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洋海軍炮手

    弘治確實一個名聲不錯的皇帝,在《明實錄》以及《明史》當中評價都不錯: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但是,弘治的名聲水分很大,因為弘治性格比較軟弱,總能順從知識分子的意圖,因此投桃報李,知識分子必然會給弘治一個不錯的評價。

    我這個人向來喜歡扒皮,所以就好好扒皮這個弘治。說實話,弘治絕對算不上是明君,我反而覺得越來越像昏君。

    再比如,沉迷於佛道。後果也是相當明顯,就是浪費了大量的財政,畢竟明朝的經濟,尤其是商品經濟並不發達,稅收制度也是相當混亂,所以明朝的財政並不寬裕。再比如織造,更加說明朱佑樘更在意自己的享樂。雖然弘治晚期也開始裁撤部分織造以及貢物,但只是和弘治前期中期相比有所減少,相比於成化、天順年間則是大幅增加。

    第三、歷史評價弘治非常寬厚,但是如果仔細扒皮弘治不是寬厚,是寬縱。對於那些不稱職的文武官員,弘治確實異常寬容大;但是對於官聲不錯的官員,弘治卻又非常刻薄。而且弘治寬縱的不僅僅是不稱職的官吏,還包括宗室。明朝供養宗室被戲稱為國營養豬,宗室在地方上為禍一方,搜刮民脂民膏,甚至在封地內強搶民女、毆打地方官員,甚至截流賦稅。基本上每個宗室成員從出生到死亡都被朝廷保養,明朝國營養豬的財政甚至達到了歲入的200%以上。那麼弘治是如何養豬的。縱容藩王侵佔民田,土地兼併加劇。縱容藩王毆打、勒索官吏、搜刮民脂民膏。當然,弘治寬縱藩王不止於此,還有藩王犯罪被弘治庇護的。如果結合一些案例,你可以發現弘治簡直是黑白不分。再比如,寬縱外戚張氏兄弟,對於張氏兄弟侵奪民產的行為不聞不問,充耳不聞。張氏兄弟犯法,弘治不僅不予知罪,反而迫害揭發者何文鼎,最後何文鼎冤死。再比如,寬縱宦官,看來在明朝只有太監才最能得到統治者的信任。所以,《明史》當中對弘治勤政、愛民、節儉的評價實在是睜眼說瞎話,只不過是因為弘治性格軟弱,經常順從知識分子的意圖,因此知識分子更願意說說弘治的好話罷了。

    最後說一下, 資料來自於《弘治皇帝大傳》。

    全文完

  • 2 # 傷心淵

    表面明君罷了。眾多人記得他的好,顯然文柔之君讓人欣喜。

    《大明律》弘治年間條例頗多,但是條文不痛不癢,十分寬縱,是否對國家真有利呢?這裡僅僅放出一些。

    歷史事蹟我就不涉及了,任何一本明史都有。

    其他文人遺墨我不採信。太多偏見。連司馬光都偏見極深。《資治通鑑》貶低改革派,稱為亂黨。更何況人品更差的明人。

    其實明朝不需要所謂明君。文柔寬縱,修修補補,或者看起來勤政實際完全把握不住大局的所謂明君。而是有能力的暴君。每年文字獄滅門幾家。誰敢不稱聖明,誰敢打著“為民請命”的幌子妄議朝政?然後攤丁入畝,官民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建立完善的工商稅釐系統。打擊走私,開海。軍事周邊戰略上打掉一些蠻強。

    表面來看,明朝皇帝大局在握,幾十年修仙或不上朝也能穩操大權。實際上,國家大政,大局戰略,其主導權並不在皇帝,甚至沒有大局方針。很難看出是由於當時君主的得過且過,還是整個文官集團不作為與極度短視的掣肘。相比之下,清朝能在各個時代調整大政方針,採取有利措施。即使在最衰朽的19世紀中後期也堅持下來(我是仇視蠻清的,不過有些事還要承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盤一出就被搶購一空,剛需者搶不到房,是因為想買房的人太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