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鷹航空
-
2 # 隔壁老Cui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人造衛星的發展才剛剛開始,世界上的首顆人造衛星——前蘇聯的普特尼克一號也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發射的,在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美國也緊跟後發射衛星成為了人類第二個發射衛星的國家,其次就是法國,但是在四五十年代有能力將衛星發射到太空的國家只有美國和前蘇聯。
當時衛星的於地面進行通訊的方式較現在還是相當落後的。前蘇聯在一九五四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衛星用到了四條天線與地面進行聯絡,衛星用到了兩部無線電訊號的裝置,工作原理類似當時的發報機。無線電裝置一個的工作頻率為20.005兆赫,而另一個要高一些頻率為40.002兆赫,發出的訊號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衛星訊號採用電報訊號的形式與地面進行聯絡,每個訊號每隔0.3秒,就發出持續時間約為0.3秒的訊號。美國緊跟其後在一九五八年發射了Explorer一號衛星,衛星內部也有兩部發射器,一部為60千瓦的發射器頻率為108.03兆赫,另一部是10千瓦的發射器以108.00兆赫的頻率發射訊號。
-
3 # 大偉140797056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電訊聯絡都是用無線電通訊的,由於衛星是一種高速移動的飛行物,其通訊方法就不能使用固定地點的無線電方式,接收訊號時要使用高增益天線,傳播訊號時要使用短波或超短波,五十年代後期,用超短波都能夠使通訊時候達到傳輸容量大,傳輸效率高、對雲層穿透力強的作用,傳播訊號的不容易被大氣層吸收而比較清晰。
超短波傳播技術可以利用大氣層的電離層的反射作用進行遠距離傳播,這種技術的使用也催生了微波技術,現在的微波技術已經廣泛應用。
在人類航天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天地之間的通訊技術還是比較落後的,最主要的通訊方式還是依靠無線電。依靠無線電波峰和波谷在單位週期類的數量來進行資料傳遞,通俗的講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航天器與地面測控站之間的無線電通訊是一種頻寬很窄、傳輸速率也很低、訊號質量不夠高的方式。天地之間進行無線電通訊是還會受到各種雜波的干擾,往往需要訊號的放大增益以及濾波處理,才可以實現有效通訊。
在這種傳輸方式下,只能實時的傳輸一些控制命令和引數,這些資料一般在KB級別;非實時的可以傳輸一些低質量的探測器資料,比如語言訊號,圖片級別的還不太可能,視屏資訊更是不可以。
要想實現更遠距離的天地通訊,往往需要依賴於兩個方面的方法:
1、地面上構建測控站網路,這樣就可以滿足地球自轉條件下,測控站能夠24小時實現和衛星的通訊;
2、外太空的中繼衛星通訊輔助,也就是說目標衛星探測器先把無線電訊號傳遞給另外一顆中繼衛星,再由這顆中繼衛星傳遞給地面,反之亦然。這樣就可以實現超遠距離的太空通訊了。
如果要想實現照片或者影片的訊號傳輸,五十年代的最新技術就是返回式衛星,也就是讓衛星先完成拍攝任務,然後返回地面,由技術人員取回裡面的膠捲,這樣就可以獲得資料了。
如今的通訊就比較先進了,雖然也是基於無線電波技術,但是傳輸品質已經大幅上升,不僅語音可是實時傳輸,就是高品質的影片也可以實時傳輸了。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