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樓書坊

    在現在人眼裡,大多隻知道清明節,而不知道什麼是寒食節,而清明似乎總是和祭祖掃墓聯絡在一起。

    但是,如果經常讀古詩詞的話就會發現,清明節和寒食節在日期上其實非常接近,而且之前寒食節在詩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並不亞於清明節。

    此外,寒食節的一些風俗也和清明節有些接近。那麼有人要問了,寒食節和清明節是一回事嗎?

    準確的說,寒食節和清明節並不是一個節,因為寒食節是在清明之前(一天)的,只是現在前者已經被後者吸收了。所以,現在人只知道清明節而不知道寒食節,也就不奇怪了。

    寒食節的由來,據說有這麼個傳說:

    春秋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為之充飢。重耳歸國為君後,群臣皆有賞,獨介子推不願受封而攜老母隱居於綿山。

    後來,晉文公親至綿山請介子推出仕,然而後者不願為官,躲避更深。一怒之下,重耳下令放火焚山,以逼迫介子推出山,結果介子推與母親被燒死柳下。

    事後,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下令在這天不準生火只吃冷食,即所謂寒食節由來。

    當然,割股也好,燒山也罷,都是一種說法,並不怎麼美好。如唐詩人孟雲卿所云:“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是此意也。

    竊以為,寒食之意,意在節約防奢,譬如江西風俗,大年初一不起火、只寒食,最起碼當天不能再做新菜。其意無他,一則節儉之意,一則有助消化。

    因為南方風俗,大年三十是吃得最豐盛的一頓,食多傷胃,居安思危啊。

    到唐宋以後,寒食節似乎與清明節逐漸合二為一了,因為兩宋尚有寫寒食者,此後則多寫清明而不寫寒食。

    其中原因,恐怕也是因為寒食於清明不但日期接近,而且其功能也接近吧!

    不過,有意思的是,寒食節是禁止煙火的,而現在的清明節多燒紙錢甚至燃放爆竹,也沒有聽說清明節需要寒食的習慣。

    從這個意義上說,寒食節其實已經完全消失了,清明節的祭祖意義更加突出了。由此,現在人們忘記寒食節也就不奇怪了。

  • 2 # 麻辣一加一

    以宋朝為例回答這個問題。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詩人多是善感的,即使在清明時節的盎然春色中,黃庭堅也忍不住抒發一下悽苦的愁思。與這種主觀情緒形成對比的是,《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孟元老則是客觀記錄了宋朝清明節的遊樂景象。他寫道:“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相互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

    清明節即是寒食節的第二天。宋朝以冬至後105天為寒食,又稱為“百五節”、“禁菸節”。這一風俗起源很早,相傳晉國公子重耳取得政權以後,有大恩於重耳的介子推不願為官,隱居山林,為找到介子推,重耳下令放火燒山,結果卻將介子推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寒食前後共計三天不舉火是傳襲很久的習俗。

    寒食的前一天在宋朝叫“炊熟日”,每戶人家在“炊熟日”之前提前準備好未來三天的飯食,《東京夢華錄》記載,這天人們把面做成的棗餅飛燕串起來插在門楣,謂之“子推燕”。無論官民家家插柳,門口屋簷一片青綠,景象新鮮。

    寒食節,宋朝人會舉行冠禮。中國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示已是成年人。什麼時候舉行冠禮,古代沒有統一規定,到宋朝形成寒食舉行冠禮的習俗。

    清明節取新火的習俗在宋朝也得到繼承。這一天,皇宮內的侍者會用榆木鑽火,最先進火者還獎給“金碗、絹三匹”。皇帝把火賜給臣僚,這是鑽燧取火風習的延承。

    擔酒上墳掃墓以盡思時之敬,是宋朝寒食和清明最重要的節日活動。

    皇宮對掃墓格外重視,宮室的親戚也分別到各陵墓祭祀拜陵。宋朝祖先陵墓在河南,南渡後只有臨時的殯葬地。皇室近親也分別派人到諸陵“行朝享禮”。清明這一天對諸宮王妃、各王子的墳墓也要進行享祀禮。北宋時,皇家還出車馬到奉先寺道者院,祭祀諸宮人墳。掃墓隊伍浩浩蕩蕩,人穿金裝,車掛紫幔,錦帛纏額,珠簾垂窗,一派皇家氣象。隨皇家祭陵的禁衛軍列隊跨馬,奏響軍樂。他們旌旗鮮明,軍容雄壯,人精馬銳,看熱鬧的百姓塞滿了道路。

    掃墓祭祖作為一種儀俗,並沒有多少傷感的氣氛,相反宋朝的寒食和清明呈現出越來多多的娛樂性。

    節日裡的爭標,是專門供皇帝欣賞的一種表演和競技活動,包括:水傀儡、諸軍百戲、賽龍舟等,場面喧闐。

    范成大的《寒食郊行書事》將鏡頭對準了節日的民間:“媼引濃妝女,兒扶爛醉翁。深村時節好,應為去年豐。”女性打扮得俏麗,男性飲酒為樂,心思已不在墳中的逝者,而是放在時節的遊樂上,這都是去年有了好收成的緣故。

    清明節,東京街市上賣祭品的很多,紙紮的閣樓都堆在鋪子門前,又是一道時令風景。攜運祭品前往郊外掃墓,人們也藉此形成清明踏青的習俗。這個時節,天氣晴和,氣候宜人,花紅柳綠,人們都到著名園林觀賞花木,或到郊外觀賞春景。人們在這天也會喝酒,暮色降臨時才帶著醉意回到城市。回去的時候,人們帶著棗餅、炊餅、黃胖(泥娃娃)、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雛等鄉下的土特產。回城的轎子用摘下來的楊柳雜花裝飾,從轎頂四垂而下,很是清新耀眼。

    整個寒食前後,東京的坊市會賣各種當令食品如稠餳、麥糕、乳酪、乳餅之類。

    南宋以後,臨安人清明遊春更為普遍,祭掃多在南北兩山之間。一時車水馬龍,女子們淡妝素衣,牽著孩子,提著酒壺和菜餚點心,到村店人家,吃喝休息,一直要到晚上才回家。

    這一天,富人們尤其愛到著名的園林飲宴尋歡。車馬往來繁盛,臨安城門那裡都出現了堵車現象。西湖更是遊人喜愛的地方。彩舟畫舫上,有錢人家隨船行樂。這一天還有龍舟比賽可以觀看。臨安城裡的,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鑼鼓喧天。

    西湖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寒食節裡的各種文娛演出就在這裡進行。有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斛鬥、舞盤和各種禽蟲之戲。還有外地來的樂伎,吹拉彈唱。遊西湖的人們在船上聽歌看舞、喝酒作樂,不知不覺就到了晚上。直到月上柳梢,湖面上的歌聲、絲竹聲還此起彼伏。下船上岸回家時,男騎馬,女乘轎,童僕挑著木魚、龍船、花籃、鬧竿等回家,準備饋贈親友。

    這些享樂活動自然帶動了節日消費的興旺。應該說,宋朝的人,也早就認識到了假日經濟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300多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