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理得心安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個是精神選擇上的短缺,一個是行為模式上的低能。

    直白點說,一個是供給上的短缺限制,一個是爭的手段都一樣。

    比如,家裡兄弟兩個都喜歡彈鋼琴,而鋼琴就一臺,練琴時間還不能妨礙鄰居休息,那麼練琴時間上肯定就很緊張、很擁擠——兄弟兩好商量還能合理分配練琴時間,不好商量就肯定要各施手段明爭暗鬥。

    放大點,超市促銷,開門頭10名購買超過百元的顧客在收銀臺結算時贈送1斤雞蛋——如果你家老人稀罕那一斤雞蛋,就肯定會去吸引去搶贈送的名額;如果搶雞蛋的老人超過10名,收銀臺前排隊時就肯定爭先恐後,甚至“你死我活”。

    所以,如果雞蛋供給很豐富、大家多雞蛋的消費很容易,就沒人去稀罕那1斤贈送的雞蛋(當然超市也會改用其他使用者喜歡的東西促銷,這就形成社會風氣、價值觀的正向引導),也就不會出現搶雞蛋、搶排隊名次的現象了。

    對比一下,高考、公務員招考、當兵,等等競爭激烈的事,本質都是供需不平衡的短缺造成的。

    如果我們生活的環境裡,就業充分,收入足以維持體面的生活,那麼每個人就容易培養自己真正喜歡又擅長的愛好、習慣(類似鋼琴之外還有薩克斯、竹笛,還有繪畫、射陽),選擇足夠多了,不僅競爭烈度會下降,生活的樂趣也能更加的豐富多彩。

    造成觀念緊張的第二個因素,手段簡單低下且高度雷同。

    這也是和物質水平低下相關聯、相匹配的——大饑荒時,生存下去的手段就是看見任何能吃的東西都要第一時間搶著塞進嘴裡;物質供給難以預期時,彼此下毒的叢林法則就最容易盛行。

    嚴格的說,即使當下的經濟危機時期,我們的無知供給能力也沒到大饑荒程度。

    但常年的供給短缺已然對連續幾代人塑造出你爭我奪的鬥爭習慣,即使眼下糧食敞開供應,就業還不夠充分,就還要不擇手段的去搶;就算家家都又存款了,不知啥時又被通脹掠奪走,那就還有不擇手段的去爭、去掙。

    只要社會預期不是穩定的、向好的,那麼這種凡事都要爭搶、都要彼此敵視的風氣就難以改變。

    好在佛系一代的出現,從壞的方面說他們不喜歡奮鬥、努力了,但從好的一面來說,他們是物質豐富後真正擺脫機會靠搶、成功靠奪的新一代人了。

    只要我們繼續保持改革方向和發展經濟的努力方式,物質短缺造成的精神創傷、惡劣的行為習慣,早晚會被社會進步帶來的文明程序所淘汰掉、徹底改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錘子手機用的時候也會發燙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