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深度揭秘

    秦國在前262年攻南韓上黨,上黨降趙,趙國名義接手但並沒有與秦軍直接決戰,隨後秦國又用了兩年基本吞併上黨,兵鋒直指趙國本土,廉頗才領軍20萬和秦軍在長平對峙,當時已經是公元前260年的事了。趙國平陽君在反對接收上黨時說:“秦以牛田,水通糧。”而趙國本土和上黨還隔著太行山脈,運送糧食應該比秦國的水運損耗率更大。更何況秦國國力更強和動員機制更加先進。我認為如果廉頗守的話,趙國應該會被秦國耗死。趙國戰勝秦國唯一的希望就是其他國家的援軍。

    秦國發動長平之戰根本就不是為了上黨,或者說不是為了趙國的任何一個城池,為了城池有必要發動那麼大的戰爭?投入那麼大的國力?或者說為了城池有必要坑殺降卒?給自己留下重大歷史汙點。秦國最終的想法是弱化趙國。

    趙國45萬人不全是軍人,有許多年老後勤保障等。到國家層面的大利益面前我不認為離間計會成功,趙王換掉廉頗的原因是趙國國力實在耗不起了,必須換個主動出擊的蔣帥,所謂離間計成功只是趙王順水推舟不得不做出的選擇。趙括是個有能力的人。很佩服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使一個小小的趙國能在戰國後期跟秦國對打。長平死了幾十萬士兵依舊能在後來打秦國,實在厲害。

    就算雙方死耗,趙國也會被拖死,秦華人口、糧食、財富都比趙國強。廉頗之所以會下臺,就是因為他死守不出,趙國快撐不下去了,才會寄希望於趙括,希望他戰神附體、速戰速決,最後趙括主動出擊中了白起包圍圈。正確的做法是專心把這20萬兵養好待秦軍變化,而不是讓部隊出戰。也不是拒絕上黨,拒絕上黨,強的就是會打弱的,上黨只不過是個藉口,沒這個藉口也會找別的。不能打只能不打,可戰之機如果始終等不到滅亡也沒辦法,但只能等等就對了啊。也許白起突然死了不就能打了?難道因為這二十萬養不起讓他們早點死了還能儲存點國力?秦軍糧草除了關內,還有部分是河內郡,河內郡的老少都被徵發為民夫。

    會不會是秦國把每個趙國可以上趙王名單的將軍生平記錄給白起和範椎,讓範從人心看趙王會選誰,讓白起看那個軍事能力弱不行,綜合考慮出趙括既然趙王會選,白起又打得過的人,由此反間計為趙括,趙王不成熟啊,這種大戰敢用年輕人,自己找死,漢武帝就讓中年衛青為元帥,霍去病為分兵。而且看地圖知道趙國持久戰有利,因為邯鄲就在上黨下面,而咸陽則老遠了,其實大家高看了蜀國對秦國糧食作用,都江堰之前蜀國窮,而且出蜀國難,用出去一粒糧食路上可能消耗五粒,再從咸陽估計前線吃一粒後面要消耗十粒,所以秦國更消耗不起,糧食不足,才反間計。

    另外,不要覺得關內太遠,糧草不濟,實際上,秦軍可以從涇河、渭河直下黃河,走孟津、沁水,水路+陸路運輸到前線,而趙國也要翻過太行山南段,運輸優勢並不大。

    而且,秦國的耕戰體系,邯鄲的商業帝國,存糧不是一個體量的,實際上邯鄲一直存糧不足,長平之戰開戰之前,外交挫敗,不僅援兵求不到,連糧食都不好買到了。

    所以,長平決戰是趙國被迫發起戰術進攻,從戰略上處於被動狀態,所以被秦軍牽著鼻子走,而趙括是來前線執行進攻戰術的……

    我個人以為,如果堅持用廉頗,大概三個可能性,

    第一,放棄上黨郡,退守林州、涉縣一帶。

    第二,扛不住國內壓力強行進攻,失敗,退守。

    第三,強行進攻中伏被圍,戰略大決戰歸根結底,打得還是國力。

    其實趙括打的也不錯了。三年下來也殺傷了大半秦軍,加上秦軍基數大,其實基本上是一比一的傷亡,雖然不算什麼經典戰役,但是對手是白起,算是一個稱職的少壯派軍官。雖然看起來趙軍第一仗敗了,加上白起撤軍,基本上達成了趙國的戰略目標,而且撤換白起後的兩仗,趙軍大敗秦軍,其實秦國吃虧更大,司馬遷寫的太隱晦了而已。

    先不說糧食問題。換將趙括前,趙國在長平戰場才一二十萬人吧?三百萬的人口少了一二十萬勞動力,莊稼還是能收的。作為守城方,趙國就可以利用城牆優勢比秦國少出不少士兵,反之秦國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和糧食資源。如果趙孝成王有點戰略眼光和政治頭腦,趙國和秦國誰會先撐不住?!趙孝成王擔心糧食短缺其他鄰國打趙國主意,秦國也怕啊!這場戰爭本身就是一種政治之外的博弈。只可惜趙孝成王太年輕,對父親留下的這一批人不信任,又沒能力完全掌控這些老臣,終究鬥不過親昭襄王這隻老狐狸。

    秦國相對六國是變法最徹底的,是脫胎換骨式變革,經過幾代人的累積,深入每個秦人的骨髓,長平之戰也是秦趙兩國之間,除過將領,武器,人數多寡,到最後更是國家國力的較量,更是後勤保障的比拼,秦國光後勤運糧動員60萬百姓,更有四川和渭北的糧倉支援,也是戰國爭霸最大以及最後的一戰,誰都輸不起,名將不過是其中一環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生嬰兒身患疾病就該活埋嗎?你們對這件事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