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霖論歷史
-
2 # 歷史長流水
庫爾斯克會戰發生在1943年的7月,對於德軍來說,已經先後嚐到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的苦果,而德軍在敗退過程中準備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於是在庫爾斯克地區發動了作戰代號為“堡壘”的行動。而對於蘇軍來說,正是乘勝進攻,收復大量失地,發起全面反攻的最佳時候。這一仗,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德軍在這一戰中派出了許多精銳部隊,有50個精銳師,其中16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包括被稱為“德軍之花”的“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師、“骷髏”坦克師、“帝國”坦克師、“大日耳曼”摩托化師等。德軍共有90萬人,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27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2000多架飛機,還有各種新式武器,如重約56噸的虎式和重約45噸的豹式坦克、費迪南式強擊火炮等都出現在庫爾斯克會戰的戰場上。而蘇軍派出由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中央方面軍和瓦杜丁指揮的沃羅涅什方面軍擔任主要作戰任務,兩軍共有133.6萬人,1.9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4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約2200架飛機。另外,科涅夫指揮的草原方面軍作為戰略預備隊佈置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後方。值得一提的是,曼施坦因元帥在哈爾科夫戰役中取得勝利,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東部戰線。在庫爾斯克,他的進攻也堪稱德國所有進攻之中最成功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德國的輝煌。庫爾斯克會戰從7月5日打到了8月23日,蘇軍在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方向上的勝利,標誌著庫爾斯克會戰的結束。庫爾斯克會戰的結束,使得希特勒的德軍已經處於覆滅的邊緣。
-
3 # 麻辣戰爭
但是,根據近年解密的資料發現,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坦克大決戰,規模遠遠沒有之前認為的那麼大。
蘇德戰爭進行到1943年,年初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奪回大量失地,德國三名將之一的曼斯坦因誘使蘇軍深入,突然發起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戰役,重創蘇聯西南方面軍,奪回哈爾科夫。
蘇軍從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防線緊急增援3個集團軍的兵力,將雙方戰線穩定在庫爾斯克一線,形成一個突出部,突出部北面,是德中央集團軍群佔領的奧廖爾,南方是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
曼斯坦因計劃用一個鉗形攻勢,從突出部的兩翼合圍蘇軍,殲滅其重兵集團,但因德軍裝甲部隊損耗巨大,來不及補充,戰役推遲,錯過了時機,蘇軍在庫爾斯克已經構築堅固防線,集結了3個方面軍191萬大軍。
而進攻的德軍只有78萬人,重灌備遠遠少於德軍。
德軍兵力不足的問題,從蘇德開戰時就存在,到庫爾斯克戰役已經暴露的十分明顯。
希特勒不顧曼斯坦因等將領的反對堅持發起戰役,德軍裝甲部隊到達普羅霍羅夫卡城下。
就在此地,一場坦克大戰爆發。
事實上,根據近年來前蘇聯解密的資料,這場坦克大戰的規模遠比之前史學家們認為的要小,德軍出動不到200輛坦克,蘇軍也只有400輛坦克,德軍的虎式坦克擁有88毫米主炮,
德軍虎式坦克
雙方在同樣的距離上相互開炮,虎式坦克一炮可以摧毀T34,而T34坦克的主炮卻無法擊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這導致T34坦克紛紛被摧毀,蘇軍近衛第五坦克集團軍遭到重創。
蘇軍依靠源源不斷的援軍還是打贏了庫爾斯克戰役。
-
4 # 軍武小咖
史上最大規模規模的坦克會戰是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武裝部隊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戰略進攻。至此,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完全轉入戰略防禦狀態。
1943年2月,曼施坦因指揮南方集團軍群發起反擊,重新奪取了哈爾剋夫,蘇軍被迫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域,形成了一個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突出部。
庫爾斯克突出部宛如一個拳頭一樣從蘇軍的戰線中衍伸出來。曼因斯坦考慮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所處地域處於有利態勢,決定以德軍的中央軍團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從南北兩翼向庫爾斯克實施向心突擊。整個突出部蘇聯重兵軍團。並制定了代號“堡壘”的計劃。併為此調集90萬人,2800輛坦克,一萬門火炮和2000多架飛機。
此時蘇聯方面斯大林採用朱可夫的計劃,以守待攻,同時為了此次戰役糾結了130萬人的兵力,2萬門火炮,3500輛坦克和2000多架飛機。
雙方都明白這次戰役將決定戰爭的走向,為此都積極準備,但是有趣的是德軍雖然作為進攻方,但是卻調集了比蘇聯少的多的部隊,這也為以後的敗果埋下了伏筆。
1943年7月5日6時左右德軍龐大的裝甲師,如猛虎般撲向蘇聯的防禦陣地,但由於蘇聯人數具有優勢並且準備充分,加上蘇聯源源不斷的援兵,雖然德國摧毀了比自己多的多的坦克,但是作戰目的始終達不到。
7月12日蘇德主力相遇在普羅霍軍夫卡,爆發了二戰最大的坦克遭遇戰。近1300輛坦克廝殺在一起,德軍損失400多輛坦克 近1萬於名官兵,蘇聯傷亡更大,但蘇聯數量上的優勢使蘇聯最終獲得勝利。
7月17日希特勒終止了“堡壘計劃”8月23日蘇聯收復了哈爾科夫,至此二戰史上最大的坦克會戰以蘇聯獲得勝利全面結束。
回覆列表
1943年7月,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經過精心準備後向蘇德戰線南段的蘇軍突出部——庫爾斯克發動進攻。這是德軍自蘇德戰爭以來發動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主動進攻,前後投入兵力154萬人(其中前期投入90萬),坦克5000輛,火炮1.5萬門,飛機5000架,目的是為了重新奪回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失去的戰略主動權。
蘇軍戰前覺察了德軍這一行動,制定了先以積極防禦遲滯殺傷德軍,最後再集中優勢兵力反擊。前後投入總兵力260萬,坦克8000輛,火炮5萬門,飛機6900架。
為了這一戰,蘇德兩軍基本上拿出了各自的全部家底,特別是裝甲部隊,德軍的新式坦克虎式、豹式首次亮相併參與實戰,蘇軍也全部換裝T—34。在庫爾斯克這塊巴掌大的平原上雙方數百萬軍人、萬餘輛戰車你來我往廝殺一個多月,最後以因為德軍後院失火(美英盟軍在西西里登陸)先行撤出戰場、蘇軍收復奧廖爾、哈爾科夫等大片國土而告結束。
德軍前後傷亡36萬餘人,損失坦克、自行火炮1500輛,飛機1030架。蘇軍傷亡86萬餘人,損失坦克、自行火炮6800餘輛,飛機2200架。
雖然蘇軍的損失遠大於德軍,但是早已恢復活力的蘇聯工業以及盟國的援助很快彌補了這一損失。而德軍因為此戰幾乎傾其所有,導致後方空虛讓美英盟軍有機可趁,在徹底失去了蘇德戰場主動權的同時又逐漸陷入了空前被動的局面。