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放歌聲野老梁
-
2 # 申牛春
謝謝悟空的邀請,因攰其父母都是屬解放牌,三年自然災害牌,文革牌汽車,小扳車,小推車,一步一坑走過來的,他們經歷了風雨幾十年的磨鍊,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和勤儉持家,懂得敬老愛幼,懂得禮貌待人,懂得身教重於言教,懂得感恩和識別政治的能力,雖經歷文革,下放,企改下崗,但無怨言,無悔於國家,無悔靑春。因此,他(她)們在對待子女相對苛刻,要求甚嚴,戲稱:獅爸虎媽!虎父無犬子!從當前八零後,九零後爭當中流坻柱,處處挑大樑,人人當先便說明家教,師教,自教重要性。
-
3 # 東方連話
總的來說,八九十年代還在改革開放之初,社會發展程度和開放程度都比現在要差一些,城市化的程序也沒有現在這麼劇烈。生活在鄉間的人們還佔據大多數,人們大多尚在混沌而原始自然的質樸之中;物慾雖然已經抬頭,但是終究還有諸多既往道德的底線約束著。我想,題主所說的那個時代的“樸實”,大致上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後來,在初級階段的原始積累的過程中,各種沒有底線只有目的的非道德甚至是違法行為的廣泛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那種原始的自然狀態,使整個社會上的思潮與行為模式出現了很大變化。
而思想的空前開放也帶來了多元化的發展傾向,這種傾向既表現在經濟行為中,也表現在人們的文化認知與日常生活選擇上。
真正互相尊重、以禮待人的精神文明在倉廩實而知禮節的過程逐漸到來之前,一時陷於困頓。在這樣的困頓裡,人們自然會有一種懷舊的感受,覺著以前更好。其實只有否定之否定,在豐富了認知與判斷以後,在更高層次上有意識地重歸文明,才是人類社會真正理想狀態的文明。
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說,倒是覺著八九十年代固然總體風貌上是樸實的,但在整體上說,還是現在表現出來的現代文明的普遍性,要遠遠高於那個年代。
-
4 # 恐龍之想
很多人覺得80、90年代的人比現在的年輕人樸實,其實這是一種時代印記,不同年代的人,他們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有著巨大的不同,造就了方方面面的差異,從思想觀念的不同到外在表現的不同,再到認知標準、評判結果的不同。這種現象,既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
中國近二三十年的快速發展,社會生活瞬息萬變、應接不暇,有些事物只有幾年的壽命,比如電子產品,象BP機、大哥大、MP3,甚至來不及與我們說聲再見,就已經銷聲匿跡,不見蹤影。閱歷不同,必然觀念不同、境界不同,中老年人用上智慧手機,感覺與過去相比已經美上天了;但在現在人看來,只是正常標配而已,絲毫談不上奢華。剛上班拿過百元月工資的我們,與現在畢業月薪3000元的年輕人,對金額、物價的感性認識肯定有天壤之別。思想觀念的不同,必然帶來外在表現行為和評判標準的不同,象上面所說的包括電子產品、服裝穿戴、精神追求、娛樂生活等各個方面,年輕人可能認為就是正常生活必需而已,中老年人就會判定為過分追求時尚、奢華,認為他們“不夠樸實”。個人認為,這是先入為主、認識誤區,甚至有時把一些青春活力、冒險闖勁,當成了浮躁虛華。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也確有一少部分“小年青”過度攀比、拜金,突破家庭和自身實際經濟狀況,過度消費、浪費,這顯然也是不對的,但不是主流。
總之,隔代人特別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對於在思想觀念、生活工作、為人處事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儘可能地相互理解與包容,切勿動輒打上“不樸實”的標籤。這也也算是“求同存異”了。
-
5 # 自然風57778401306
把時間往前推,50後的老年人,且不用說,60後70後的人更加樸實。80後90後的年青人,趕上了新時代,是扛大樑的一代社會精英,活得很瀟灑的自由自在,怎麼也看不出補實來,他們衣著時髦,吃玩開心,今天你請,明天他請,在吃的問題上花錢不很在意,智慧手機是他們發微信聯絡資訊,掃碼支負購物的得力工具,閒來玩玩遊戲或聊天打發時間。他們大都是上班族,業餘時間過得很充實,有的已婚做了年輕的父母,沒有結婚的也在朝這方面努力。總的來說從他們身上找不到補實的影子。與零零後相比,他們趕上了好時代,是最成熟的一代年輕人。零零後跟他們相比還嫩了一點。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現在評論人好象都以幾零後來劃分的,現實一點的話,好像以時間段來劃分的話,應更能說明問題。為什麼說80年,90年的人比現在的人更樸實一些呢?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8O年至90年間,是介於改革開放初,在這一階段人們的思想由保守到開放,已打破思想上的桎梏,但思想還未徹徹底底的改變,資本主義思想還未被人們以錢為灌頭,人與人之間還是坦誠相見的;經濟利益還未徹底萌發,只是認識的過程。所以,它才被認為是比現在的人樸實。這是理論上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