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12860983242
-
2 # 使用者3296806220335
這部劇有一些漏洞和錯誤,其中較明顯的是玄奘念成玄ZHUANG,還有一些邏輯錯誤。但是也有許多我們值得一看的優點,比如說演員和演技。尤其是劇情的大體,對於西遊記迷們來說,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一下大家對於唐僧師徒在取完經,功德圓滿以後的事情的好奇(像電視劇寶蓮燈,我開始看時就是被裡面的成佛後的悟空吸引),再說,這本來就是虛構的,我們何必要斤斤計較呢,看得好就可以了。。。。只不過這部劇後悟空都升到了最高的位置(萬佛之祖),所以很難再據此拍續集2了。
我很喜歡這部劇,原因就是開頭所說,如果你也喜歡,我們可以探討一下
法力:或者可以叫戰鬥力,孫悟空的法力在《西遊記後傳》裡提升了很多。這點可以從孫悟空與六耳獼猴的對決中可以看出來。在《西遊記》真假美猴王那一集裡,孫悟空和六耳獼猴不相上下,最後還是如來用缽盂蓋住了六耳獼猴孫悟空才制服他。但是在《西遊記後傳》裡,孫悟空很輕鬆地就打敗了六耳獼猴。
智商:理性、情商之類的都獲得了提升。在《西遊記》裡,“以大多數神仙妖怪的法力之低,還輪不上與孫悟空拼智商”。孫悟空在大鬧天宮和取經途中,大多數都是簡單粗暴地用金箍棒解決問題,實在不行就去搬救兵,並沒有什麼高超的謀略。在遇到白骨精變成凡人企圖靠近唐僧時,孫悟空不顧師傅阻撓,將其一棒打死。而在《西遊記後傳》裡,孫悟空遇到六耳獼猴變成的豬八戒時,他並沒有當場揭穿他,而是假裝受傷,讓他放鬆了警惕,然後等合適的機會將他解決。
《西遊記》開始就提到了,唐僧原來在長安傳播的是小乘佛法,而觀音要唐僧去西天取的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強排程自己,而大乘佛法強調普度眾生。凡人能從大乘佛法中解脫自我,解脫眾生,而孫悟空能從大乘佛法中獲得法力的提升。無天當初也想透過那個叛變的和尚偷得這些經書,但是沒有成功。我想那些經書應該蘊藏了很大的能量,因此無天才這麼重視。當然孫悟空透過研習大乘佛法獲得法力的提升這種設定只是我個人猜想,不知道是否準確。
但是成為鬥戰勝佛的孫悟空不僅僅是法力無邊,而且變得非常沉穩冷靜。他沒有像以前那樣抓耳撓腮、上躥下跳、衝動或者抱怨,他臉上的表情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孫悟空不能說幾乎是完美的理性主義者,他簡直就是百分百的完美的理性主義者。觀音也正是基於這種判斷才將他的緊箍咒取下來,因為她覺得孫悟空已經足夠理性,能夠控制自己了
但是這樣的孫悟空並不符合觀眾的口味。以前的孫悟空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觀眾看了覺得很爽快。但是《西遊記後傳》裡的孫悟空太理性了,理性到沒有七情六慾,沒有了齊天大聖的囂張派頭,因為他已經成佛了。對於類似於夏洛克和謝爾頓這樣高度理性的角色,觀眾們也還是很喜歡的。因為他們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在乎的人和事。但是孫悟空在乎的只有三界的安危,可以說沒有凡人能夠做到。觀眾看著這樣的孫悟空沒有帶入感,就跟沒有多少人會成為如來佛祖的粉絲是一個道理。
因為高手對決,比完法力比智力,比完智力之後比的就是境界了。
電影《一代宗師》裡宮寶森跟葉問比的不是功夫,而是想法。這其實是兩人的思想境界之高低的比較。
這種情節在《仙劍奇俠傳》裡也出現過。酒劍仙一直不能超過他的劍聖師兄,就是因為他一直執著於個人的感情,而不懂得將個人情感轉化為對世間萬物的愛。劍聖體會到了,所以他達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
佛家和道家都有這個道理。水不僅能沉澱雜質淨化自己,而且還能滋潤萬物,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心懷眾生才能叫上善若水。所以《西遊記後傳》的立意算是很好地吸收了傳統文化。
但是緊張的懸疑推理之後總會有喬靈兒的感情戲,這個很讓我頭疼啊。這也是這部劇很大的敗筆,就是鋪的太大。且一部電視劇不僅僅要講孫悟空,還要講喬靈兒和兩個女人的感情戲,白龍馬在前面也佔了很大的比重,況武打的鏡頭還重複來重複去,這就讓故事的情節顯得不那麼緊湊。
場景和人物造型的設計也很用心。
片頭曲《我欲成仙》和片尾曲《相思》也是電視劇的亮點之一。雖然劇中演員沒有什麼巨星,但是片頭曲和片尾曲的作詞趙小源、作曲三寶、演唱者劉歡和毛阿敏都可以算是樂壇的巨星了。
不過我覺得這部劇最大的意義在於對名著一種創造性的改編,雖然不那麼成功,但是畢竟很有誠意地嘗試過了。相對於之後重拍經典、改編經典、抄襲經典來說,這部劇要坦誠很多。畢竟先人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寶貴的遺產,我們不能白白浪費。就算我們不能創造出新的經典,也要有勇氣去嘗試,就像《我欲成仙》裡面唱的那樣:“我欲成仙,快樂齊天。變幻出神話在風中流傳,真心走過每個瞬間,再來對孩子款款笑談。我欲成仙,快樂齊天。讓我對得起美麗寓言,天降我在天地之間總該有故事讓後人看。”
總該有我們的故事讓後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