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治老好人
-
2 # 水管工人帥大叔馬里奧
篡啦,不止簒啦而且還把皇族一支屠戮殆盡,後來為了扭轉局勢,有一個漏網之魚穿越到了西漢末年,搖身一變成了王莽,建立了新朝,但是歷史不可改變的,後被位面之子劉秀幹翻,丟了性命,後來又穿越到了清朝,變成了和珅,接著就被嘉慶帝殺了,後有穿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成了勾踐,正在臥薪嚐膽,嘗完後又穿越到了西漢變成了張騫,被匈奴人抓住餵了一口馬糞,後有穿越成了晉景公,掉進茅廁,又穿越到了三國成為河內名將方悅,被呂布一回合斬殺,最後穿越到了現代,提了一個問題,八賢王歷史上篡位了麼?
-
3 # 鄭國柱
康熙帝臨終前,除去5個未滿16歲的,在皇位繼承範圍的皇子有14人:皇長子胤禔(zhī)、皇次子胤礽(rénɡ)、皇三子胤祉(zhǐ)、皇四子胤禛(zhēn)、胤祺(qí)、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sì)、皇九子胤禟(tánɡ)、皇十子胤䄉(é)、皇十二子胤祹(táo)、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tí)、皇十五子胤禑(wú)、皇十七子胤禮。
胤禩(1681—1726),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17歲被封為貝勒,是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曾讓他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當太子胤礽被廢時,胤禩和同黨躍躍欲試。
允禩為謀繼位,與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等結黨。
這一切自然逃不過康熙皇帝的眼睛,皇子之間友好與結黨是完全不同的,皇帝心裡有數。
胤禩還與朝中大臣融洽,有求必應,朝廷中有個風吹草動,王公大臣都去八王府打探訊息,皇子與朝臣過從甚密,朝廷中形成了“八爺黨”本身就犯了大忌。
胤禩還安排相面之人張明德為自己相面,妖言惑眾,說他有帝王之相,在朝中引起震動。
太子胤礽被廢,康熙授權胤禩全權處理、審訊涉嫌之人。
胤禩看到太子落馬了,辦起案來毫不留情,決心讓太子永無翻身之日。他不明白康熙的心思是藉機打擊朋黨,找出人為太子頂罪,沒想把太子一棍子打死。胤禩的心狠手辣讓康熙很失望。
還有一件事讓康熙很失望。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去熱河巡視途中,胤禩原該隨侍在旁,因這天是他母良妃三週年的祭日,未赴行在請安,自己就去祭母去了,只派個侍宦去說明緣由,還託侍宦帶給康熙一隻老鷹,開啟時老鷹已奄奄一息,康熙認為這是八阿哥在咒自己,當即把諸皇子召來,痛斥胤禩一頓,表示:“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雖然後來康熙又承認了這個皇子,但胤禩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徹底毀了。最終CROWN落在了皇四子胤禛,是為雍正皇帝。
雍正帝繼位後,將皇兄皇弟名字中的胤改為“允”,胤禩成為允禩。
雍正帝繼位,封允禩為親王,後命將允禩的福晉趕回孃家,斷絕兩人書信往來。後藉故端門帳房油漆味大,命允禩等人在太廟前跪一晝夜。後又削去允禩王爵,圈禁在高牆內,改其名為“阿其那”,意為“不要臉”。允禩被幽禁致死。乾隆帝時給允禩恢復名譽,恢復原名,收入《玉牒》,就是列入清皇族族譜。
與允禩結黨的允禟、允䄉也都遭削宗籍和拘禁等。
從上面的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八賢王允禩有繼位的願望,也為此努力過,並沒有篡位,他失寵或沒有成功繼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在雍正時期遭受壓制,是因為他與雍正的實力是不相上下的,是雍正的潛在威脅。
雍正繼位問題歷來有爭論,其中的一個因素是曾經的胤禩有很高的繼位勢頭,所以才有了雍正繼位是否名正言順、八賢王是否篡位之類的問題。
-
4 # 談古論金
猜測這裡的八賢王篡位是指中央電視臺等出品,由鄭樺執導,黃維德等領銜主演的電視劇《開封府》中的橋段,宋真宗晚年,毒死皇子、騙取兵符等的幕後主使都是其試圖篡位的弟弟八王爺,最後真宗得到禁軍大將支援平叛,於是當著八王爺的面燒燬了退位詔書,真宗顧念兄弟之情,只是將八賢王流放到海南島。
真宗是宋太宗的兒子,所謂八王爺的原型是宋太宗第八子、人稱“八大王”的趙元儼,歷史上這位原型人物不但沒有試圖篡位,而且憂心國事非常忠誠,侄子宋仁宗即位後,太后劉娥臨朝稱制,趙元儼為了避免劉娥的猜忌,韜光養晦,假裝患了精神病閉門不出,與外人隔絕,也不上朝議事。這個有點戲劇化的橋段也許成為《開封府》編劇撰寫其政變情節的一種啟發。
作為文藝創作,純屬虛構的話怎麼寫都未嘗不可,不過,選擇八賢王作為試圖篡位的政變者,不但與其歷史原型不相符合,也不符合這個人物在古典小說演義評書戲曲等傳統中的設定,《三俠五義》、《楊家將傳》 等中的八賢王是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宗室重臣,其姓名有趙德昭、趙德芳、趙德崇(太宗長子趙元佐原名)等,身份也有太祖之子、太宗之子等不同說法,可能是按照多種歷史原型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是一個正直、機智、詼諧,相對比較正面的角色形象。
總之,歷史上的八賢王沒有篡位,在八賢王的角色設定成為大眾共識的情況下,創作出一個試圖政變篡位的八賢王似乎也不是特別妥當。
回覆列表
包公案、楊家將等文學作品與民間傳說中“八賢王”的故事與趙德芳(熊大木《楊家將傳》中“八王”署名為趙德昭,石玉昆《三俠五義》、李雨堂《萬花樓》沒有署名,後世評書、戲劇大多署名趙德芳)生平不符,“八賢王”原型可是宋太宗第八子趙元儼,卒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時人稱之為“八大王”。
趙元儼(986年-1044年2月13日),是北宋時期的宗室、宋太宗的第八子、宋真宗的八弟、宋仁宗的八叔。母王德妃。
趙元儼博覽文史,好飛白書,拂灑遒妍,結字甚工。晚年頗好絲竹亭觀,日夜娛樂。被孫奭等人稱為賢王。慶曆四年正月十二日乙亥(1044年2月13日)卒,年五十九,贈天策上將軍、兗徐二州牧、燕王印綬。諡號“恭肅”
史書並無記載篡位,應是當時文學作品杜撰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