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故事可謂流傳久遠。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餘,一路上搜索詩句,終於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覆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衝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後,不但不治他的罪,還和他一起想,最後認為還是“敲”字佳。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覆琢磨。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古人做詩,反覆推敲,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可謂流傳久遠。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餘,一路上搜索詩句,終於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覆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衝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後,不但不治他的罪,還和他一起想,最後認為還是“敲”字佳。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覆琢磨。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廣為人們傳誦。有家人藏有這首詩的詩稿,拿來一看,發現該句中的“綠”字,詩人一改再改。初雲“到”,後圈去,注曰:“不好”;後改為“過”,復圈去;又改為“入”,旋改為“滿”,先後改了十多次,始定為“綠”。為什麼呢?“綠”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色彩鮮明,喚起江南一片春色,喚起聯想,引起遊子思歸的念頭,與下文的“明月照我還”密切呼應。 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是大文豪蘇軾遊廬山所作,歷來為人們所讚賞。但據《東坡志林》,第二句原為“到處看山山不同”,後來才改為“遠近高低各不同”。“到處看山”,不僅意思與第一句重複,而且語言平平,讀來乏味,改為“遠近高低”,既再現了廬山的特點,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蘊無疑豐富得多,詩意也更加濃厚。
推敲”的故事可謂流傳久遠。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餘,一路上搜索詩句,終於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覆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衝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後,不但不治他的罪,還和他一起想,最後認為還是“敲”字佳。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覆琢磨。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古人做詩,反覆推敲,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可謂流傳久遠。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餘,一路上搜索詩句,終於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覆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衝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後,不但不治他的罪,還和他一起想,最後認為還是“敲”字佳。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覆琢磨。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廣為人們傳誦。有家人藏有這首詩的詩稿,拿來一看,發現該句中的“綠”字,詩人一改再改。初雲“到”,後圈去,注曰:“不好”;後改為“過”,復圈去;又改為“入”,旋改為“滿”,先後改了十多次,始定為“綠”。為什麼呢?“綠”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色彩鮮明,喚起江南一片春色,喚起聯想,引起遊子思歸的念頭,與下文的“明月照我還”密切呼應。 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是大文豪蘇軾遊廬山所作,歷來為人們所讚賞。但據《東坡志林》,第二句原為“到處看山山不同”,後來才改為“遠近高低各不同”。“到處看山”,不僅意思與第一句重複,而且語言平平,讀來乏味,改為“遠近高低”,既再現了廬山的特點,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蘊無疑豐富得多,詩意也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