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追風

    蟬,又叫知了,現在很多地方的餐桌上,經常出現它的身影。在古代,蟬可不是一般東西,那時候蟬的地位還是相當高的。

    因為蟬先是在地下生存,然後鑽出地面蛻殼高飛,古人對這種特殊的生存方式很感興趣,認為蟬是能上天入地的,還認為蟬只喝晨露,生性高潔,出淤泥而不染,非常值得學習。

    最重要的一點,蟬自地下而出,然後蛻殼,長出翅膀高飛。這對古人來說,就是重生啊!自秦漢開始,古人就十分流行修道修仙,都想著能夠脫胎換骨,修煉成仙。而看到蟬的一生,不就正是“修仙”的一生嗎?

    所以,雕刻玉蟬佩戴,甚至用玉蟬陪葬,開始興盛起來。古代墓葬中發現的玉蟬,很多都是塞入死者的口中,寓意“羽化昇仙”,再生復活。

    從蟬本身來說,它只是一種正常的昆蟲,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只是文人墨客對蟬的喜愛和歌頌,才讓蟬有了特殊的文化和寓意。

  • 2 # 慧心141542998

    蟬並非靈物,它是屬於昆蟲累!以吸允樹汁為生!成熟後甩子於樹枝內!經過風雨沖刷落到地上然後鑽入地下,經過漫長的變化從幼蟲變化到蛹,變化成型後,由於下雨地面潮溼,他就會從地下鑽出來,爬到植物上後在不長的時間裡,脫殼而出,經過幾小時後蟲體變黑,翅膀變硬,就可以自由飛翔了!它們在陸地生存的時間很短,交配甩子後死亡!

  • 3 # 汗血麒麟

    其實,有無道理可言,在當今人類社會,甚至,是世上所有人而言,早已幻變了認同的意義;

    因為,時代的飛速發展與變遷,使其層出不窮的觀念誕生,當然,這也是與時俱進並駕齊驅而無法取其之一的天地規律。

    道理,肯定有其根源出處的。只不過,就要看各自心中的認同是否出於同一個“起點動機”,以及,是否源自於相同前提下的統一認同點。

  • 4 # 人龍影視

    乍一看問題,蟬除了和禪同音真是不覺的會和靈物扯上什麼關係。看看了看蟬的生命週期有一年,四年,十三年,十七年,一個小昆蟲有如此之長壽命,古人用不死倆字還是有些道理的。

    蟬的一生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陰暗潮溼地下度過的,一旦破土就就開始死亡歷程,先變成蟲然後開始鳴叫吸引異性然後繁衍便雙雙死去。如果說有靈性,我覺的蟬的這種百折不饒的精神,是被古人所推崇所看重的吧。古人用來形容蟬的詞有風餐露宿,高冷孤傲,一鳴驚人。。。。更像是對人的形容,所以叫靈物也不足為怪!

  • 5 # 西安晚報

    秋蟬居高聲自遠

      蟬,俗名“知了”,乃昆蟲綱蟬科動物的通稱,它的幼蟲生於地下,以吮吸樹根的汁液為食,至每年五六月陸續鑽土而出,蛻一個黃褐色、半透明、輕而薄的殼兒在樹幹或枝葉上,然後就飛走了。蟬蛻下的這個殼兒叫蟬蛻,或稱蟬衣,是一味良好的中藥。蟬的成蟲喜棲高枝,靠針狀口器吸食植物的汁液維生。雄蟬腹部有一對發聲器能鳴叫,其之所以聲嘶力竭地鳴叫,旨在於嚶嚶求偶相愛,然後結親、衍生。

      關於蟬的故事甚多,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據傳,宋神宗時,東京殿帥宋守約,每年盛夏蟬鳴之時,便令士兵在軍營四周捕捉知了。哪個地段沒有蟬鳴聲,便加以獎勵;哪個地段仍有蟬鳴聲,則給予處罰。這樣,士兵們東奔西跑,樹上樹下,汗流浹背地捕捉知了。宋神宗來這裡視察時,聞知此事,大為不解,便問何故,宋守約答曰:“我並不討厭蟬鳴,現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士兵容易耽於逸樂。我之所以叫他們捉蟬,就是為了訓練士卒跑得快、能爬樹,這樣訓練下來的兵,敏捷機智、吃苦耐勞,不是更能打仗麼?”宋神宗聽罷笑贊:“好!”

      說起蟬類不絕於耳的鳴叫聲,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在炎熱的夏天,這個昆蟲世界的音樂家,經過漫長的地下生活,蛻變上樹盡展歌喉,為其心儀的另一半發出愛的資訊,也為大自然平添了幾多情趣;憂的是,彷彿老天越熱它越起勁地鳴叫,吵得人心煩意亂,也是一種噪聲汙染。

      至於詠蟬的詩詞,俯拾皆是。蟬最早出現在《詩經·幽風·七月》篇中:“五月鳴蜩(蜩為蟬的別名)”。那時人們記住這些物候,是為了不誤農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南北朝·王籍詩句)”,這可謂是描寫山之幽靜的千古名句。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相去三千里,聞蟬同此時”,盛夏蟬鳴響亮,何等氣勢!唐人子蘭的“獨蟬初唱古槐枝,委曲悲涼斷續遲。雨後忽聞誰最苦,異鄉孤館憶家時”,“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唐·盧殷),“鳴蟬響清越,樹密晝陰暖”(清·徐昂發),這些詠蟬佳句,均是描繪聞蟬生悲之意。“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詠蟬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蟬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在諸多的詠蟬詩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數初唐詩人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了。駱賓王任侍御史時,受誣入獄。於囹圄之中,忽聞“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感而綴詩”曰:“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該詩婉轉附物,惆悵切情,既是詠蟬,亦是自詠,物我相隔,幾不可分,可謂是詠蟬詩中的絕唱。

      人們對蟬的認識,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蟬的幼蟲叫金蟬或“覆育”,古人曾誤認為其是地下蚧螬變的,《論衡》中就有誤解。比較權威且科普價值較高的當屬法布林《昆蟲記》中對蟬身世習性的詮釋。從中可以瞭解到,蟬的幼蟲一般在地下黑暗中要生活3-4年,最長的達17年,才能鑽出地面見天日,而變成成蟲後的壽命卻只有一個多月。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的叫聲,人們本不該煩,而應向它們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對美好時光向往的生活態度致以崇高的敬意!

      如今,城市化程序加快,高樓大廈林立,想聽到夏秋蟬的鳴叫聲,簡直成了一種奢望。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遇諸如:“蟬聯”“噤若寒蟬”“薄如蟬翼”“金蟬脫殼”“蟬不知雪”等成語、詞語時,作為曾在農村生活過的筆者,情不自禁地想到三個字:懷念蟬。

    □作者 白來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思鄉詩千古絕句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