弓,子夏,子貢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並由子夏全文加以潤色。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作品特點: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物件,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捨,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4和36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求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