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鍾格,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獨立遊戲之所以能成為獨立遊戲,往往都是因為它的開發者比起應不應該,更加註重的是想不想。同為開發者,完全支援《太吾繪卷》應該要把遊戲完成到自己滿意的樣子才結束。
無論這在商業上是一個好的決定還是一個壞的決定,這是關乎獨立精神的事情。作為玩家或許認為在這部作品行做妥協,然後做更好的作品是個好選擇。但只要作者本身不是這麼想的,就沒人能逼迫他去做下一款作品。而且,也沒人能保證下一款作品就是不妥協的。
從題目應不應該的角度來看的話,就從商業角度的方向來看待這個問題。
評價數和銷量成正比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
(補充:下面算的是月銷量和月收入,意在估計螺舟目前的現金流狀態,他們之前賺了一筆錢,這個是大家都清楚的,但題主依然擔心現金流為負,坐吃山崩,只不過想說明螺舟的現金流雖不算寬裕,但目前也未至於有大虧損出現。)
這裡取個經驗公式:評價數 × (20 ~ 60) ≈ 銷量 (括號內的數字根據遊戲不同會差很遠,純參考性質)
所以估算月銷量(近30天)在:8500 ~ 25500之間不太知道太吾的打折情況,姑且按原價68元計算。
估算月營業額範圍在:58萬 ~ 173萬
扣掉steam平臺分成和部分退款,暫且算扣40%吧
估算steam的月收入範圍在,34.8萬 ~ 103.8萬
當然還會有其他平臺的收入在,但一般steam才是大頭,這裡就不估算了。
steam的收入範圍是有浮動的,單機遊戲銷量整體一般會一直下行也是事實。
上面取的這個月(2020年5月)有五一假期但無什麼大型的打折活動,應該算是比較普通的一個月份,碰上大型打折活動收入會提升很多。有時候2~5倍的情況也是有的。但這些都不估算了。
以這個收入水平,要撐起一個30人團隊不能說是輕鬆的,但也不能算得上是不現實的或者是自殺式的。特別是考慮到之前太吾的總銷量為他們攢下的一筆資金。
從純商業考慮的邏輯看,是把遊戲做好,做好口碑,希望正式版能再帶來一波銷量,也為下一款作品護航。還是現在抽身離開,再做新作,那可以說選哪個都可以。
我想說的是,螺舟的情況大概未有到非要在理想和生存之間二選一的緊迫。那為什麼不能讓製作者為自己的理想再努力一下呢?這不才是玩家和製作者都希望的麼?
大家好,我是鍾格,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獨立遊戲之所以能成為獨立遊戲,往往都是因為它的開發者比起應不應該,更加註重的是想不想。同為開發者,完全支援《太吾繪卷》應該要把遊戲完成到自己滿意的樣子才結束。
無論這在商業上是一個好的決定還是一個壞的決定,這是關乎獨立精神的事情。作為玩家或許認為在這部作品行做妥協,然後做更好的作品是個好選擇。但只要作者本身不是這麼想的,就沒人能逼迫他去做下一款作品。而且,也沒人能保證下一款作品就是不妥協的。
從題目應不應該的角度來看的話,就從商業角度的方向來看待這個問題。
評價數和銷量成正比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
(補充:下面算的是月銷量和月收入,意在估計螺舟目前的現金流狀態,他們之前賺了一筆錢,這個是大家都清楚的,但題主依然擔心現金流為負,坐吃山崩,只不過想說明螺舟的現金流雖不算寬裕,但目前也未至於有大虧損出現。)
這裡取個經驗公式:評價數 × (20 ~ 60) ≈ 銷量 (括號內的數字根據遊戲不同會差很遠,純參考性質)
所以估算月銷量(近30天)在:8500 ~ 25500之間不太知道太吾的打折情況,姑且按原價68元計算。
估算月營業額範圍在:58萬 ~ 173萬
扣掉steam平臺分成和部分退款,暫且算扣40%吧
估算steam的月收入範圍在,34.8萬 ~ 103.8萬
當然還會有其他平臺的收入在,但一般steam才是大頭,這裡就不估算了。
steam的收入範圍是有浮動的,單機遊戲銷量整體一般會一直下行也是事實。
上面取的這個月(2020年5月)有五一假期但無什麼大型的打折活動,應該算是比較普通的一個月份,碰上大型打折活動收入會提升很多。有時候2~5倍的情況也是有的。但這些都不估算了。
以這個收入水平,要撐起一個30人團隊不能說是輕鬆的,但也不能算得上是不現實的或者是自殺式的。特別是考慮到之前太吾的總銷量為他們攢下的一筆資金。
從純商業考慮的邏輯看,是把遊戲做好,做好口碑,希望正式版能再帶來一波銷量,也為下一款作品護航。還是現在抽身離開,再做新作,那可以說選哪個都可以。
我想說的是,螺舟的情況大概未有到非要在理想和生存之間二選一的緊迫。那為什麼不能讓製作者為自己的理想再努力一下呢?這不才是玩家和製作者都希望的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