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一些看起來沒有意義的事情。

    類似於把自己看作國王。

    我要舉例子了。

    早起第一件事,戴上戒指。

    然後坐大概5分鐘,純粹喘息,然後喝一杯白開水。

    洗臉先用洗面奶,先點額頭,再點臉龐。

    穿衣服最後穿鞋,紮好兩個蝴蝶結,踩地兩聲。

    吃飯挑出邪惡的青椒,只吃一碗半的飯。

    下午一點半,睡午覺,睡前放10分鐘歌曲。

    衣服只穿襯衫,在家穿備好的居家棉質衣服。

    週末選擇一天早晨睡懶覺到中午。

    節日,該買花就買花,該出行就出行。

    擁有自己專屬的物件,甚至符號和紋身。

    擁有自己的專屬身體動作。

    擁有一個秘密地點,餐廳也好。

    抽菸前會敲兩下。

    固定時間主動找人聊天。

    看書時,手抓筆。

    所有社交賬號用統一的名字。

    走路靠右。

    照鏡子,對鏡子習慣性邪魅一笑。

    手機每天用大眼鏡布擦一次。

    擁有一套帶有膜的穩定的價值觀,可剔除,可吸收。

    從心理學上來看,大儀式代表的是邁過過去,走向未來,比如成年式,比如結婚宴席。

    小儀式代表的是一種心理錨定,即把一種行為與自己的某種感覺結合起來,當你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感覺就自然出來了,比如你有一個段子給每個姑娘都講,一般是接吻前,那麼你在對一個新的姑娘講這個段子的時候,曖昧的氛圍就起來了。

    儀式總得來說,就是代表一種對自己的人生的控制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就像呵護鬱金香一樣需要一步一步精心培養,就像國王一樣。

    ~假裝分割線~

    儀式都是為了滿足關係,基本都是重要他人多是童年父母,親密關係人的需要,背後都有原因。過多的儀式化,儀式感是過頭的,不行的,拘束的,壓抑的。

    都是關係的強迫性重複,或者喚起某種關係的感覺。

    覺知能夠改變。

    儀式感思維及行為只要不是影響正常生活,不是過度高標準,不是虛榮的,不是束縛行動力的都成。

    過頭是不行滴!

  • 2 # 使用者5311349192354

    生活的儀式感就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在意生活,注重生活裡的儀式感。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裡有這樣一句臺詞:“他也許不會帶我坐遊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亦或是Sunny明媚、鮮花幾支、早餐別緻,不是不動人,只是這樣的畫面總是略顯幾分小家子氣,亦算不上生活的儀式感。生活的儀式感,是別人看到你的活法兒會熱血沸騰,會禁不住的靠近你,或許你從未覺得自己有何不同,那就是讓你沒你不行,我覺得生活的儀式感,就是那股勁兒,那口氣兒。真正注重生活儀式感的人,是精神抖擻的,是眼睛放光的,不會呈現軟綿綿的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滿山都是櫻桃花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