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愛貓
-
2 # 青藤輕聊
這說的是為了生活進城工作的人們,現在許多人平時生活工作都在城市,那怕城裡有房有車,也總沒有歸屬感,逢年過節回老家,尤其是雙親都在,看著熟悉的景,吃著可口的飯菜,和鄉親聊聊天,陪父母曬太陽,做點事,心裡總是無比輕鬆溫暖,在父母身邊,放下所有的戒備與偽裝,我們永遠是孩子,但種地早已無法跟上生活消費,為了更好的生活只能外出賺錢,城裡也繁華,更吸引年輕人。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以後是更吸引人,乾淨的空氣,無汙染的了,無農藥的蔬菜水果,自產的糧食等,農村天地大有可為,不管是靈魂還是肉身都有處安放。
-
3 # 章貢溪邊
會問這樣問題的,可能內心正處焦慮中。無處可依,無心安處,於彷徨中脫口而出。若是過段時間,焦慮過後,就改了口氣。
-
4 # 檸之戀果業
感覺城市安放不了靈魂,故土安放不了肉身?
從句子上分析,就是因為在城市安放不了靈魂,才選擇回到故土,也就是說城市並不是提出問題人群的故土。也就是說城市:只是他們工作,或者打工的地方!這樣現實中的群體就很清晰的劃分出來了:“也就是進城務工人員”
咱再來分析年齡:
而如果是20~24多歲左右的年輕人,一定提不出來,畢竟剛剛從山裡翻出來的少年都有一番成就大事業心。
而40~60歲的人群自然也不太可能提出這樣的觀點,原因在於“知天命”這個時期的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的未來了,前半生風風雨雨都走過了,在城市天天抱怨,不至於!
而能提出這個問題的群體便已經清晰的劃分出來了,也就是25~30歲的,青年,中年人。來我們看看結論:基礎資訊:進城務工25~30歲的青年中年人!
當想到這樣的人群時,第一感覺都是依靠自己白手打拼,在城市中,最辛苦的人群,最艱苦的人群!他們告別了23~24歲時剛剛出身社會的迷茫與嚮往,這時他們正好找到自己的目標,行走的方向,也是一生中最為艱苦困難的時刻,抗過去了世界,就是你的!他們沒有城裡孩子那般優良的生活條件,也沒有城裡從小優質的教育資源。
他們大部分只是抱著一個專科,二本的畢業證,父母背好行囊,便出發來到遠方,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獨自耕耘。一個人默默打拼,他們可能做著白領,可能做著外賣小哥,有可能在工地搬磚。他們有太多想法,有抱負想要實現,但是現實卻很難很難。隨便一座房子都能要了半條命,想要在城市立足,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而這時隨著農村的開發,許多人又想到是否可以回家,才發現農村完全沒有機會,只能當個農民,而且收入低下根本無法與城市比,城市的生活不好,但是生活水平卻很高。
有足夠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實現夢想,但是壓力太大,夢想太難實現!
農村沒有壓力,但是卻只能選擇當個農民,生活水準瞬間降低。自然難以養活肉體!
他們只是覺得現實太苦了,抱怨下而已。
沒有人的人生一番豐順,都要經歷無數艱難困苦,也許你現在會迷茫,甚至找不到方向,你要相信只要你慢慢努力,去自主學習,踏踏實實的豐富自我,未來也就會慢慢好起來的!
-
5 # 全球第三名
經過慎重思考,我覺得上面問題提反了。提問者應該這樣問:為什麼一些人會認為‘’城市安放不了肉身,故鄉安放不了靈魂‘’。這樣我心中的那口氣才能抒發出來。
首先說‘’故鄉安放不了靈魂‘’。
故鄉是我們的出生地,我們在那裡度過了我們的傻傻的童年、懵懂的少年以及價值觀碰撞的青年。
我們一直在張望‘’山的那邊是什麼‘’,大人說:‘’山的那邊還是山。‘’大人的回答終於勾起了我們的不相信、不願意相信。
我們的靈魂在躁動,覺得故鄉這個旮旯完全安放不了我們強大的小宇宙。後來,由於機緣巧合,我們登上山頂,竟然驚奇地發現:山的那邊不是山,而是海!狗剩他孃的騙了我們!
狗剩的娘也很委屈,說以前也確實有人爬到山頂看過,山那邊真的是山。然後我們運用上學學過的地理知識告訴鄉親們:啥叫造山運動,啥叫滄海桑田……山那邊的山已經被造沒了,變成滄海了。
於是我們告別了吃穿不愁的故鄉,來到了沿海追求我們早已跳出故鄉的靈魂。故鄉終歸安放不了我們躁動加騷動的青春。
來到海邊後,我們發現沿海的摩天大廈比村委會大樓高180層,沿海的女人好像另外一個物種:優雅而勾魂攝魄。
於是我們可勁兒地摒棄身上的泥土氣息,每天給自己打雞血,奮鬥!奮鬥!奮鬥!
然而我們的奮鬥趕不上沿海的房租和房價。我們一直以為我們在給公司打工,後來才知道,我們在給銀行、房東和炒房者打工。
我們那個氣啊!無處發洩。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我們竟然幻想在城市動物園裡延續成家立業的鄉村思維,而且很快成了家——我們誤以為成家就是立業了。
我們大大地錯了,成後家後業沒有立起來,責任(即負擔)倒是雄健地勃起了。我們終於悲哀地發現:城市的高成本生活,快要安放不了我們的肉身了!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什麼都不信,只信現實生活的人,無所謂死後怎麼樣,我希望死後不做墓骨灰撒掉,省卻了後代掃墓祭奠等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