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取笑

    古代《道德經》也稱《老子》,或稱《老萊子》。《道德經》上下篇不但不是先人學說的彙總,相反,而是取材於公元前1301年(商代)道學先祖老子的遺著《老子》言道家之用。後世只知《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是在朝為史官的老聃所著,殊不知當代還有一個比老聃(名伯陽)還要年長的荊門老萊子,他才是上古《老子》15篇,也有一說為16篇(另附《太一生水》)12萬字的傳承人。《莊子•外物篇》有“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在史書中,凡諡號帶伯的老子皆稱老聃,說明漢代之前的史官(如太史司馬遷)為嫡長子世襲制,而老萊子與諡號為伯陽的老子同祖同宗,但不在朝為官,他才是道學先祖,其學術論文不止《道德經》五千言,而且涉及“生、名、籍、學、仕、著、隱”等很多方面的知識,地方刊物《荊楚風》做了不少有關的分析探索。據說,在湖北發掘的戰國楚墓裡,人們發現了大量簡冊,《道德經》內容只是其中一部分

  • 2 # 牛觀途

    “老子”是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外部環境是春秋比較和平的時期,“科學技術”欠發達,是時代特徵。

    用現代思維,哲學或者科學,用複雜解釋簡單,是很有難度的,那,就從基本同時代的周易五行來解釋。

    大禹治水成就了夏朝的開端,夏,是“水”的國度。商湯滅夏,開啟土克水,土德統龍的時代,周武滅商,開啟木克土,木德統龍的時代。《道德經》出自於此時期。

    木的特點是,木秀火明,在人文上《易經》裡面,代表“很會寫文章”,文體典雅華貴的機率比較高。所以,《道德經》《論語》等,以及佛家的無數經典,都出自於此時期。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編撰成書的。《易經》或《周易》,上託伏羲,下託周文王編撰,佛家“喬達摩悉達多”言行錄,也是由弟子記錄編撰……

    以此類推,《道德經》屬於集體智慧,圖書館管理員李耳老耽、老萊子掛名。

  • 3 # 歐陽7085

    應該是老子寫的。堂堂西周圖書館館長,自然博覽群書。只是,很好奇那個圖書館到底是些什麼藏書。歸藏易?連山易?伏羲傳奇??

  • 4 # 王強的價值經營

    《道德經》札記之一:道德經的正確開啟方式

    不忘初心。小學語文老師就教過我們:要想讀懂一篇文章,我們需要了解文章產生的背景、事由和目的,採用什麼文體,作品型別。

    相傳,當年老子想出國定居,搞不定護照,只好去找關令尹喜走後門,求這位軍政主官幫忙。那年頭找人辦事也是要請客送禮的,孔子就聲稱聽他的課要先送十塊臘肉,還把這個稱之為禮儀。可老子是高階知識分子呀,自然不屑送酒送肉這類俗套。透過交談,老子發現尹喜好讀書,愛談古論今,他們的交談很可能就提到了《易經》註解,當時很多人都在批註《易經》,最著名的就是孔子。要知道,一直以來,人們多愛以談論《易經》顯擺學問。老子決定投其所好,以論證《易經》中關於道與德的觀點,撰寫一篇論文作為禮物送給了尹喜,一則在古代,雙方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多采用這種文體,二則給領導送篇作文,彙報一下思想心得,算不上行賄受賄。尹喜欣然收下老子為他精心準備的這份禮物,自然也幫老子辦成了事。所以,道德經的著作權是老子的,但所有權應該歸尹喜,這是廢話。

    現在我們知道了,道德經是一篇論文,採用“首先提出論點,再從多個方面反覆闡述論據和論證”的論文結構。在道德經開篇,老子首先提出論點“道可道非常道”,針對的就是他們交談中提到的《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所以說,《道德經》是老子論證易經觀點的一篇論文,是在論證易經的基礎上撰寫的哲學著作,主要論點出自易經。如果瞭解並抓住這個關鍵點,對我們閱讀理解道德經將會有巨大幫助。另外,道德經是一部嚴謹、“枯燥”的自然哲學著作,不是文學作品、雜文集,更不是詩歌散文。我們在閱讀道德經的釋文時,務必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認真考證,去偽存真,摒棄那些臆想抒情的成分。

    由於《道德經》忒牛B,大家多誤以為道德的觀點是老子率先提出的,實則更早出現在《易經》。但是由老子全面論證,並形成完整的哲學思想。所以老子的《道德經》被公認為中國哲學的起源,中華文化的瑰寶。

  • 5 # 老農民嘮三農

    對道德經很熟悉嗎?內容很重要。1973年,在馬王堆挖出了2000多年前的老子版本的道德經,舉世震驚。經過一番對比,發現後世的道德經與原版的內容相差很多,很多意思都被篡改。出土的道德經,都被寫在帛書上。只不過它的名字並不叫道德經,而叫老子。分為上下兩篇,德在前,道在後,如果想改個名字,也得叫德道經。

    在1993年,又挖掘出了戰國時期的竹簡,距離老子生活的年代有了一百多年,這是真正的歷史。從這些都可以看出,後世的道德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比如,原版的是至虛,極也;守情,表也,後世的版本將情改為了靜。別看只是一字之差,意思卻有很大的差別。真正的大道,歸根結底都是一個情字,並不是安靜。有了隨風而去的真性情,才能夠活的很灑脫。

    原版說到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後世改為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改變了一個字,整句話的意義完全不一樣了。本來,大道就應該靈活應變,這也是上古思想。可是經過後世的改編,硬生生的改成了儒家思想,簡直很無語。

    原版說到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後世改為了不爭。意思就是如果什麼事情都不爭搶,最後只能被欺負死。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原版都經過了很大的改編。或許只是一個字兩個字的改編,卻使得老子本來的意義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甚至直接導致意義南轅北轍,估計老子要是還活著,肯定會被氣死。

    不過又能怎麼辦呢?大家都沒有見過真正的老子的原版,只是根據一些歷史資料的記載整理出了道德經,自然會與原版的意義有很大的不同。估計以前大家也不知道道德經有了很大的改編,以為道德經就是老子的版本。所以一直沿用很多年,也沒有懷疑。

    但是自從道德經的原版出現之後,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原版的內容是這樣的。沒有對比,就沒有真正的傷害。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真正的老子原版,是不是忽然覺得後世的道德經並不是那麼精闢呢?

    仔細研讀真正的老子,會發現這才是老子的真正思想。比後世的改編版本要精闢很多,有了太多警醒與提示的作用。不妨去仔細品讀一下,說不定會學到更多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校運動會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