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的歷史起源: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其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義和民族色彩。 傳說一 很早以前,有一個兇惡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裡漂不走,掉在火裡燒不爛,刀砍不爛,槍刺不入,弓箭射不著。他自恃法力過人,傲慢自大,整天橫行霸道,為非作歹。對人民欺壓擄掠,無惡不作。那時,天有十六層,他就成了其中一層的霸主。他已經有了6個美麗的妻子,又搶了一位美麗、聰明的妻子。 有一年,正是人間過年的那一天,魔王在宮中飲酒作樂。酒過三巡,已經醉醺醺的了。小妻子婻粽布(也有一說叫儂香)乘機對魔王稱頌道:“我尊貴的大王,您法力無邊,德行高尚,憑著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獄、人間,您應該做三界的主人。”魔王聽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會兒,轉過臉對愛妻說:“我的魔力確實能征服三界,但是我的弱點是誰也不知道的。”小妻子接著又問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麼會有弱點?”魔王向四周張望,確定安全後,小聲回答:“我就怕別人拔我的頭髮勒我的脖子,這會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經常看著點兒。”她假裝驚訝的追問:“能夠征服三界的大王,怎麼會怕頭髮絲?”魔王又小聲的說:“頭髮絲雖然小,但我的頭髮絲卻會勒斷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她聽了以後,暗暗打定主意。於是,她繼續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盡,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這時,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頭髮,未等魔王驚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就掉到地上,頭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變成了一團火,熊熊燃燒,而且迅速往人間蔓延。這時,婻粽布趕忙把魔王的頭抱起來,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滅了,可頭一放下,火又燒起來了。於是,六個王妻也都趕來了,她們輪流抱著魔王的頭,這樣火才不再燒起來。 後來,婻粽布回到人間,但她仍舊渾身血跡,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跡,紛紛向她潑水。血跡終於洗淨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間。婻粽布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就相互潑水,用潔淨的水洗去身上的汙垢,迎來吉祥的新年。 傳說二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潑水節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 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衝出“火網”,從金沙江裡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乾了,渴倒在山頭上。 於是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傳說三 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侍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追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傳說四 “桑勘比邁”,是傣語,意為傣歷新年。 由於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稱這個節日為潑水節。 關於傣歷新年的來歷有一個傷感的民間故事,傳說人間的氣候本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災。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英達提訴拉,說人間的災難。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 帕雅晚死後,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他變成一位英俊小夥子,佯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談情。 七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夥子的嘴裡瞭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後,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她們想盡辦法探明瞭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髮,製作一張“弓賽宰”(心絃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汙穢,洗去遺臭。 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簡介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緬甸、高棉等國,以及海外泰華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臺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視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瞭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潑水節的歷史起源: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其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義和民族色彩。 傳說一 很早以前,有一個兇惡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裡漂不走,掉在火裡燒不爛,刀砍不爛,槍刺不入,弓箭射不著。他自恃法力過人,傲慢自大,整天橫行霸道,為非作歹。對人民欺壓擄掠,無惡不作。那時,天有十六層,他就成了其中一層的霸主。他已經有了6個美麗的妻子,又搶了一位美麗、聰明的妻子。 有一年,正是人間過年的那一天,魔王在宮中飲酒作樂。酒過三巡,已經醉醺醺的了。小妻子婻粽布(也有一說叫儂香)乘機對魔王稱頌道:“我尊貴的大王,您法力無邊,德行高尚,憑著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獄、人間,您應該做三界的主人。”魔王聽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會兒,轉過臉對愛妻說:“我的魔力確實能征服三界,但是我的弱點是誰也不知道的。”小妻子接著又問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麼會有弱點?”魔王向四周張望,確定安全後,小聲回答:“我就怕別人拔我的頭髮勒我的脖子,這會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經常看著點兒。”她假裝驚訝的追問:“能夠征服三界的大王,怎麼會怕頭髮絲?”魔王又小聲的說:“頭髮絲雖然小,但我的頭髮絲卻會勒斷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 她聽了以後,暗暗打定主意。於是,她繼續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盡,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這時,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頭髮,未等魔王驚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就掉到地上,頭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變成了一團火,熊熊燃燒,而且迅速往人間蔓延。這時,婻粽布趕忙把魔王的頭抱起來,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滅了,可頭一放下,火又燒起來了。於是,六個王妻也都趕來了,她們輪流抱著魔王的頭,這樣火才不再燒起來。 後來,婻粽布回到人間,但她仍舊渾身血跡,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跡,紛紛向她潑水。血跡終於洗淨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間。婻粽布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就相互潑水,用潔淨的水洗去身上的汙垢,迎來吉祥的新年。 傳說二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潑水節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 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衝出“火網”,從金沙江裡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乾了,渴倒在山頭上。 於是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傳說三 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侍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追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傳說四 “桑勘比邁”,是傣語,意為傣歷新年。 由於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稱這個節日為潑水節。 關於傣歷新年的來歷有一個傷感的民間故事,傳說人間的氣候本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災。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英達提訴拉,說人間的災難。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 帕雅晚死後,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他變成一位英俊小夥子,佯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談情。 七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夥子的嘴裡瞭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後,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她們想盡辦法探明瞭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髮,製作一張“弓賽宰”(心絃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汙穢,洗去遺臭。 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簡介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緬甸、高棉等國,以及海外泰華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臺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視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瞭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