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
2 # 百科千尋君
這個名字很有個性啊,誰起的啊。這種魚滅絕的訊息上個月就有了,它是澳洲特有種,分佈極為狹窄,網上能搜到的資料寥寥無幾,原本受威脅狀況是未評估,現在直接被IUCN宣佈滅絕了,分佈範圍狹窄的物種都很脆弱。這種魚拉丁學名叫Sympterichthys unipennis(手動斜體),翻譯成中文就是單翼合鰭躄魚,是目-躄魚亞目-臂鉤躄魚科-合鰭躄魚屬的一個物種,只分布在澳洲塔斯馬尼亞島近海,為澳洲特有種。可能由於它頭上的凸起,酷似莫西幹髮型,而被稱為莫西幹頭光滑手魚。
躄(bì)魚是一大類生活在近海的魚類,它們鰭退化了,游泳能力很差,可以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身體在海底和礁石上行走,所以被稱為躄魚,“躄”就是瘸腿的意思。澳洲人稱它們為手魚(hand fish),也是因為它們的胸鰭像手一樣支撐身體。▲另一個瀕危的手魚物種,紅手魚,學名紅合鰭躄魚。
單翼合鰭躄魚滅絕的訊息在上個月就傳出了,《科學美華人》雜誌7月初發表了一篇《光滑手魚滅絕標誌著一個可悲的里程碑》,裡面寫到: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一直認為海洋是如此浩瀚,以至於不可能對海洋造成可衡量的危害。但我們現在知道人類活動會破壞重要的海洋棲息地,汙染海水,使海洋環境更加酸性。過度捕撈破壞了食物鏈,直接將許多海洋物種推到極度瀕危的處境,並迫使包括斯特拉海牛在內的一些動物徹底滅絕。今年3月,光滑手魚(Sympterichthys unipennis)正式成為第一個宣佈滅絕的現代海魚。這種光滑手魚曾經很常見,是歐洲探險家在澳洲描述的第一批魚類之一。科學家們還不確定到底是什麼使這種物種滅絕,但該地區的其他物種正受到拖網捕魚、汙染和氣候變化的威脅。
1967年之前,塔斯馬尼亞地區一個大型扇貝漁場導致了許多手魚的死亡,因為它破壞了魚類的棲息地,而且漁民們會誤捕到很多手魚,因為手魚沒有食用價值,除了做觀賞魚之外,它們沒有其他用處,所以會被扔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一份宣告中說,光滑手魚的滅絕,以及目前其他13種倖存的手魚物種受到的威脅,都可以歸結為底層捕撈活動、汙染和產卵棲息地的破壞。
回覆列表
全球第一種海魚滅絕:莫西幹頭光滑手魚,留給人類還有多少時間?
生活在澳洲塔斯馬尼亞淺海、眼睛外突,頭上到背部具有標誌性的莫西乾式的背鰭,永遠都像欠它3000塊一樣表情,看起來非常可愛、胸鰭像兩隻手一樣的光滑手魚,經過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確認已經滅絕,成為有記錄以來第一種滅絕現代海水魚!
光滑手魚的近親:紅色手魚(極度瀕危)
這種識別度非常高的海魚,到底是怎樣滅絕的?1802年,法國自然學家弗朗索瓦•佩隆在塔斯馬尼亞東南部發現了這種魚類,當時他就用攜帶的標本網兜在淺海隨便一撈,這種後來被稱為光滑手魚的魚就在網兜裡了,可見這種魚類在當時的豐富程度!塔斯馬尼亞淺海溫暖的水域非常適合它們生存!
200多年前隨處可見,200年後怎麼就滅絕了呢?
光滑手魚是一種底棲魚類,各位看它們的造型也就知道,這種魚類不擅長遊動,它們大多數時候都靜靜的待在海底,而且它沒有幼蟲期,成年後也懶得動,即使被騷擾,也就是換一個地方安靜的待著而已!
這種習性使得它們在應對環境改變時非常脆弱,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生態學家格雷厄姆·埃德加(Graham Edgar)稱光滑手魚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海床上,偶爾會移動幾米,它們的繁殖與成年後的習慣,使得它們是一種種群非常聚集的物種,因此光滑手魚自人類活動加劇以來,一直就有滅絕的風險!
光滑手魚曾經是19世紀歐洲探險家調查的第一批魚類,而且科學的取樣非常頻繁,但從來都沒有一起正式的研究報告!埃德加領導的一個光滑手魚調查小組經過多年考察後,在今年早些時候不得不做出一個結論,這種光滑手魚已經滅絕,甚至人類都不知道最後一條光滑手魚是怎麼消失的!
弗朗索瓦•佩隆
人類到底是如何影響海洋的?塔斯馬尼亞島也就是塔斯馬尼亞州,這是澳洲最南端的陸地,也是一個旅遊勝地,除了一些海港和開放的海灘外,塔斯馬尼亞島上很多海岸線是人跡罕至的,為什麼這種在淺海底部,與世無爭的底棲魚類,甚至還沒來得及告個別,就靜悄悄的消失了呢?
其實在澳洲東海岸的大堡礁就能找到答案!這是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BBC有大量的紀錄片取景地就在此處,那絕美的海底珊瑚風景,種類繁多的海洋魚類穿行於海底森林,甚至為了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種花家還買了臺3D電視,戴上偏振眼鏡觀看立體的BBC大片!可惜只有幾次就徹底封存了!
大堡礁一直以來就遭遇一個非常嚴重的珊瑚礁白化事件,這是珊瑚礁的癌症,原因的海洋溫升和酸化,珊瑚蟲對溫度非常敏感,水溫升高1℃就 可能迫使它們離開而導致珊瑚死亡!從工業化時代以來,人類的活動使得全球溫度上升了1.15攝氏度,儘管看起來不高,但這海水溫度上升已經讓北大西洋暖流更深入到北極,會加速更高速度的海冰融化!
珊瑚白化後周圍一片死氣沉沉
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多久?地球這個超級大生態有很子系統的迴圈構成,比如大氣圈和水圈,它們是生命支援必須的基礎迴圈,以它們為基礎建立的地球生態環境是環環相扣的,儘管經常有人鼓吹生態崩潰,但憑良心說地球生態的自我恢復能力很強!
但全球氣溫上升正在迅速破壞這一點,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中心Garry Peterson的研究團隊稱,全球大約有300個將要達到臨界點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比如降水減少,森林會變成草原,降水增多,土壤大量流失,海洋富營養導致海洋中氧氣減少,死亡區增多等等。
Peterson團隊的研究發現,這些臨界點之間還會互相影響,比如南極西部的冰原融化不僅會大幅改變南極,全球海平面也將上升3米,比如世界低地荷蘭將遭受滅頂之災,當然太平洋上那些可憐的島國也將淹沒水下!
但人類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些臨界點的到來,仍然還沉浸在自我安慰的氣氛之中,甚至連氣候大會達成的巴黎協定都有國家打算不再執行,還稱什麼美國優先,可能留給人類的時間可能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