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貢。子貢這個人,不僅辯才無礙,辦事通達,而且善於經商,富可敵國。在當時,子貢的名聲、地位跟孔子不相上下。甚至有人認為,子貢超過了他的老師。
比如,當時有個叫叔孫武叔的官員就公開在朝堂上說,子貢比他的老師仲尼還要厲害些。當這些話傳到子貢耳朵裡的時候,子貢是怎麼反應的呢?他說:
——拿圍牆來比喻,我家的圍牆只及肩膀,誰都能夠看到裡面的好。我老師的圍牆卻有幾丈高,不得其門而入,看不到宗廟之美,房舍之多,能夠找到大門的人很少。那麼,武叔老先生說這樣的話,不是很自然嗎!
大概叔孫武叔這個人,跟孔子有過節,或者是不喜歡孔子。又有一次,武叔毀謗孔子。子貢毫不客氣地制止他說:
——別這樣。我老師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能如山丘,可以逾越。仲尼好比日月,是沒辦法逾越的。人就算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傷害呢?不過顯示其不自量力罷了。
我們曾經為了表達對領袖人物的無比崇敬,把領袖比作太陽。而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子貢對待他的老師,也正是這樣的感情。可見孔子在子貢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偉大!
有個叫陳子禽的人也對子貢說,你大概是對孔子客氣吧,他怎麼可能比你還強呢?子貢回答說:
——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有知,一句話可以表現無知,所以說話不能不慎重。他老人家之不可及,好比天不可以用階梯爬上去。他老人家如果成為領導,那就是叫老百姓人人立足社會,百姓就能自立;一引導百姓,百姓就會前進;一安撫百姓,百姓就能從遠方來投靠;一動員百姓,百姓就能同心協力。他老人家,生得光榮,死得可惜,怎麼能夠趕得上呢?
孔子去世後,別的弟子都為老師守孝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孝六年。子貢對於孔子之虔誠可知!
以子貢的富裕,可比現在的馬雲。設想一下,假設馬雲以如此崇敬的態度對待他的一位老師,而這位老師雖然不是現任省部級高官,卻是曾經擔任國家總理、天下聞名的人物,你會覺得這個人沒有“過好這一生”嗎?!更何況,這位老師還有另外七十一位各行各業的精英弟子!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些人就算每人每年送他家一條臘肉,也遠遠超出了孔子的生活需求!
因此,孔子有條件過這樣的生活: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黴爛發臭,魚肉腐敗,不吃。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成熟的穀物菜果,不吃。割得不正的肉,不吃。沒有調味的醬,不吃。席上肉雖多,但吃它不超過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市場上買來的酒、肉乾,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不多吃。
看看孔子吃飯的這些講究,即便是2500多年後、大國崛起的今天,尋常百姓人家,又有誰能做到?!而在當時,這應該可以達到帝王家的水平了!由此我們不難想象,孔子在世的時候,過的是相當奢華的上流社會的貴族生活!這樣的人,你竟然說他沒有過好這一生?!
事實上,無論是從“名”(聲名),還是從“實”(利益)而言,孔子都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比擬的!
題主之所以有這樣的誤解,大概無非是因為,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到處推行他的仁政,至死也未能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孔子的人生失敗。因為孔子的一生,除了遊說國君、推行仁政之外,他還是一名成功的老師——他是教師行業的祖師爺!即使在他漂泊的那些年,身邊也簇擁著眾多弟子。也因此, 當他被人圍困,絕糧,他依然有心情來唱歌!因為他知道,其他弟子們早晚會來救他!如果是孔子孤身一人,陷入絕境,我不信他還能這麼樂觀,即便他是聖人!
再者,孔子在生前,雖然未能成功推行他的“仁義”,但在他死後300多年,漢儒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就標誌著孔子周遊列國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只不過成功來得有點遲而已。
而孔子對於子孫後代的庇廕,則早在漢高祖時代就開始了。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第八世孫孔騰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長孫便一直享有世襲爵位。之後的千年時間裡,封號屢經變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為衍聖公,其後一度改為奉聖公,又改回衍聖公,後世從此一直沿襲此封號。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民國政府取消衍聖公稱號,改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孫,襲封31代衍聖公孔德成,成為末代衍聖公,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衍聖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聖公府(今孔府),是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禮,譜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聖公因得益於先祖孔子榮耀,成為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
中國歷史上,向來是皇帝輪流做。皇帝是一份非常危險的職業,當皇帝要時刻提防周圍的人搞陰謀、奪權篡位,隨時有可能莫名其妙地被死亡,所以皇帝長壽的人極少。但是,孔子嫡系長孫的世襲封爵,卻絲毫不受政權更迭的影響,比皇位穩固得多,且歷經兩千年之久,這在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後世譽孔子為“素王”。所謂“素王”,就是雖然沒有土地,沒有人民,但只要華夏文明不滅,他的王位就會存在!
你怎麼可以說,孔子沒有過好這一生!
喜愛《道德經》的朋友,不妨繼續閱讀下一篇:
大道齊元:為什麼《道德經》中沒有“努力”這個概念?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貢。子貢這個人,不僅辯才無礙,辦事通達,而且善於經商,富可敵國。在當時,子貢的名聲、地位跟孔子不相上下。甚至有人認為,子貢超過了他的老師。
比如,當時有個叫叔孫武叔的官員就公開在朝堂上說,子貢比他的老師仲尼還要厲害些。當這些話傳到子貢耳朵裡的時候,子貢是怎麼反應的呢?他說:
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拿圍牆來比喻,我家的圍牆只及肩膀,誰都能夠看到裡面的好。我老師的圍牆卻有幾丈高,不得其門而入,看不到宗廟之美,房舍之多,能夠找到大門的人很少。那麼,武叔老先生說這樣的話,不是很自然嗎!
大概叔孫武叔這個人,跟孔子有過節,或者是不喜歡孔子。又有一次,武叔毀謗孔子。子貢毫不客氣地制止他說:
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別這樣。我老師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能如山丘,可以逾越。仲尼好比日月,是沒辦法逾越的。人就算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傷害呢?不過顯示其不自量力罷了。
我們曾經為了表達對領袖人物的無比崇敬,把領袖比作太陽。而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子貢對待他的老師,也正是這樣的感情。可見孔子在子貢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偉大!
有個叫陳子禽的人也對子貢說,你大概是對孔子客氣吧,他怎麼可能比你還強呢?子貢回答說:
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君子一句話可以表現有知,一句話可以表現無知,所以說話不能不慎重。他老人家之不可及,好比天不可以用階梯爬上去。他老人家如果成為領導,那就是叫老百姓人人立足社會,百姓就能自立;一引導百姓,百姓就會前進;一安撫百姓,百姓就能從遠方來投靠;一動員百姓,百姓就能同心協力。他老人家,生得光榮,死得可惜,怎麼能夠趕得上呢?
孔子去世後,別的弟子都為老師守孝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孝六年。子貢對於孔子之虔誠可知!
以子貢的富裕,可比現在的馬雲。設想一下,假設馬雲以如此崇敬的態度對待他的一位老師,而這位老師雖然不是現任省部級高官,卻是曾經擔任國家總理、天下聞名的人物,你會覺得這個人沒有“過好這一生”嗎?!更何況,這位老師還有另外七十一位各行各業的精英弟子!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些人就算每人每年送他家一條臘肉,也遠遠超出了孔子的生活需求!
因此,孔子有條件過這樣的生活: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糧食不嫌舂得精,魚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黴爛發臭,魚肉腐敗,不吃。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成熟的穀物菜果,不吃。割得不正的肉,不吃。沒有調味的醬,不吃。席上肉雖多,但吃它不超過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市場上買來的酒、肉乾,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不多吃。
看看孔子吃飯的這些講究,即便是2500多年後、大國崛起的今天,尋常百姓人家,又有誰能做到?!而在當時,這應該可以達到帝王家的水平了!由此我們不難想象,孔子在世的時候,過的是相當奢華的上流社會的貴族生活!這樣的人,你竟然說他沒有過好這一生?!
事實上,無論是從“名”(聲名),還是從“實”(利益)而言,孔子都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比擬的!
題主之所以有這樣的誤解,大概無非是因為,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到處推行他的仁政,至死也未能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孔子的人生失敗。因為孔子的一生,除了遊說國君、推行仁政之外,他還是一名成功的老師——他是教師行業的祖師爺!即使在他漂泊的那些年,身邊也簇擁著眾多弟子。也因此, 當他被人圍困,絕糧,他依然有心情來唱歌!因為他知道,其他弟子們早晚會來救他!如果是孔子孤身一人,陷入絕境,我不信他還能這麼樂觀,即便他是聖人!
再者,孔子在生前,雖然未能成功推行他的“仁義”,但在他死後300多年,漢儒董仲舒向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就標誌著孔子周遊列國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只不過成功來得有點遲而已。
而孔子對於子孫後代的庇廕,則早在漢高祖時代就開始了。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第八世孫孔騰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長孫便一直享有世襲爵位。之後的千年時間裡,封號屢經變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為衍聖公,其後一度改為奉聖公,又改回衍聖公,後世從此一直沿襲此封號。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民國政府取消衍聖公稱號,改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孫,襲封31代衍聖公孔德成,成為末代衍聖公,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衍聖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聖公府(今孔府),是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禮,譜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聖公因得益於先祖孔子榮耀,成為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
中國歷史上,向來是皇帝輪流做。皇帝是一份非常危險的職業,當皇帝要時刻提防周圍的人搞陰謀、奪權篡位,隨時有可能莫名其妙地被死亡,所以皇帝長壽的人極少。但是,孔子嫡系長孫的世襲封爵,卻絲毫不受政權更迭的影響,比皇位穩固得多,且歷經兩千年之久,這在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後世譽孔子為“素王”。所謂“素王”,就是雖然沒有土地,沒有人民,但只要華夏文明不滅,他的王位就會存在!
你怎麼可以說,孔子沒有過好這一生!
喜愛《道德經》的朋友,不妨繼續閱讀下一篇:
大道齊元:為什麼《道德經》中沒有“努力”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