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
【化學成分】種子含大量澱粉、脂肪油、蛋白質、煙酸、維生素B1、B2。鮮嫩豇豆含抗壞血酸22毫克%。
【歸經】入脾、腎經。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氣分。"②《本草求真》:"入腎,兼入胃。"
【功用主治】健脾補腎。治脾胃虛弱,瀉痢,吐逆,消渴,遺精,白帶,白濁,小便頻數。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
②《綱目》:"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洩痢,小便數,解鼠莽毒。"
④《醫林纂要》:"補心瀉腎,滲水,利小便,降濁升清。"
⑤《四川中藥志》:"滋陰補腎,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脹,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煮食。
【宜忌】《得配本草》:"氣滯便結者禁用。"
【選方】①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嚥下,或搗絨泡冷開水服。(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②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燉雞肉服。(《四川中藥志》)
營養分析
1.豇豆提供了易於消化吸收的優質蛋白質,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可補充機體的招牌營養素。
2.豇豆所含B族維生素能維持正常的消化腺分泌和胃腸道蠕動的功能,抑制膽鹼酶活性,可幫助消化,增進食慾。
3.豇豆中所含維生素C能促進抗體的合成,提高機體抗病毒的作用。
4.豇豆的磷脂有促進胰島素分泌,參加糖代謝的作用,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尤其適合糖尿病、腎虛、尿頻、遺精及一些婦科功能性疾病患者多食;
2. 但氣滯便結者應慎食豇豆。
食療作用
豇豆性平、味甘鹹,歸脾、胃經;
具有理中益氣、健胃補腎、和五臟、調顏養身、生精髓、止消渴的功效;
主治嘔吐、痢疾、尿頻等症。
紅小豆
又名赤豆、赤小豆、紅豆。英文名:Red adzuki bean。紅小豆富含澱粉,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飯豆”。紅小豆含多種營養成分,每100克紅豆中含蛋白質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鈣76 毫克、磷386毫克、鐵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黃素0.16毫克、煙酸2.1毫克。紅小豆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較高,宜與穀類食品混合成豆飯或豆粥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點原料。李時珍稱紅小豆為"心之谷",其功用為"生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上吐",並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熱痛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
紅小豆不僅是美味可口的食品,而且是醫家治病的妙藥。《神農本草經》說它“主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藥性本草》說可“治熱毒、散惡血”。《本草綱目》記載,紅小豆“味甘,性平,無毒,下水腫,排癰腫膿血,療寒熱,止洩痢,利小便,治熱毒,散惡血,除煩滿,健脾胃。……”醫家透過臨床實踐,認為它對癰腫有特殊療效。例如《朱氏集驗方》稱:“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但水調塗之,無不愈者”。現代醫學還查明,紅小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在舊社會,有些醫生用它作藥治病時,常常在病患者面前給它蒙上一件“神秘”的 外衣。清康熙時期,醫藥家汪昂在《本草備要》裡寫道:“宋仁宗患痄腮,道士贊能,取赤小豆四十九粒(《本草綱目》說七十粒)咒之,雜他藥敷之而愈。中貴人任承亮親見。後任自患惡瘡,付永投以藥立愈。問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偽也。後過豫章,見醫治脅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醫驚拜曰: ‘用此活三十餘口,願勿復宣’。這說明赤豆外敷,是治“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惡瘡”和“脅疽”等病症的良藥。古醫書中關於紅小豆治病的神奇療效,有許多記載,有些雖近玄虛,但說明它藥用價值很高,有廣泛的療效。
赤豆內服外用,都未見有副作用。祖國醫學提示:“多服洩津液,令人枯燥”。可見使用時,也得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紅小豆經濟價值居五穀雜糧之首,故有“金豆”之美稱它出口換匯率高,是國際市場的緊俏貨。
豇豆
【化學成分】種子含大量澱粉、脂肪油、蛋白質、煙酸、維生素B1、B2。鮮嫩豇豆含抗壞血酸22毫克%。
【歸經】入脾、腎經。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氣分。"②《本草求真》:"入腎,兼入胃。"
【功用主治】健脾補腎。治脾胃虛弱,瀉痢,吐逆,消渴,遺精,白帶,白濁,小便頻數。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
②《綱目》:"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洩痢,小便數,解鼠莽毒。"
④《醫林纂要》:"補心瀉腎,滲水,利小便,降濁升清。"
⑤《四川中藥志》:"滋陰補腎,健脾胃,消食。治食積腹脹,白帶,白濁及腎虛遺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煮食。
【宜忌】《得配本草》:"氣滯便結者禁用。"
【選方】①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嚥下,或搗絨泡冷開水服。(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②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燉雞肉服。(《四川中藥志》)
營養分析
1.豇豆提供了易於消化吸收的優質蛋白質,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可補充機體的招牌營養素。
2.豇豆所含B族維生素能維持正常的消化腺分泌和胃腸道蠕動的功能,抑制膽鹼酶活性,可幫助消化,增進食慾。
3.豇豆中所含維生素C能促進抗體的合成,提高機體抗病毒的作用。
4.豇豆的磷脂有促進胰島素分泌,參加糖代謝的作用,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尤其適合糖尿病、腎虛、尿頻、遺精及一些婦科功能性疾病患者多食;
2. 但氣滯便結者應慎食豇豆。
食療作用
豇豆性平、味甘鹹,歸脾、胃經;
具有理中益氣、健胃補腎、和五臟、調顏養身、生精髓、止消渴的功效;
主治嘔吐、痢疾、尿頻等症。
紅小豆
又名赤豆、赤小豆、紅豆。英文名:Red adzuki bean。紅小豆富含澱粉,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飯豆”。紅小豆含多種營養成分,每100克紅豆中含蛋白質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鈣76 毫克、磷386毫克、鐵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黃素0.16毫克、煙酸2.1毫克。紅小豆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較高,宜與穀類食品混合成豆飯或豆粥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點原料。李時珍稱紅小豆為"心之谷",其功用為"生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上吐",並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熱痛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
紅小豆不僅是美味可口的食品,而且是醫家治病的妙藥。《神農本草經》說它“主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藥性本草》說可“治熱毒、散惡血”。《本草綱目》記載,紅小豆“味甘,性平,無毒,下水腫,排癰腫膿血,療寒熱,止洩痢,利小便,治熱毒,散惡血,除煩滿,健脾胃。……”醫家透過臨床實踐,認為它對癰腫有特殊療效。例如《朱氏集驗方》稱:“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但水調塗之,無不愈者”。現代醫學還查明,紅小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在舊社會,有些醫生用它作藥治病時,常常在病患者面前給它蒙上一件“神秘”的 外衣。清康熙時期,醫藥家汪昂在《本草備要》裡寫道:“宋仁宗患痄腮,道士贊能,取赤小豆四十九粒(《本草綱目》說七十粒)咒之,雜他藥敷之而愈。中貴人任承亮親見。後任自患惡瘡,付永投以藥立愈。問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偽也。後過豫章,見醫治脅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醫驚拜曰: ‘用此活三十餘口,願勿復宣’。這說明赤豆外敷,是治“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惡瘡”和“脅疽”等病症的良藥。古醫書中關於紅小豆治病的神奇療效,有許多記載,有些雖近玄虛,但說明它藥用價值很高,有廣泛的療效。
赤豆內服外用,都未見有副作用。祖國醫學提示:“多服洩津液,令人枯燥”。可見使用時,也得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紅小豆經濟價值居五穀雜糧之首,故有“金豆”之美稱它出口換匯率高,是國際市場的緊俏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