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V-2坦克確實很少出現在蘇軍戰史當中,但並不是完全沒有,KV-2和KV-1是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最恐懼的蘇軍武器之二。此外,比較有名的就是蘇芬戰爭期間,蘇軍曾使用KV-2當作火力支援武器,作用類似於自行火炮。
在蘇德戰爭期間,爆發了立陶宛多比薩河之戰,蘇軍第2裝甲師重創了德軍第四裝甲叢集下屬的第6裝甲師,後者裝備的38T、三號坦克、四號早期型、37毫米炮、50毫米炮都不是KV-2的對手,就連88毫米炮也不能輕易擊穿它。
可見,KV-2在蘇軍序列中還是有作戰記錄的,但由於它53噸以上的巨大重量和373KW的脆弱動力,這款坦克並不適合機動作戰,隨著德軍虎式、豹式坦克的出現,也不再適合進行裝甲戰,因此蘇軍在1941年10月以後不再生產KV-2坦克,總產量勉強超過300輛。
KV-2碩大的炮塔轉速很慢,152毫米巨炮射速感人,也不適合遠距離精確打擊移動目標,因此說它,就是一款戰術支援性武器,用途不及KV-1那麼廣泛,蘇軍不重視它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SU-152自走炮大量裝備後,讓KV-1徹底失去市場,最終停產了。
那麼德軍為什麼要大量使用KV-2呢?我認為這個大量說的不嚴謹,可查的使用記錄並不多,比如列寧格勒圍城戰、東普魯士哥尼斯堡保衛戰和西線埃森保衛戰,德軍正牌裝甲師也只有零星的裝備記錄,以及傳說會在攻擊直布羅陀的戰鬥中使用,這實在算不上大量使用。
德軍如果有足夠多的支援性武器,也不會使用連蘇軍都不喜歡的KV-2。德軍是以進攻為主要作戰需求打造的軍隊,閃電戰有要求部隊迅速機動,長途跋涉、遠離補給基地作戰,因此如何讓炮兵跑起來是必須解決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德軍需要自行火炮。
在緊急情況下,德軍把步兵大量裝備的150毫米步兵炮搬上坦克底盤,組裝成了第一代自行火炮“野牛”,同樣是這種步兵炮,裝到38T坦克底盤上被稱為“蟋蟀”。隨後,德國工程師又把105毫米炮裝到坦克底盤上,組成“黃蜂”自行火炮。
最後還有一款搭載了長身管150毫米炮的“野蜂”自行火炮,甚至在設計黑豹、虎王坦克時,都要求順便開發使用同樣底盤的自行火炮,可見德軍對機動支援火力的重視。
所以當擁有110毫米重型坦克裝甲和152毫米火力的KV-2坦克出現時,德軍炮兵還是非常震撼的,也很樂意接收俘獲的KV-2,但也僅僅是當作支援性武器使用而已。
二戰時德軍繳獲過蘇軍的kv 2型坦克,並且在裝甲部隊中服役,量肯定不會很大,因為這款坦克在蘇軍的裝甲部隊中生保有量也不高。
KV-2坦克確實很少出現在蘇軍戰史當中,但並不是完全沒有,KV-2和KV-1是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最恐懼的蘇軍武器之二。此外,比較有名的就是蘇芬戰爭期間,蘇軍曾使用KV-2當作火力支援武器,作用類似於自行火炮。
在蘇德戰爭期間,爆發了立陶宛多比薩河之戰,蘇軍第2裝甲師重創了德軍第四裝甲叢集下屬的第6裝甲師,後者裝備的38T、三號坦克、四號早期型、37毫米炮、50毫米炮都不是KV-2的對手,就連88毫米炮也不能輕易擊穿它。
可見,KV-2在蘇軍序列中還是有作戰記錄的,但由於它53噸以上的巨大重量和373KW的脆弱動力,這款坦克並不適合機動作戰,隨著德軍虎式、豹式坦克的出現,也不再適合進行裝甲戰,因此蘇軍在1941年10月以後不再生產KV-2坦克,總產量勉強超過300輛。
KV-2碩大的炮塔轉速很慢,152毫米巨炮射速感人,也不適合遠距離精確打擊移動目標,因此說它,就是一款戰術支援性武器,用途不及KV-1那麼廣泛,蘇軍不重視它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SU-152自走炮大量裝備後,讓KV-1徹底失去市場,最終停產了。
那麼德軍為什麼要大量使用KV-2呢?我認為這個大量說的不嚴謹,可查的使用記錄並不多,比如列寧格勒圍城戰、東普魯士哥尼斯堡保衛戰和西線埃森保衛戰,德軍正牌裝甲師也只有零星的裝備記錄,以及傳說會在攻擊直布羅陀的戰鬥中使用,這實在算不上大量使用。
德軍如果有足夠多的支援性武器,也不會使用連蘇軍都不喜歡的KV-2。德軍是以進攻為主要作戰需求打造的軍隊,閃電戰有要求部隊迅速機動,長途跋涉、遠離補給基地作戰,因此如何讓炮兵跑起來是必須解決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德軍需要自行火炮。
在緊急情況下,德軍把步兵大量裝備的150毫米步兵炮搬上坦克底盤,組裝成了第一代自行火炮“野牛”,同樣是這種步兵炮,裝到38T坦克底盤上被稱為“蟋蟀”。隨後,德國工程師又把105毫米炮裝到坦克底盤上,組成“黃蜂”自行火炮。
最後還有一款搭載了長身管150毫米炮的“野蜂”自行火炮,甚至在設計黑豹、虎王坦克時,都要求順便開發使用同樣底盤的自行火炮,可見德軍對機動支援火力的重視。
所以當擁有110毫米重型坦克裝甲和152毫米火力的KV-2坦克出現時,德軍炮兵還是非常震撼的,也很樂意接收俘獲的KV-2,但也僅僅是當作支援性武器使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