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喬一凡創客H生活
-
2 # 史論縱橫
我猜大部分人肯定說是1840年以後的晚清,不信就看看後續的答案!
其實清末的時候,雖然雖然中國科學技術等方面嚴重的落後於西方,但是我們不知道啊!在清朝統治者的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政策下,東西方的差距逐漸拉開,在1840年的時候,英國用炮艦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但是,清朝時期的國民意思到了嗎?沒有,包括統治階級都沒有意識到,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打進北京,清朝的統治者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時以地主階級為代表的文人,相繼提出“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於是開啟了洋務運動。
到這個時候,其實清朝的統治者包括老百姓,都是打心眼裡瞧不起西方人的東西,比如,李鴻章給慈禧修了一條鐵路,慈禧看了之後也是鄙夷的。
在民國的時期,由於軍閥混戰,加上日本的侵略,嚴重的削弱了中國的經濟基礎,這個時候,歐美等國經歷第二次工業革命,遠遠甩開了中國,在民國時期的影視劇中,經常說,這玩意是日本的,這玩意是德國的,那一時期傳入中國的東西都被慣以“洋”字,比如“洋火”“洋井”“洋車子”,這些詞語還廣泛應用於現在的農村,但是這種,遠沒有涉及到廣大國民層面。
到新中國成立,西方國家的封鎖,加上十年文革,基本到了談“洋”色變的程度,崇洋媚外的思想被打擊下去。
華人真正的崇洋媚外其實開始於改革開放後,改革開放後,崇洋媚外的思想才在廣大的國民層面傳播開來,尤其是當時從南方走私的家電、日用品等東西,深得華人的喜愛,人們開始拼命的學外語,削尖腦袋想去外國,《中國合夥人》裡面想去外國的俞敏洪沒有出去,但是發現輔導外語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行業,於是有了新東方。
前幾年,中國瘋狂到外國買東西,甚至連個馬桶蓋都要去日本購買,最後發現都是“made in china”,一時間成為笑談,現在在微信上興起的代購,都是這種思想的延續,但是,我們不應該過多的譴責這種思想,而是更多的去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難道就沒有我們自身的原因嗎?
聲討別人,先檢討自己!
-
3 # 辰州觀海
應該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
一鴉(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始終以天朝上國自居,頂瞧不起其他的世界各國——比如說,三國時期,羅馬帝國派人出使東吳,會見東吳皇帝孫權,但是,孫權何曾派人回訪?
比如說唐朝,東羅馬派遣使者會見唐太宗,唐朝何曾派人回訪?
甚至在北宋,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也曾派人出使宋朝,但是宋朝皇帝,依舊沒派人回訪。
說白了,骨子裡就是看不起。
甚至於一鴉以後,二鴉以前,清政府對洋人依舊看不起,比如他們認為,一鴉的戰敗,只是個偶發現象,不能證明中國不如洋人,因此,依舊夜郎自大。
直到二鴉以後,清朝才知道,確實需要學習西洋了。但是那時候,也是覺得洋人也就是科技好,文化思想很一般。
直到甲午以後,清朝才真正知道,自己確實很落後。而所謂的崇洋媚外,應該是始於此時——因為,自卑感來了。
回覆列表
那時中國各方面都很落後,迷信,鴉片戰爭後,太平天國運動就打著基督天主的旗號,外來文化強行進入中國。潛意識地認為西方的就是高,大,上,西方的就是好。西方的神都好。中國的就是落後,低劣。直到今天這種觀念在華人的心裡還是有。
再加那時國內的經濟跟不上,一直把外國的產品當做標本,來仿做。避免不了人們這種“崇洋媚外”的心理,這些現象也可以反映出中國企業的不完善和科學技術的相對落後。如果我們的中中國產品進入了世界尖端,相信有那麼一天,所有華人為能買到中國製造的產品而自豪。
作為華人,要有勇氣和恆心,為祖國建設和發展奮鬥,要有超過洋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